王東紅,宋藝旋
(中國醫科大學 醫學人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人民健康離不開“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的守護,而培養人民健康守護者既需要醫學科學教育,更需要醫學人文教育。新醫科之“新”就在于強調醫理、醫工、醫文融合,其中的醫文融合就是醫科與文科的融合,所以,新醫科視域下的醫學教育,既包括醫學科學教育更包括醫學人文教育。而教育特別是醫學教育,就要從課程體系、實踐基地、師資力量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著手實施。為此,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闡釋新醫科視域下醫學人文教育的優化路徑。
任何教育都是對人的教育,都要遵循內化外化規律。新醫科視域下醫學人文教育也不例外,也要經歷一個從認知到認同的過程。醫學生的醫學人文認知最主要的還是來自課程教學。為此,完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以豐富醫學人文認知是主要優化路徑。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既包括醫學人文核心課程,也包括醫學專業課程和“德”“體”“美”“勞”等素質教育課程。
1.開足醫學人文核心課程是關鍵。廣義的醫學人文課程是指醫學與人文交叉的課程;狹義的醫學人文課程又稱為醫學人文核心課程,也就是時下各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醫學人文課程,主要有《醫學心理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學》 《醫學哲學》 《醫學邏輯學》 《醫學美學》 《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學》 《醫學史》等[1]。其中,作為醫師資格考試課程有三門即《醫學心理學》 《醫學倫理學》 《衛生法學》占全部醫學生總課時約8%,而據王晨等對48 所醫學院校的調查發現,學生期望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20%左右[1]。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人文必修課的課時則占到總課時的30%左右,選修課多達16 大類50 多門[2]。由此可見,截至目前我國各醫學院校醫學人文課程開設數量遠遠不足,既不能滿足學生的期望,也與國外醫學院校開設醫學人文課程情況差距很大。況且僅占8%的醫學人文課程教學效果還有待提升,滿意或比較滿意占比為80.96%[1]。為此,完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首先就是要保證醫學人文核心課程開課數量,增加醫學人文必修課程數量和學時比例,在開足醫學人文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大量開設醫學人文相關選修課程,全方位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認知。
2.挖掘專業課程人文教育是重點。醫學專業課程是醫學生課程體系的主體,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離不開醫學專業課程的重要作用。2020 年5月28 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 號)第五部分“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就明確強調:“醫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這就明確了醫學類專業課程不僅僅要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進行以下方面的教育: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教育學生了解醫學職業道德和行醫規范,養成職業精神;加強醫者仁心教育,“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仁者愛人,教育學生要有仁愛之心和悲憫之心,要學會尊重病人、關愛病人,把病人始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做黨和人民好醫生教育,教育醫學生要堅定政治信仰信念,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3.發揮素質教育課程作用是基礎。素質教育課程又稱通識教育課程,主要任務是提升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即做人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表現為六大素養和18 個基本點,主要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3]這些素養的培養在高校主要是以素質教育課程為主渠道來實現的,即“德”“智”“體”“美”“勞”五育中除智育(醫學專業課程)之外的其他四類課程。這些素質教育課程在培養醫學生基本素質的同時,也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其中,德育課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4]不僅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還進行道德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家國情懷教育等人文教育,是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體育課程不僅強健體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奮勇拼搏、創新爭先、愛國熱情、誠信守規等意志品質和精神狀態,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美育課程就是通過美學理論知識的教育和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審美實踐熏陶學生,氤氳人文素養,提升審美能力,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勞動教育課程可以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認知勞動在人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在勞動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養成勤儉節約、敬業奉獻、開拓創新、砥礪奮進、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
認知不一定認同,要認同習得的醫學人文知識和規范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在醫學人文知識的內化過程中,體驗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為此,醫學人文教育除了在課堂上教授學生人文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在實踐基地用身體去體驗、去感受。實踐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客觀物質性活動,開展實踐活動的場域就是實踐基地。所以,為了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增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認同還要建立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
1.發揮醫學教育實踐基地的人文教育功能。醫學是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醫學本科教育之所以需要五年,就因為在理論講授的同時還需要大量的實踐體驗和鍛煉。為此,醫學教育所必備的實驗室和教學醫院等實踐基地,不僅要承擔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術教育的任務,更應該成為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基地。臨床前期解剖課所用的解剖實驗室就是很好的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在首次解剖實驗課上,要向解剖所用尸體(尊稱為“大體老師”“無語良師”)鞠躬或獻花,以表示敬意。清明節時,到實驗室或墓園進行祭奠,以感謝其對醫學教育所做出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敬畏心、感恩心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利用好臨床期見習實習基地,發揮臨床教學醫院的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功能。如:臨床各科室代教老師在示范傳授醫學技術的同時,也要示范和教授醫學人文知識,訓練學生的醫學人文思維,提升學生的醫患溝通技巧,必要時醫學人文教師可以深入臨床醫院配合各臨床代教老師進行醫學人文體驗。讓所有醫學教育實踐基地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使學生在醫學人文觀摩、體驗、診療實踐中提升醫學人文關懷能力。
2.挖掘醫學院校校園場館的人文熏陶作用。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場館供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所用,特別是實踐性很強的醫學院校這些場館更多,很好地利用這些校園場館錘煉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醫科視域下優化醫學人文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一是充分發揮校史館的醫學人文教育功能。2022 年4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校博物館,觀看中國人民大學校史展時強調,“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更要利用好校史館,挖掘各自校史館的醫學人文教育功能。如:中國醫科大學的校史館就被授牌為八大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之一。中國醫科大學的歷史就是一部醫學人文教育史,在2021 年11 月建校90 周年之時,習近平總書記發來重要賀信,要求中國醫科大學“為黨和人民培養更多情系人民,服務人民,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仁心醫者”,這些重要校史事跡都鐫刻在校史館中。校史館中還懸掛著“七一勛章”獲得者辛育齡、吳天一以及為學校和國家醫學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杰出校友的照片和感人事跡。通過參觀校史館,聽解說員講解這些校史事件和杰出校友的故事,能夠極大地充盈學生的醫學人文情懷。
3.創建提升醫學生人文勝任力的特色基地。除了利用好已有的醫學專業教育教學基地和校內場館外,還要開創醫學人文教育特色實踐基地,如敘事醫學實踐基地、醫學美育實踐基地、傳統文化體驗基地等。一是創建敘事醫學實踐基地。如北京大學醫學部敘事醫學研究中心、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生命健康敘事分享中心等敘事醫學實踐基地,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敘事即“講述故事”,如文學敘事、傳記敘事、影片敘事、繪畫敘事、視頻敘事等,了解醫生的使命和對患者的“全人”照顧,以此提升醫生、護士、患者及患者家屬和普通民眾的敘事素養和能力,提升醫患的信任度,達到維護健康、護佑生命的目的。敘事醫學這一概念的提出者——麗塔·卡倫一開始認為,“敘事構成了醫學實踐‘半球’”,但是“后來發現,我們在大學教學醫院的醫、教、研到處都充滿了敘事,只有做好這些敘事,才能把工作做好。”[5]二是創建醫學美育實踐基地。醫學審美、醫學藝術等都屬于醫學人文重要內容,通過建立美育實踐基地,醫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舞蹈、攝影等活動感受美、體驗美,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愉悅感,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三是創建傳統文化體驗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飽含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帶領學生朗讀唐詩宋詞、品茶道談人生、學書法養精神等涵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提升其人文勝任力奠定基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提升醫學生醫學人文教育水平的關鍵。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是通過醫學人文課程、醫學專業課程以及素質教育課程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僅僅依靠醫學人文專職教師的力量是難以完成醫學人文教育任務的,必須整合醫學院校各類教師資源,發揮各類教師的醫學人文教育功能,以提高醫學人文教育水平。
1.提升醫學人文專職教師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指的是教師為提高教學活動效果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總稱[6]。教師的教育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發展,是提升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的決定性因素。醫學人文專職教師教育能力的獲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從教師實際出發搭建學習平臺。醫學人文不僅是情懷與精神,也是專門的知識體系,是人們在醫學事業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探討關于醫學的目的和價值等問題積累的,對醫學人文的認識和理解所形成的[7]。因此,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搭建學習平臺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如通過權威專家講座、教育教學改革的交流會議和學科最前沿研究成果匯報等學術會議不斷激勵教師成長,引導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二是提高醫學人文專職教師知識整合能力。組織教師通過定期深入醫院體驗臨床生活,組織醫護人員與患者召開座談會、參與相關醫學課程培訓等方式,深刻體驗臨床實際情況、了解醫護人員面臨的實際問題、掌握相關醫學知識等,采用靈活的授課方式使醫學與人文知識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師生教學管理評價系統。一方面,通過教師評價系統了解校院督導教師、同教研室教師對醫學人文專職教師教學情況的評價;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評價系統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等。根據這些反饋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培訓,以提升醫學人文專職教師的教育能力。
2.激發醫學專業教師的人文教育熱情。新醫科要求在醫學專業課程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具有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的醫學生。其實,馬克思早在《資本論》序言中就說過,醫生應該具有“內行、公正、堅決”[8]的品格,也就是說醫生既要有醫學專業知識做“內行”,又要有“公正、堅決”等人文素養。這就要求醫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傳授醫學人文知識,更要對醫學人文教育有熱情。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1]醫學專業教師只有對醫學人文教育有熱情,才能積極主動實施醫學人文教育。一是加強醫學專業教師的醫學人文知識培訓。教師發展中心要在教師培訓中增加醫學人文內容,提高醫學專業教師對醫學人文的認知和重視。二是提升醫學專業教師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熱情。通過課程思政大賽、人文教案評選、一流課程申報中醫學人文元素的要求等方式,激發醫學專業教師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提高醫學專業教師實施醫學人文教育的能力。通過與醫學人文專職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等方式,將醫學人文知識轉化成醫學人文元素,如鹽在水般地將醫學人文精神融入醫學專業課教學之中。
3.重視素質教育教師的人文感召力。學生素質教育與學生職業素養之間呈現一種正相關的關系,是影響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9]。對醫學生進行道術、仁術、學術、技術、藝術的教育,既是醫學生的素質教育,更是醫學人文教育。因此,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醫學專業課教師和醫學人文專職教師的醫學人文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更要重視素質教育教師的人文感召力。素質教育教師的人文感召力,就是通過自己豐富的素質教育知識、堅定的素質教育信念以及對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熱愛,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真正理解“以患者為中心”,將醫學人文精神深深植入醫學生的心中。一是豐富素質教育教師的醫學人文知識。素質教育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正相反,他們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但是缺乏醫學知識,更缺乏醫學人文交叉知識,對此,建議素質教育教師深入醫學專業課課堂和教學醫院科室,了解與其教授課程相關的醫學知識,豐富自己的醫學人文知識。二是提升素質教育教師醫學人文教育信念。信念是內在的堅定性,只有素質教育教師認識到素質教育必須與醫學相結合,才能在進行德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同時融入醫德、醫美、醫體、醫勞的教育。這種信念需要通過同行經驗交流、榜樣楷模的示范,特別是真實案例的觸動來堅定。
方法是主體接近、把握以致改造客體的工具或橋梁。正像黑格爾所說:“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觀方面的某個手段,主觀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發生關系……”[10]英國哲學家培根則把方法稱之為“心的工具”,他論述方法的著作就命名為《新工具》。同樣,加強醫學人文教育也需要創新方式方法。
1.課堂理論講授與實踐體驗相契合。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科學教育一樣,都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即在課堂講授醫學人文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通過實踐活動去關愛患者及患者的生命。例如,在上醫學倫理學課程時,不僅要講授醫學倫理規范和規則,還要邀請臨床醫生講授臨床診治過程中遇到的醫學倫理問題以及解決對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去臨床體驗;在上衛生法學課程時,除了講授衛生法律法規以外,還要到法院觀摩涉及醫療事故案件的審判;在上醫學藝術課程時,除了講授藝術理論以外,主要是指導學生繪制醫學美術圖畫,書寫有關仁心醫者內容的書法,排練體現醫學人文精神的舞蹈;在上醫學心理學課程時,除了講授心理學理論之外,還要拍攝心理劇、賞析具有心理治療作用的音樂和影視作品等等。通過理論講授讓學生了解醫學人文基本理論,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將醫學人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內心認同,在理論講授與實踐體驗協同作用下,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勝任力。
2.人文知識傳授與人文敘事相結合。教育不是單向的過程,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只有施教者與受教者兩個主體之間形成積極主動的互動,充分發揮二者的創造性、能動性,教育才能取得實效。醫學人文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講授醫學人文知識,就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受影響。人文敘事作為一種良好的醫學人文教育工具,通過講述疾病故事激發醫學生的同理心,更有利于提高醫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及專業精神的養成[11],是推動醫學人文關懷真正走進臨床,從而為醫學人文落地臨床實踐提供新思路[12]。一是編故事。組織醫學人文教師聯合醫學專業教師編寫故事,將醫學人文知識和臨床人文要求編進一個個小故事中。二是講故事。所有老師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課堂講醫學人文故事,也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可以將單調的病理檢查、可怕的臨終照護變為有溫度的敘事,使學生在情節和情景中去感受、去體驗,最終產生醫學人文情感。三是悟故事。故事講完之后讓學生談體會、談感想,通過反思、感悟進一步深化一名醫學生應該具備的醫學人文知識和素養。
3.線下課程資源與網絡數字資源相融合。資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新醫科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強調醫學與人文融合,有機有效持續地融合就需要豐富、無限的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育教學方法,采取線下課程資源與網絡數字資源相融合。因為“數字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是縮小數字鴻溝和教育差距的關鍵一招”,“讓更多人參與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惠及范圍更加廣泛”[13],可以極大地提高醫學人文教育效果。一是將豐富的網絡數字資源融入線下課程。數字技術具有互聯互通、即時高效、動態共享的特征,能夠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優質資源聚合起來[14],為醫學人文教育提供最前沿、最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醫學人文教育對資源多樣化、高效化、動態化、綜合性等需求。基于此,就必須設置網絡醫學人文教育平臺,聚合醫學人文教育資源,起到醫學人文教育網絡蓄水池作用。二是利用數字資源無限性特點開展全學段、全域醫學人文教育。當前醫學人文課程教育教學主要安排在臨床前期基礎教育階段,無法實現與臨床階段醫學人文實踐相貫通,而數字資源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跨時空、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家分享[14]。這不僅可以貫通各學段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為在校生、臨床實習生提供隨時學習的機會,還可以進行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家的醫學人文教育,為醫學人文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開辟廣闊空間。
總之,新醫科視域下的醫學人文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明確新醫科醫學人文教育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完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拓寬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基地,整合醫學人文教育師資力量,創新醫學人文教育方式方法,把醫學重新放回廣闊的人文世界之中,培養出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仁心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