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劉衡宇
(錦州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2)
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也就是說,課程思政建設既要符合專業發展特色,也應根據發展特色制定滿足區域發展需求的課程思政內容。深入挖掘地方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既能夠達到育人效果,同時也可以避免地方文化資源的浪費。筆者旨在以錦州市為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對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方面進行研究。
對于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內涵的探討就必須回歸文化本身。最廣泛被使用的“文化”定義通常為人類學代表著作《原始文化》中對文化的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2]而“資源”一詞也同樣沒有統一的界定,羅友花、李明生基于對各學者關于“資源”概念的研究總結出“資源”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其一,資源的功效性都是針對特定主體而言的,否則資源就沒有任何價值或意義。其二,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特定的主體帶來優勢,也可能形成劣勢。其三,資源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兩種: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3]可見,文化資源應該是一種文化方面的,是主體有價值的、表現形式多樣的一種資源。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解析。
1.時空維度——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時空范圍。所謂時空就是時間和空間。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從時間上具有廣泛性,從空間上具有局限性。時間上,文化既然是人所特有的,那么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討論就可以從自有人類生活開始,也就是錦州古代、近代、現代幾個時間節點都屬于討論范疇。因此,從時間上看,錦州地方文化資源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形成、作為資源傳承與發展的,如遺跡、遺址、遺物、典籍、民謠、風俗等。從空間上看,所謂“地方”并非地理概念,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錦州的地理環境已經發生了多次變化,因此,對于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界定應該以現行行政區域進行劃分。也就是說,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分布范圍東至繞陽河,南臨渤海遼東灣,西靠紅螺山,北依松嶺和醫巫閭山山脈,包括現錦州市轄區、凌海、北鎮、黑山以及筆架山沿海地區。
2.載體維度——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文化雖然是精神財富但不能單獨存在,往往借助載體得以遺傳下來,體現為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載體分為物質形式的和非物質形式的,即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文化資源就是以器物形式流傳和發展的文化資源,包括自然資源、歷史遺跡、博物館、歷史文物等。例如,錦州的自然環境、遼代古塔、遼沈戰役紀念館、錦州歷史博物館等。除了物質形式的文化資源以外,文化作為資源還往往以民俗、精神、生活習慣等形式流傳和發展,例如,錦州滿族刺繡、紅色精神、燒烤文化等都以非物質的方式承載著錦州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錦州地方文化。
3.價值維度——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價值體現。從功效角度來講,對主體有價值或有意義的資源才能被歸納為錦州地方文化資源。以社會發展作為主體,不同歷史時期的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必然形成不同的價值表征。一是錦州歷史文化資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當今激烈國際競爭中筑牢文化自信、抵御外部信息干擾、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自信內核。錦州歷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錦州歷史文化資源承載著錦州地方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二是錦州紅色文化資源是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引領,是民族抗爭的共同歷史記憶,是當前歷史時期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奮斗證據。錦州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紅色精神是堅定理想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精神動力。三是錦州現代工業文化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厚滋養。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早期工業化探索的基礎之上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雖然經歷過時代陣痛,但也可以說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作為重要工業城市之一,錦州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工業文化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厚滋養。
地方文化資源是地方文化的表現形式,隸屬于中華文化同時又具有多元化特點。錦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了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如果不能對其充分利用無疑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挖掘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并將其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可以為推進地方課程思政特色化建設提供重要價值。
1.弘揚文化傳統、濡育紅色傳人。教育的重點在于對人的塑造,地方文化資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包括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塑造。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側重于對大學生情感的激發、價值觀的引領和正確的行為導向。例如,錦州作為一座擁有2000 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是遼西古文化的搖籃,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遺跡為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生動素材;錦州是抗日戰爭重要發源地、遼沈戰役重要轉折地,錦州東北野戰軍貢獻出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紅色故事,其紅色精神為課程思政融入提供價值引領。錦州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一員,在共和國成立初期滋養了國家建設,以地區情懷引導大學生在新時代為東北振興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2.融入“小元素”、搭建“大舞臺”。課程思政形式在“課程”,核心在“思政”。過去的課程思政往往聚焦于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運用,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融入則是一種從思政元素向“大思政”宏觀視野的轉化。“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4]“大思政課注重遵循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價值導向,注重社會即課堂的現實關照,強調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結合的全球視野,倡導構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新格局,要求思政課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5]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是打造“大思政”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以地方發展“窺一斑而見全豹”培育學生樹立大歷史觀。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入打破了時空局限,實現了到文化資源現場沉浸式體驗教學場景,使“小課堂”轉為“大舞臺”;以地方文化資源品讀地方發展歷程、展現時代特色,在時代中了解國際形勢、提升育人全球視野;從課堂走入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尋找思政資源,同時與全社會形成育人合力,搭建協同育人新格局。
3.提升文化粘性、助力東北振興。2022 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錦州進行考察時提出:“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和人力資源”“切實做好‘人’的文章,樹立‘人才興則東北興’的核心理念……”[6]東北地區多年來將重點放在吸引外部資本投入上,然而在社會上還是流傳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在大量資本流入后也依然沒能解決東北困局。可見,東北振興的關鍵還是在于人才。人才招攬的關鍵一方面在于“引進來”,另一方面就在于“留得住”。據錦州市教育局2021 年統計,錦州市共有普通高校9 所,在校生人數達9.9 萬人次,這些在校生就是錦州市發展的潛在人力資源,是東北振興破局的關鍵所在。高校承擔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任,而地方高校也應同時承擔地方發展的責任,任務之一就是為錦州發展留住更多高質量人才。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融入,使得大學生能夠了解錦州的歷史和文化、熟悉錦州風土人情,增加大學生對于城市的粘性。以錦州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現代工業文化激發廣大青年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引導他們將自身成長融入城市發展和東北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錦州市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并非一種理論框架,而是一次實踐探索。要實現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是前提,提高教師融入能力是關鍵,資源的分類挖掘是基礎,差異化融入是重點,產教融合是保障。地方高校要全方位、立體化探索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打通育人的各個環節。
1.搭建協同育人平臺。由于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和需要不同,對于地方文化資源融入的角度必然有所差異,而錦州地方文化資源龐雜,如何篩選和融入是關鍵所在。為解決融入難題,高校應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建設專業課、公共基礎課與思政課跨學科課程思政共建平臺,搭建虛擬教研室為教師提供交流機會,加強課程交流合作,實現“單兵種作戰”向“多兵種聯合”的轉變,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例如,以網絡教研室的形式進行集體備課活動,打破時空的局限和學科壁壘,各學科教師共同分享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同時也應開展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技能大賽,以賽代練提高教師教學能力。還可以聘請或者篩選出優秀教師開展示范觀摩課,展示優秀的教學作品,以供其他教師參考、學習與提升。
2.提升教師融入能力。教師融入能力指的就是各課程教師將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能力,這里的融入能力并非單指教學能力,而是全過程、全方面地將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能力。課程思政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提高認識,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增強思辨能力;結合課程性質與特點學會以“隱性思政”的方式融入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將地方文化資源作為知識的一部分而非案例的形式生硬融入,從而達到“鹽溶于水”的效果;掌握多種教學手段,結合項目式教學、網絡教學平臺、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等方式多樣化提升融入效果。
3.分層次深入挖掘利用。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要求和重點內容,對錦州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分類整合,將其應用于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之中。一是以錦州古文化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錦州歷史悠久,古代素有“錦繡之州”之稱,以采桑織錦聞名,物質方面有歷史博物館、遼代古塔,精神方面有滿洲刺繡、北鎮剪紙、甲午海戰等,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二是以錦州紅色文化推進政治觀、國家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錦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物質文化方面有遼沈戰役紀念館、黑山阻擊戰“101”高地戰斗遺址、配水池戰斗遺址、廉政蘋果園等,非物質文化方面有東北抗聯精神、《義勇軍進行曲》發源地精神、梁士英舍身炸地堡故事、朱瑞將軍英勇犧牲故事等。三是以錦州現代工業文化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錦州工業文化資源同樣豐富,但是目前對于工業文化的挖掘與利用較少,只有一些發展企業可供利用,如錦州港、國企工廠、大型私企,因此需要對這一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同時,為響應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錦州對于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有所加強,例如,開發東湖生態環境建立的東湖公園,既滿足了市民的精神需要,也可作為弘揚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
4.差異化融入課程教學。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特點不同,課程思政的內容、形式、手段也必然存在差異。因此,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也應按學科類型差異化融入。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中規定,現行學科門類分為13個門類和1 個交叉學科門類,以13 個學科作為基礎,不同高校設置相應的培養方案,劃分課程類別為公共基礎課、通識課以及專業課。根據學科門類共性,劃分錦州地方文化資源適用范圍。例如,文學、歷史學、哲學適合融入錦州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和錦州紅色文化資源,弘揚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黨史觀;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適合融入錦州現代工業文化資源,關注錦州工業文化,關注中國式現代化早期實踐,關注社會實踐和現實問題,形成辯證思維;教育學可融入各歷史時期的文化資源,但是融入的重點在于對傳統文化資源中民族自信、紅色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現代工業文化中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藝術學則側重于對錦州美的觀察和理解,積極弘揚美育精神;理學和工學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注重結合現代工業文化中的最美勞動者,弘揚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醫學側重于挖掘錦州地區紅醫故事,充分利用抗疫故事弘揚紅醫精神和抗疫精神;農學則主要關注錦州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增強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軍事學重點關注紅色文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堅強的意志品質。各學科教師在已初步分類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課程特點,有的放矢地融入相應錦州地方文化資源。
5.推動產教融合聯合育人。錦州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只憑學校一方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應以“企業+政府+高校”聯合育人模式保障錦州地方文化資源的順利融入。由政府部門參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允許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在地方高校的合理利用是前提。錦州現代工業文化資源一部分歸屬企業,地方企業應提高認識并在自覺提供相應教學資源的同時承擔育人責任,為高校育人提供更多實踐資源;地方高校在負責科學研究的同時建立云端教研室,共享研究成果。在全社會范圍建立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校政聯合、校企聯合、校校聯合培養模式,保障錦州地方文化資源在課程思政中的有效融入。這樣能夠促進地方產業發展,在提高育人效果的同時所培養出的高質量人才又能反哺地方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總之,錦州地方文化資源是錦州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其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探索地方文化獨特的育人價值,打造地方高校課程思政特色,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豐富課程思政育人手段,既符合新時代青年培養目標,同時也為錦州地方發展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