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平
摘 要: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的根本要求。當前,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提升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有:領導困境、主體困境、平臺困境。基于此,要堅持群眾路線和推動人才建設相結合、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需求相結合、堅持網上網下同心圓相結合,從領導能力、主體、平臺等層面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
群眾組織力是黨組織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一種能力。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是基層黨組織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凝聚農村社會各方面發展合力的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經過百年奮斗的中國共產黨在實際鍛煉中群眾組織力顯著增強。這為鄉村振興視角下基層黨組織提升群眾組織力提供了依據和根本遵循。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當前,基層黨組織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承擔著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和美鄉村的責任,需要進一步提升組織群眾的能力。因此,探尋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生成邏輯,有針對性地分析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提升面臨的現實挑戰并提出可行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振興視角下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生成邏輯
追溯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生成邏輯,是堅定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前提條件。
(一)理論邏輯:堅持群眾組織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傳承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把組織群眾始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們已經具備了作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數;但是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列寧指出:“工人階級的力量在于組織。不組織群眾,無產階級就一事無成。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就無所不能。”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要想行穩致遠、永立時代潮頭,就必須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堅持組織群眾。
(二)歷史邏輯:堅持群眾組織力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勝的法寶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發展的歷史看,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提出不同的建設方略,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確保了黨對農村社會的全面領導。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得到發展。針對當時的革命狀況,毛澤東同志指出:“把群眾的力量組織起來,這是一種方針。”中國共產黨把大量群眾組織起來參加革命、支持革命,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繼續縱深發展。鄧小平同志認為基層黨組織是黨緊密聯系群眾的紐帶,他多次強調:“要大力加強黨的組織、黨員同群眾的聯系。”江澤民同志依據當時的社會環境指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對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發揮面臨的新問題,胡錦濤同志指出:“必須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關鍵。”
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不斷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基層黨組織只有著力加強自身組織功能的建設,不斷提高服務群眾、聯系群眾、團結群眾的功能,才能切實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總而言之,在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視角下,基層黨組織需要把組織優勢持續轉化為資源優勢,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三)實踐邏輯:堅持群眾組織力是密切黨群關系的現實之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基層黨組織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抓實作風;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公眾號公開政務,對農民群眾的疑問及時答疑。基層黨組織通過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帶領群眾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而建構出了良性循環的黨群關系新格局。
二、鄉村振興視角下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面臨的現實挑戰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突出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由此表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黨組織需要著力提高有效組織群眾工作的能力。基于此,全面剖析基層黨組織面臨的領導困境、主體困境、平臺困境是現實之需。
(一)領導困境:部分地區人才資源較為匱乏
一是后備人才不足。目前鄉村社會的人才結構、人才層次、人才能力、人才數量與鄉村振興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優秀人才的管理和儲備存在不足,基層黨組織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是群眾工作能力存在不足。一方面,宣傳能力較為薄弱。目前,部分基層黨組織的宣傳方式較為單一,存在生搬硬套的理論式灌輸現象。另一方面,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沒有多樣性、創新性的方法滿足群眾、團結群眾、號召群眾,使得基層黨組織不能獲得群眾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向心力和認同感受到影響。
(二)主體困境:群眾需求的變化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認為,當人們的低級需求得到部分滿足后,進而會出現高級需求。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群眾的需求呈現更多樣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一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群眾的需求也從物質需求為主逐漸轉變為同時需要更多的精神需求,求文求樂求美日益迫切。同時,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鄉村群體,價值需求日益多元化,農民群眾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滿足。
另一方面,綜合性需求日益凸顯。在經濟發展落后、物質缺乏的年代,農民群眾的需求呈現簡單化的特征,而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提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如生態環境、教育、醫療、法律等,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其綜合性需求越來越強。
(三)平臺困境:新媒體與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
其一,新媒體渠道的變化加大了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的難度。一方面,傳播渠道特征的變化,傳統的媒體傳播渠道呈現單向傳播的特征,組織群眾工作相對簡單而高效。現在的傳播渠道呈現雙向傳播的特征,組織群眾工作變得相對復雜。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的異軍突起,豐富了農民群眾獲取知識渠道的同時,一些網絡媒體粗制濫造的內容和碎片化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做出正確的判斷。
其二,網絡話語出現“空場”。網絡空間成為人們表達話語“新的區域”,新媒體多元化的發展使得部分基層黨組織在群眾工作中出現網絡話語“空場”。雖然部分基層黨組織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設了新媒體賬號,可是,卻存在內容更新少、吸引力感染力不夠強等問題,使得基層黨組織在網絡空間上組織群眾的效果有限。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基層黨組織提升群眾組織力的路徑
鄉村振興視域下,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構建要著眼于實現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聚焦于鄉村振興視角下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提升的實際期待,全面強化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創新和發展。
(一)堅持培養人才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相結合
第一,加強后備人才隊伍建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強化人才理念,樹立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思想意識。從具體建設路徑來看,一方面,要引進一大批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人才;另一方面,培養本土人才,對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展開集中分批培訓、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創業帶頭人計劃、大力提倡鄉村振興所需要的職業教育,以此達到加強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的目的。
第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目前部分基層黨組織的群眾工作能力不能適應鄉村振興需要。鑒于這種情況,一方面,基層黨組織需要加強自身宣傳的能力。要創新宣傳方式,增強宣傳的說服力、感染力,結合群眾的實際生活情況把理論政策宣講由繁變簡,深入淺出,讓群眾理解透、感悟深。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需要進一步關注群眾的訴求。通過調查研究等方式傾聽群眾的真實訴求,妥善解決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能力。
(二)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滿足群眾需求相結合
其一,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基層黨組織要有效組織群眾,幫助群眾發展經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效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從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這個方面進行全局思考和系統建設,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其二,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的提升,需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樣化需求。因此,基層黨組織一方面要著力做群眾的知心人、暖心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了解群眾需求;另一方面可借助多元化的文化體驗活動等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
(三)堅持網上網下同心圓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構建面向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基層數字化治理平臺,打造網上網下同心圓,應著力做到幾下幾點。
第一,完善村級新媒體平臺建設。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數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加強村級新媒體平臺建設、拓展縣級與村級融媒體協同發展、吸引新媒體技術人員加強對網絡平臺的技術支持,有效促進基層黨組織村級新媒體的建設。
第二,話語重構。基層黨組織要主動運用新媒體等技術,宣傳黨的政策,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網絡話語水平。同時,還要把官方的話語結構轉變成群眾喜聞樂見的網絡群眾話語結構。因此,基層黨組織要制定周期性的網絡話語學習培訓,邀請專業的網絡人才進行講解。只有實踐上不斷積累、學習上不斷豐富,基層黨組織才能更好地進行話語重構。
四、結語
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保障,要勇于創新,以構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提高服務群眾的工作能力為基礎,以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為目標,增強基層黨組織運用網絡平臺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號召群眾、凝聚群眾的工作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3]列寧.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
[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7]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4.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9]胡家祥.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多維解讀[J].哲學研究,2015(08):104-108.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