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全新的游戲化生態教學理念與幼兒園課程相融合,構建幼兒、父母、教師,幼兒園、家庭、社會融合發展的游戲化教育生態系統,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啟迪幼兒的智慧,保證幼兒教育效果。基于此,文章從幼兒園游戲化生態課程的構建原則入手,重點分析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的具體實踐途徑,以期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為其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
作者簡介:陸思遠(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
游戲是保證幼兒園生態課程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受到幼兒園教師職業能力、教育理念等影響,生態課程出現了教育目標偏離等問題,導致游戲化教學內容與幼兒成長需要脫節。游戲化生態課程作為一種有效的實踐方式,能為幼兒提供一個可以充分認識世界及自我的空間。由此,教師在創新游戲化生態課程時應當以幼兒的成長需要為主,通過豐富游戲內涵、優化課程組織、篩選課程內容、豐富游戲體驗、組建游戲情境、合理利用資源等方式,促進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的進一步落實。
一、幼兒園游戲化生態課程的構建原則
(一)重視幼兒個體發展
在構建幼兒園游戲化生態課程期間,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并以幼兒的實際發展特點及需要明確組建游戲化生態課程的價值及意義。幼兒是整個生態課程教育的主體,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游戲化生態課程教育的最終目標。教師應當將促進幼兒的發展作為主要原則,通過游戲為幼兒提供主動探索的時間及空間,有效促進幼兒內心及精神世界的成長,避免教育的刻板化、單一化,以此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及好奇心,使得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鍛煉,為幼兒的未來成長及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方向及途徑。
(二)關注環境關聯互動性
在幼兒園生態課程融入游戲化特質期間,教師應當注意保證課程與環境的互動性及關聯性。生態課程的開設強化了幼兒在學習期間的動態性,使得幼兒可以將多類型、多層次的環境要素結合起來進行探究學習,并加強了幼兒個體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教師在構建幼兒園生態游戲課程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環境對于幼兒教育起到的不同作用,保證各環境要素的互通性,以為幼兒未來的成長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
二、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的具體實踐
(一)豐富課程內涵
為保證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的有序推進,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幼兒主體的參與熱情,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深入挖掘本土課程優勢,并經過科學的篩選,選出幼兒更熟悉、更易于操作、更便于活動的內容及方式,構建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生態課程。
第一,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選擇多樣化的游戲材料。例如,處于江海交匯處的城市可充分利用海洋的資源優勢,挖掘海洋文化內涵,依據幼兒的年齡需要采購不同的基礎性、結構性材料,如貝殼、細沙、珊瑚等,在活動中讓幼兒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給予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還可通過收集各類農作物、水產品、農具、漁具等材料為幼兒游戲提供基本活動道具,使幼兒在學習編制漁網、種植作物等手工作業中,體會當地文化特色,從而積極進行其他探索實踐。
第二,發揮家鄉文化特色。教師應當注意從小培養幼兒的鄉土情懷,讓幼兒從小接觸家鄉文化,激發其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可結合本地的傳統民俗文化,設計生態教育小游戲。例如,北方的孩子夏天可以到小溪里玩水、摸魚,冬天則滑冰、打雪仗等。教師通過開發多樣化的游戲模式及課程內容,為幼兒創建和諧、輕松的生態課程游戲環境,激發幼兒情感體驗,使幼兒可以得到充分的學習及發展空間,促進其身體、心理等多方面的共同成長。
第三,科學選擇活動主題。在各學期開學前,教師應當綜合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目標,科學確定生態課程的主題,并通過對以往活動經驗的總結,科學地調整并創新游戲活動的內容、目的、方式,抓住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環節,摒棄無意義、乏味的活動環節,盡量避免出現雷同等問題,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及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修正原本的活動主題計劃,創設全新的活動內容,對整體活動進行優化調整,增加觀賞自然風光、探尋建筑之美、體驗民俗活動、保護生態環境等模塊,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使得游戲化生態課程更加貼合幼兒的生活,便于幼兒了解、學習、感受,提升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及開放性。
(二)優化課程組織
游戲是幼兒教育的主要方式,將生態課程與游戲精神相融合,首先需要保證幼兒具有充足的活動時間及空間,并將游戲精神全面融入課程實踐,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第一,體現游戲化生態課程的自主性。教師應當綜合幼兒的實際學習需要,根據幼兒當下最感興趣的內容開展活動,不定期開展實際體驗活動。教師可帶領幼兒深入與生態相關的場所進行實踐、參觀、體驗活動,保證實際的活動內容可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并靈活調整活動時間,讓幼兒基于現場學習、調查研究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及收獲。
第二,凸顯游戲化生態課程的彈性。教師在活動期間,需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及需要,依據幼兒的承受、學習能力靈活調節活動流程及內容,并利用“觀察+審議+實踐”等方式,搭建生態課程教育活動框架,從幼兒需要和興趣出發,讓幼兒能自主選擇游戲時間、游戲材料、游戲方式。同時,教師應注重動靜交替,形成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日常生活等各類活動科學組合的一日活動流程。
第三,做好游戲化生態課程的適當留白工作。幼兒園環境是保證游戲化生態課程順利展開的基礎條件。教師在對幼兒園的活動區域進行設計時,需要認識到適當留白的重要性。將游戲空間適當留白,可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及開放性思維;將游戲內容留白,可給予幼兒無限的創造空間及機遇;將游戲材料適當留白,可以給予幼兒更多的選擇機會[2]。
(三)科學篩選課程內容
在實際的游戲化生態課程構建期間,教師可根據發展目標、幼兒興趣等因素調整教學內容,并以此開展主題活動,以幼兒的需要為切入點,遵循親近自然、綠色發展、回歸生活的原則,科學篩選課程具體內容。
第一,依據實際生活選擇課程內容。幼兒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生活,因此,貼近生活就是保證課程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深入鄉村生活,感受最為質樸的生活方式,將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組織親子活動、探索活動、體驗活動、采訪活動等,并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本地的各類勞動活動,引導幼兒在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增強自身的能力,積累學習經驗。
第二,選擇親近大自然的課程內容。由于幼兒自身對于世界的認識有限,因此其對于陌生的自然環境充滿了極強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師通過篩選出親近大自然的課程內容,可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及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師在安排活動時應當以多聽、多看、多感受為主要原則,給予幼兒更多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如在沿海城市,教師可帶領幼兒參觀碼頭,并開展打水漂、鉆漁網等游戲,形成多樣化的微課程活動,使得幼兒可以在活動中依靠自己的感受獲取探索、表達、學習的經驗。
第三,選取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的課程內容。生態文化的教育應當從幼兒園開始,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使幼兒了解廢水污染、廢氣污染等對人們正常生活以及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影響,通過開展節約用水、垃圾分類宣傳繪畫比賽等各類主題活動,深入挖掘生態教育的價值,并通過探索實踐,實現生態環保與課程游戲化的融合發展。
(四)豐富游戲體驗
游戲化生態課程的構建,要求教師將實際的授課場所擴展到大自然中。在實際的生態教學期間,教師可靈活添加當前常見的各類活動材料,豐富幼兒的實際學習體驗及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及需要靈活改造自然環境,依據幼兒的能力及興趣創設全新的活動環境,并適當添加配套的游戲器材。如在水池環境中增加水槍、水盆等,在草坪環境中增加捕蟲網、風箏等,在沙地環境中增加鏟子、太陽鏡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環境創設結束后,教師可及時開展對應的游戲活動,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進行竹林跑步障礙賽時,教師可充分結合竹林本身的條件組織游戲。教師可將原本的竹林環境作為基礎,再將小段的竹子固定在幼兒的頭、腰、腿、手等部位,限制幼兒的一部分行動,降低幼兒的活動靈活性,以別樣的活動形式激發幼兒興趣。教師還可以加入竹梯、石板橋等,增加活動難度,激活幼兒的挑戰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采用跳躍、攀爬等活動方式,提升幼兒的活動體驗感,使得幼兒可以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進一步了解世界、感知世界,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及注意力[3]。
(五)創建良好游戲情境
保證生態課程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就是將其與幼兒的生活環境相結合。而生態教學活動可充分激發幼兒的生態觀念意識,使得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態教育。對此,在構建幼兒園游戲化生態課程期間,教師需要創建相應的游戲情境,充分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保證教學活動目標及方式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推進。
如在開展“地球是我家”主題活動時,教師應當充分掌握幼兒實際的學習能力,將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地球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讓幼兒積極了解自己與地球之間的關系。而后,教師可將幼兒分為4—6人的小組進行分組討論,鼓勵其模仿生活中常見的各類交通工具的聲音,并闡述其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排成縱向的一列,按順序模仿。接著,教師可以教幼兒唱與地球環境相關的兒歌,并開展猜唱游戲,以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可為幼兒分發紙筆,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播放音樂結束之前以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對地球的理解,使得幼兒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展活動。
再如在開展“螺旋世界”這一活動時,幼兒園可邀請專業的魔術師搭建較為完善的魔術場景,以螺旋相關的魔術調動幼兒的集中力、注意力,使其可以對螺旋概念加深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學習簡單的魔術小技巧,使幼兒從游戲中學到知識,積累生活經驗。
(六)合理利用資源
幼兒園是幼兒開始系統地認識世界的主要場所,而此時幼兒的認識能力及心理素質尚不成熟,因此,在生態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掌握幼兒的心理表現特征及行為習慣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幼兒學習、發展的活動方案。與此同時,教師應當積極與家長溝通與交流,以取得家長的信賴與支持,使其積極參與到幼兒園的游戲化生態課程教育互動中,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有利條件。
例如,在節假日期間,幼兒園可以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到幼兒園的集體野餐活動中,使得幼兒可以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做游戲,實現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同時,教師可以和家長一起教授幼兒一些自然知識,讓幼兒在玩中學,加深幼兒對知識的印象,提升幼兒學習成效。另外,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較為簡單的小游戲,如收集落葉制作書簽、觀察樹林中的小動物并模仿其行為等,或是鼓勵幼兒對當前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觀察及反思,使其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性,幫助幼兒樹立起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為幼兒的后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4]。
結語
幼兒園創設游戲化生態課程,可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使得幼兒的認知能力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并促進幼兒提高基礎能力素養及道德品質。在實際進行課程教育期間,教師應以和諧、創新的發展觀念,讓幼兒在愉悅、輕松的游戲氛圍中感受到學習、探究的樂趣,促進幼兒個性的形成,保證其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沈星慧.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生態教育的再思考[J].讀寫算,2022(3):34-36.
沈婷.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生態活動的開發與利用[J].基礎教育研究,2021(22):84-85.
陳華.淺談幼兒園生態課程游戲化[J].試題與研究,2020(23):107.
張斌.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例談[J].基礎教育研究,2019(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