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成長,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過程,發現教學問題并為解決教學問題尋找積極有效的對策,彰顯歷史教育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診斷問題;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周麗芳(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中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立足于課堂教學,在教學診斷視域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探尋歷史教學方式變革的路徑和真正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升的教學方式為己任,助力學生成長。
一、教改之路,推動歷史教學不斷進步
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教學方法得當、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還能夠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和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反之,教學方法不當、教學能力一般的教師在自身的發展之路上不僅可能有所受限,而且所教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只有教師成長了,學生才會成長;只有教師不斷進步,學生才能取得更大進步。因此,一線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組織者、引領者和示范者。
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改之路上困難重重。目前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考試輕實踐、重教學輕教育等問題,以教師為主體的“滿堂灌”和以知識建構為主的“滿書抄”等教學現象依然比較普遍。此類歷史教學只能說是淺層教學,與我們當下所追尋的以培養高階思維為核心的深度教學有很大差距,同時也未能充分發揮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作用。學生背離教育教學的價值追尋,也未能從歷史學習中理解歷史學科的真正意義與價值,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學生的成長。
20世紀50至60年代,英國教育界針對歷史學科教育掀起了“新歷史科(New History)”運動。該運動主張“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1]。我國的歷史教學目標也應該與歷史課程標準達成一致:達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最應該關心的是理應是歷史學習的意義[2]91。
歷史教師需要用心和實際行動去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現有的學習問題,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的,都要引起高度注意。從學生角度出發,教師需要認真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既然學生是教師教育的對象,教師成績的取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都以學生為依據,那么教師的成長理所當然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高中歷史教學的組織者、引領者和示范者。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則在于教育關心的教育內容的內在價值[3]。
二、診斷問題,促進課堂教學不斷完善
隨著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在全國各地的逐步落實,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邁向了新的征程。但實際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面臨著課程改革的重重困難,各種教學問題依然存在,教改之路任重道遠。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
部分教師往往看到的只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卻經常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一份份作業收上來,一張張試卷改出來,一道道試題批出來,教師、家長和學生可能更多關注的是作業和試卷上的分數。因為歷史學科屬于文科,所以不像理科那樣強調思維的邏輯性,因此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的答題思路、方法與技巧等,甚至只看到學生寫錯字和沒有掌握基礎知識等一些基本的問題。很多歷史教師對高階思維缺乏重視,甚至從未有所提及。有的農村歷史老師表示,現在的農村學生素質普遍較差,教師要想保證學生考出好成績,只能逼學生背[4]。
有的教師單純以分數來判定學生的學習結果,考試成績不及格就說明學生不努力,幾乎完全否定了學生在背后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顯然,這是一種不妥當的做法,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重視傳統的應試教育,輕視全面的素質培養
歷史教學除了要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多的是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意識和追尋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盡管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推動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但傳統應試教育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影響仍然存在。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依然以考綱為教學方向,以灌輸和接受為主要教學模式,甚至開展題海戰術,忽視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過程,固然也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一節歷史課中,教師將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了總結歸納,忽略了學生的參與,為了突出和掌握重難點知識,圍繞考綱不斷開展題海戰術,讓學生在茫茫的題海中反復加強訓練,只為考出一個好的成績,使學生最終變成一個“應試機器”,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積極性。不僅如此,在長期的機械化訓練中,學生也會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之感。此外,隨著2022年歷史新課標的頒布,“跨學科學習”吸引了教育界的關注。筆者一直關注著“跨學科學習”,認為政治、歷史和地理學科不分家,如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課時,會去找政治學科的《改革開放》;講授《近代城市化》一課時,會去找地理學科的《城市化進程》。通過找尋各學科知識的融匯點,去嘗試實踐“跨學科學習”。當然,學科融合不僅是文科學科之間的融合,還要與理科學科進行融合;除了要關注新知識的學科融合,也要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的學科融合。
(三)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制訂不全面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挖掘各學科課程教學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5]。但是在一線教學中,落實教學目標方面還有較大的不足。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與看法直接影響著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有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教學內容本身,以及如何將歷史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只重視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中的前兩個維度,卻忽視了對學生開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的教育,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有效的培養與引導。在越來越重視學科育人的今天,教師只盯著基礎知識而忽視學科素養的培養,這樣的教學與預期教學目標必然有著較大的差距,也并未真正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例如,在學習《中日甲午戰爭》這一課時,教師主要給學生講解和分析甲午戰爭發生的背景、過程以及影響,尤其是甲午戰爭給近代中國所帶來的影響,而這一知識點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在甲午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如丁汝昌、鄧世昌等,卻因為不作為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教師在講述時只是一掃而過,并沒有深入講述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品質。然而,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閃耀的光輝正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優良品德,也是實現歷史學科育人目標的一個切入口,更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鮮明體現。學生敬重英雄人物,想要去了解更多關于他們的事跡,以他們為學習榜樣,但有的教師的教學卻忽視了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的培養,沒有全面反映出本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也導致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不夠科學全面,從而錯過了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利時機。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探究歷史問題,以歷史意識為動力的學習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習[6]。
三、改善教學,實現歷史教學的育人目標
針對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以促使學生的成長。
(一)加強全面了解,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
高中生的學習有著鮮明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多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和完善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通過組織教學,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學習情況,及時指出學生的學習問題,并指導學生加以改正,當好學生學習上的組織者、引領者和指導者。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的精神、價值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力,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潛在價值。歷史教育的任務是,傳授歷史學家所確立的歷史常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歷史事實之于今天與今人的意義[2]93。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初中已經學習過相關歷史知識,高中還要學習類似的知識呢?”其實,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課程目標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歷史教師在上每一節課之前,應該好好關注一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重視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然后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歷史學習的趣味
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考取好成績,而是要為將來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要高度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常規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小組合作和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創新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凸出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
例如,教師在布置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朝統一》的課后作業時,可以改變以往的習題訓練形式,布置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創新性作業——情景劇編寫。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請以鄭和下西洋的事件為背景,依據相關史實,選取其航海過程中的一個停留點,以尊重包容為立意,設計一段情景劇臺本。要求主題立意表達鮮明、內容符合事實、人物關系清晰、臺詞符合時代背景。字數800字左右。此項作業的目的是通過情景劇的編寫,讓學生體悟鄭和下西洋不僅在國內產生巨大影響,還給世界人民帶來積極影響,感受中國智慧。
(三)開展實踐活動,增強歷史情懷的感受
歷史教育的實現,需要學生的“體知”,育人的有效途徑是“以人育人”。有的學生對課堂上的歷史知識感到索然無味,但對課堂以外的歷史知識則比較感興趣,這主要是因為課堂上學習的歷史知識沒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大的動力[7]。課堂上的歷史知識的“高大上”讓學生感到遙不可及,無法產生心理共鳴,但如果能將歷史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就比較容易找到與歷史交流和接觸的橋梁。因此,教師可適當開展歷史實踐活動,以生活經驗為橋,以歷史知識為本,帶領學生開展歷史研學之旅,將學生帶進奇妙有趣的歷史學習中。如到博物館去感受歷史的氣息,到名人故居或者紀念館去“穿梭時空”,抑或是深入生活中去探訪民俗歷史的發展軌跡等,這些活動都能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到秦漢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可以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學習。通過親身參觀體驗,相信學生會對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文明有進一步的認識,而不是僅限于課堂書本內容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會更濃,從歷史學習中獲取的知識也會更多。新高考命題指向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因此讓學生走出傳統的課堂進行歷史學習勢在必行。
在教改之路上,我們追尋的是人的教育,根本目的是達成立德樹人的總目標。歷史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為中心,針對學生學習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診斷與分析,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和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D.Thompson.理解過去:程序和內容[J].葉小兵,譯.清華歷史教學,1996(7):5.
張漢林.論有意義的中學歷史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91,93.
戴維·卡爾.教育的意義[M].徐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9.
游美云.農村初中生歷史課程學習興趣的調查研究:對福建省屏南縣初中生的調查[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徐賜成.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及其構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2(12):5.
維克多·弗蘭克.活出生命的意義[M].呂娜,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