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強 李森 豆書龍
摘 要:在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嵌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固有根脈,彰顯著鄉村振興的厚重底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具有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功能。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之間存在雙向度互動嵌合性,即主要體現在嵌合實踐的必要性、可行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四個維度。把握此嵌合性,有助于協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縱深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優秀傳統文化;鄉風文明建設;嵌合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202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個結合”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新的概括,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戰略定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在此背景下,如何系統地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嵌合機制,總結制約兩者嵌合的關鍵因素和改進路徑,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和理論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鄉風文明建設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習俗以及生存方式與情感心理等,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張國民等,2013)。從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關系研究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嵌入性”關系強調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助推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在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應結合時代訴求加以融入(唐興軍等,2019;金紹榮等,2018)。二是“功能性”關系從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角度出發,強調其對于鄉風文明建設具有外在的促進作用,主要集中于優秀傳統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具備的價值和意義等(舒坤堯,2022;任映紅,2022;蘇靜,2021)。三是“邏輯性”關系以大歷史觀的視角系統梳理我國鄉風培育的優良傳統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不同歷史時期階段性改造傳統文化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歷程(劉歡,2022;韓廣富,2021;米華,2021)。
基于國內現有研究,從鄉風文明建設層面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的理論較少,從優秀傳統文化角度研究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相對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嵌合關系的系統梳理欠缺,相關研究呈現碎片化特征。據此,本文基于多重視角,從嵌合實踐的必要性、可行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四個維度系統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必要性
(一)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
鄉村振興作為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系統工程,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需要依托鄉村特定場域予以整體推進。我國廣大鄉村地區因其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發展現實的客觀狀況不同,呈現差異化特點,但與此同時,鄉村作為人類群體聚集存續的初級共同體,普遍存在著相似的文化特質與文明形態。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和壯大的精神基石,是傳統農耕文明精髓凝練并傳承至今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進一步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關系。而鄉風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應成為其歷史根脈,并在鄉風文明建設中予以深入挖掘和闡釋。故而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深度嵌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應然之舉。
(二)百年建黨的經驗傳承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不同歷史時期,黨依據鄉村建設階段性特點積極領導人民在繼承與改造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中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邏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鄉風文明建設主要集中在中央蘇區和革命根據地的廣大農村地區,圍繞移風易俗和科學教育兩大主題,對鄉村地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改造,通過禁毒禁賭、婚姻婚俗改制、解放婦女和反封建迷信等運動,使得傳統文化剔除糟粕成分以適應革命形勢需要,提高了一定范圍內鄉村民眾的整體素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農民實現了當家做主人的愿望,但這一時期的廣大鄉村仍相對落后與貧窮,民眾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充分滿足。為此,黨中央在農村地區推動經濟建設,并以“掃盲”和“破四舊”兩項工作為主線,加強民眾思想教育,塑造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風貌。同時,在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逐步開展勞動先進個人與家庭評選系列活動,促進農民群體對民生政策的理解,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得到高效轉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鄉風文明”一詞被正式提出。此時的鄉風文明建設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呈現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顯著特點,倡導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倡導村規民約的制定,塑造了農村文明新風尚。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升到了文化戰略的高度,始終堅持“形”“魂”并重,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開展鄉村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各地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農村地區的闡發與應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三)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奮斗目標是共同富裕。當前,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跨入由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新階段。就共同富裕的具體內涵而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多數人的富裕,不是城市中心論的富裕而是城鄉一體化意義上的富裕,不是追求僅在物質層面上的富裕而是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富裕。從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來看,保護型城鄉二元結構占據主導地位,加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差距逐年縮小,鄉村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不斷回應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土社會較為普遍的觀念上層建筑,反映農民精神狀態和鄉村精神風貌,適應現代鄉村的經濟基礎。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基本要素厚植于鄉風文明建設全過程,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意涵,可更好助力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開辟鄉村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新路徑,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效轉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嵌合式循環發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深刻體現和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可行性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歷史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功能,勤勞致富、孝老愛親、守望相助等主流觀念是長期以來鄉村一脈相傳的思想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被鄉村普遍認同和遵循的精神價值。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淀,已深深植根于鄉風文明之中,滲透到村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村民的共識。農村公共生活中鄰里關系的和諧程度關系到鄉風文明建設,而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村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共同積累形成的普遍共識,反映出村民對于鄉村生活的目標和需要,讓村民鄰里之間產生相互認同感。有了共同認可的思想價值觀和行為道德規范,更能凝聚鄉村成員之間的情感,使鄰里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社交生活中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在農業生產和公共交往中自我約束,履行道德義務,從而幫助鄉村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社交關系。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生活性
費孝通指出,中國傳統鄉村是具有禮治秩序的無訟社會,遵循鄉土本色下差序格局所營造的特殊主義的關系取向,即以自我為中心根據血緣和地緣關系劃分親疏遠近并進行人際交往。農村社區的組成群體不僅有家庭宗族還有鄰里,各個群體之間既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又具有一些方面的穩定關聯。村民一般以家庭為單位獨立進行生產,而在農忙及舉辦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時,家庭與鄰里之間又相互聯動起來,“睦鄰”“友愛”“互助”等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得以體現,“遠親不如近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在和諧的社區生活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鄰里之間的相處成為農村社區社交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形式。村民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不同,導致其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也不盡相同,故而在長期近距離范圍的相處中難免出現矛盾和摩擦。因此,鄰里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和諧因素,這就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調解鄰里糾紛,實現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涵養鄉風文明建設生態。
四、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現實性
(一)傳統鄉村社會形態發生深刻變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傳統鄉村社會形態和結構的變遷與異化,原本具有鄉土性的熟人社會逐步向空巢化或空心化的半熟人社會過渡。隨著農村社區的不斷開發,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賴以延續發展的客觀基礎與平臺載體遭遇嚴重沖擊。首先,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的物質形態遭到一定破壞。一些傳統民居建筑、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殘缺,或因現代經濟建設需要而被損毀拆除。一些地方依托傳統鄉村發展文旅產業過程中,出現了“拆了古建搞新建”的短視行為,營造同質化的旅游景區和文化景觀,導致無人光顧現象屢見不鮮。其次,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的精神形態發生異化?,F代社會價值觀體系呈現多元化特點,鄉村在積極接受外來文化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得一些鄉村鄉土文化出現斷裂,傳統鄉村道德約束功能有所下降,傳統美德有所淡化,村規民約形同虛設,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問題時有發生。
(二)以經濟中心論為主導的鄉村治理觀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則農村經濟振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治理觀是當前鄉村建設的重要思想。鄉村經濟發展為農民帶來了豐厚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但一些地區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忽視了鄉村文化建設,將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鄉風文明建設置于次要地位。一是運動式治理,即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應付上層的指標任務,未能有效建立持續化建設機制;二是簡單式治理,即單純認為鄉村文化建設就是“貼標語”“放電影”和“跳廣場舞”,沒有真正認識到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不利于群眾理解國家政策;三是滯后式治理,即認為文化建設沒有經濟建設重要,可以分先后順序進行,一些地方甚至將文化建設專項經費挪為他用,使鄉村文明風貌沒有得到應有改善。
(三)建設主體參與過程中的協同性不足
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嵌合過程有賴于鄉村地區各主體多元協同共治,具有系統性推進的特征。農民作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足夠重視,主觀能動性未能充分發揮,加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人口外出務工情況,建設主體有所流失;鄉鎮政府工作繁重,未能給予鄉村社區文化建設以精準指導;一些鄉村地區基層黨組織在文化建設層面一定程度上存在渙散思想,“重物質輕文化”觀念時有發生,不能客觀認識二者的互促關系;一些鄉村地區群團組織和社會自組織虛置化現象較為突出,有的文化站甚至有名無實,未能有效發揮動員農村群眾參與文化事業傳承與鄉風文明建設的助手作用。
五、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有效嵌合的可操作性
(一)實現鄉風文明建設中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性與現代化的統一
我國文化正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及域外文化交互雜糅,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基于鄉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形態現狀,要深入推進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利用“非遺+”“互聯網+”“數字+”等新型數字治理模式,實現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充分體現地域文化風格?;卩l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形態現狀,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點整治鄉村不良之風;要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宣傳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文化組織,堅持官方支持和村民自辦相結合的原則,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二)實現鄉風文明建設中優秀傳統文化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
鄉風文明建設的目標是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的嵌合過程有賴于鄉村經濟的支撐;反過來,二者的嵌合實踐又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能。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同樣受到影響并發生轉變。在鄉村發展中,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出現巨大改觀,鄉村文化必然會乘勢而變。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經濟資源,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化的形式,都具有鮮明的物質性特征。要不斷活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方式,研發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化產品,拉長產業鏈,使其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根據不同地區地域文化特色,依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鄉村三產融合發展。其次,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種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精神性特征。農民群體在文化產業化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本土文化帶給自己的價值意蘊,不斷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社會互動中逐步提升綜合素養,重塑個體意義,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實則是走出經濟與文化二元分離的傳統觀念而轉向二元融合的新路向,在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的雙向嵌合中實現深度的文化治理。
(三)在二者的嵌合實踐中構筑鄉風文明建設共同體
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的嵌合實踐需要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從農民群體角度而言,要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提升文化素質,用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其對于自身作為嵌合實踐核心主體地位的理解,調動參與嵌合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從鄉鎮政府和基層黨組織角度而言,要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其領導主體作用,指導黨員群體當好先鋒模范,深入群眾做好調查研究,分析農村文化建設現狀,提出針對性舉措;從群團組織和社會自組織角度而言,要切實發揮聯系和組織群眾的支持主體作用,調動鄉賢等人才群體參與嵌合實踐,為基層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建言獻策。各主體共同構成的協同治理生態系統,在堅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機制,聽取各方訴求,最終構筑鄉風文明建設共同體。
六、結語
要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嵌合,需要不斷轉變農民固有思維,調查分析鄉村本土的文化資源,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價值,保護鄉村傳統文化中體現鮮明特色的內容,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所具有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有規劃地進行科學開發與利用,展現不同地域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多形式多渠道進行推廣傳播,使其呈現科學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面貌。要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現代化生活,利用多元文化傳播手段,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求,為鄉村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化的鮮活力量,促進鄉村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性與現代化的統一,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動能,繁榮鄉村文化產業,將鄉村文化建設逐步向深層次的文化治理過渡,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嵌合和多元主體共治的有效機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縱深實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
[2]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2-14(001).
[3]舒坤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J].人民論壇,2022(03):123-125.
[4]任映紅.鄉村文化難題破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實現研究透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01):48-55+108.
[5]米華,王永.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在目標論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06):121-128.
[6]劉歡,韓廣富.中國共產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百年歷程、經驗與展望[J].蘭州學刊,2021(06):5-20.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