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靜

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國有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是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績效評價對于引導企業管理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其中績效評價指標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本文系統分析 “管資本”“世界一流”“創新”“綠色低碳”等發展要求,以此優化構建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管資本;世界一流;創新;綠色低碳;績效評價
DOI: 10.19840/j.cnki.FA.2023.02.003
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逐步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積極貫徹改革方針,陸續發布了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的方案、實施意見以及授權放權清單等[1-2]。不難看出,新一輪國企改革正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3],我國國有企業已經進入了資產資本化、股權多元化的新階段,傳統“管人管事管資產”模式在監管內容、監管對象、監管方式等方面都迎來明顯的挑戰和壓力。
世界一流企業由“培育”轉入“加快建設”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從“培育”到“加快建設”,彰顯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性、緊迫性[4]。國有企業作為我國企業中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產業影響力突出的企業群體,在培育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方面具有其他企業不具備的優勢[5]。
創新驅動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專門部署。從“實施”到“加快實施”,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緊迫需求。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已經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力量,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有重大現實意義[6]。
“雙碳”工作的“綠色思維”逐步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決策,對推動綠色發展作出了系統部署。在踐行“雙碳”路徑過程中,國企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主體和骨干力量[7]。
企業績效評價對于引導企業管理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其中績效評價指標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傳統績效評價指標以財務績效指標為主,即主要從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經營增長等財務維度對企業的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績效評價,但在上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傳統企業績效評價的內容已不能全面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新時代新征程,有必要重新優化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8]。
一、指標選取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績效評價是一項嚴肅的工作,績效評價的結果質量與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存在直接關系,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被評價對象的經濟環境、行業情況、業務特點等,在考慮評價指標勾稽關系的前提下科學選擇指標[9]。
(二)重要性原則
根據二八定律,在構建績效評價指標時應重點關注對企業發展最關鍵的指標,對于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而言,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應重點關注國資委近年來在央企考核、高質量發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等領域提到的“一利五率”、高質量發展監測等相關指標,以確保與出資人目標相一致[10]。
(三)系統性原則
績效評價是對企業整體運行效果的評價,在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應全面、充分考慮影響績效結果的因素,按照科學性、重要性的原則從盈利、效率、風險、經營增長等方面系統地構建指標體系[8]。
(四)經濟性原則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是為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提供操作依據,因此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對于難以收集的數據要根據評價目的、管理要求等適時取舍[10]。
二、指標選取的依據
目前企業績效評價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國資委發布的《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評價標準分為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和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標準,由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狀況、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和經營增長狀況等四個方面,二十二個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指標和戰略管理、發展創新、經營決策、風險控制、基礎管理、人力資源、行業影響、社會貢獻等八個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組成。但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評價維度需要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更新和完善。
借鑒相關“管資本”績效評價指標文獻資料,在“管資本”的背景下,績效評價側重于對企業國有資本回報水平、資本運作效率、資本安全能力、價值增長能力等評判[8],主要是在中央企業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對盈利能力狀況、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經營增長狀況四個方面的指標按照“管資本”的邏輯進行優化完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企業在全員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率、經濟增加值率等方面達到全球同行業領先水平。2023年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強調,聚焦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加快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國資委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為“一利五率”,即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并提出“一增一穩四提升”的目標。上述指標的明確提出正是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重要輸入。
借鑒相關“創新”評價指標文獻資料,現有研究主要從企業的創新投入、創新過程、創新產出、創新效率等維度進行評價[11]。
借鑒近年來“碳績效”評價指標文獻資料,現有研究文獻中主要從平衡計分卡、碳財務績效、綠色低碳、投入產出關系及碳評價“3E” (經濟、能源、環境)或“5E”( 經濟性、效率性、公平性、效果性、環境性)等不同角度構建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12-14]。
三、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上述指標選取的原則和依據,筆者建議融合“管資本”“世界一流”“創新”“綠色低碳”等發展要求優化構建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為評價維度,包括盈利回報、資產質量、風險監測、價值增長、資本布局、創新能力、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八個評價維度;第二層為指標層,即為各評價維度的具體指標。
盈利回報、資產質量、風險監測、價值增長、資本布局、創新能力維度聚焦“管資本”“世界一流”和“創新”視角,在已有文獻“資本回報、資本運作、資本安全、價值增長”的基礎上考慮資本布局情況、國資委考核中央企業的“一利五率”指標、世界一流全員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率、經濟增加值率以及創新投入與產出等方面指標,系統評價國有企業的經濟運行和價值創造能力。其中盈利回報從資本回報、資產利用、現金收益保障、成本控制的角度考慮,采用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進行評價;資產質量從創造收入、消耗成本、回收現金的角度考慮,采用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現金回收率指標進行評價;風險監測從資本結構、償債能力、現金周轉的角度考慮,采用資產負債率、帶息負債比率、營業現金比率指標進行評價;價值增長從經營增長、資本增值、勞動效率、單位增加值的角度考慮,采用利潤總額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經濟增加值率指標進行評價;資本布局聚焦主責主業,采用主業集中度、主業毛利率指標進行評價;創新能力聚焦創新投入和產出,采用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每萬元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指標進行評價。
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維度聚焦“雙碳”目標,綠色發展主要關注國有企業在環保、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和節約方面的情況,采用環保投資率、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率、能源資源節約率指標進行評價;低碳發展主要關注節能降碳先進技術應用及碳排放控制情況,采用節能降碳先進技術應用率、碳排放消耗量指標進行評價。
上述優化構建的國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打破了傳統財務績效評價的思維,全面承接了國企改革、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即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既要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注重防范風險、布局優化、創新驅動,還要強調綠色低碳,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四、應用思路及展望
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企業自身,在應用上述指標體系對企業開展績效評價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被評價對象功能定位、所處行業、發展階段、業務類型等進行分類賦權評價,防止“一刀切”。通過對八個維度評價內容權重的合理分布引導企業高質量發展,保證績效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
同時,在選擇績效評價的對標對象時,應結合國資委等權威機構發布的績效評價標準值等進行評價,同時對準企業所處行業的一流國內、國際企業等標桿進行對標評價,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核心競爭力。
另外,還應在得出績效評價結果后瞄準短板指標,加強診斷、深度剖析、追根溯源,對優化路徑、關鍵節點、預期成果等制定詳細的提升方案,對績效表現優秀的指標總結管理經驗,加強推廣分享應用。
此外,筆者建議今后還需加強企業績效管理、過程的評價研究,如企業各項經營活動、金融活動對績效影響的評價,綠色低碳管理、實施情況對績效影響的評價,持續深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AFA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資委. 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為何轉與如何轉?[EB/OL].[2019-11-28].Http:// 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34/c12869626/content. html.
[2] 譚嘯.關于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的幾個問題探討[J]. 中國發展觀察, 2020(Z7): 120-122.
[3] 劉志強. 轉向“管資本”央企活力足[N]. 人民日報,2021-11-3(18).
[4] 周雷. 聚焦關鍵全力突破央企加速邁進世界一流[N]. 經濟日報, 2022-7-26.
[5] 索寒雪. 二十大后國企改革圍繞現代化國家主題將更加深化[N]. 中國經營報, 2022-10-26.
[6] 李紅娟,劉現偉. 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創新引領作用[N]. 經濟日報, 2022-07-29.
[7] 錢勇. 國企要做實現“雙碳”目標的排頭兵.經濟參考網, 2021-12-27.
[8] 王濟民,趙奇. “管資本”背景下國有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財務與會計,2016(12):22-23.
[9] 何佳.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如何構建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J]. 中國產經, 2021(5):49-50.
[10] 蔡立新,高蔓莉. 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財務績效評價[J]. 財會月刊, 2021(1):44-51.
[11] 梁麗華,周麗莎,郭彥男. 基于多維度視角的國有企業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國有資產管理,2021(12):48-52.
[12] 陽秋林,劉婕. “雙碳”目標下我國企業碳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析[J]. 財務與會計, 2022(3):57-60.
[13] 生艷梅,孫丹,周永占, 等. 低碳視角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6(1):25-27.
[14] 張瑩,張彩平. 企業碳績效評價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J]. 財會月刊, 2016(19):95-97.
(編輯:馮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