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頒布之后,教師要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落實課程改革,做到既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關鍵學科能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落實課程改革,就成了教師們普遍關心和困惑的問題.基于此,以高中階段的化學課堂為例,簡要闡述在核心素養下如何讓課程改革“落地”,希望能夠借此為同行提供一些借鑒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改革;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6-0112-03
核心素養,其本質上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要養成的關鍵能力和品格.這些能力和品格對于學生自身而言意義重大,甚至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基于核心素養落實課程改革,可謂勢在必行.而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是學生積累化學知識的重要時期,教師應該積極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改革的方向,以此來適應當前的教育環境,滿足當下社會的人才培養需求.
1 明確核心素養內容,確定課程改革方向
近些年新課改實施后,我國確定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要求,并制訂了一系列有助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學框架和內涵.教育說到底就是一種以培育人為目標的活動,其本質是希望通過教育讓人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但是時代不同,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截然不同,這種要求又會反過來影響教育,推動教育改革.而對于當前社會來說,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無疑是重中之重.
在新課程標準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五個方面.從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來看,其既有側重點,同時也能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可以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知識,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這樣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會更符合當前社會的要求.因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自然也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落實高中化學課程改革.
2 提升教師核心素養,奠定課程改革基礎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其自身的核心素養水平必須要高,由于一些教師自身核心素養水平欠缺,所以在回答學生一些問題時,總是含糊其辭,從而影響了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基于此,為了落實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必須先從發展教師核心素養入手.一方面,教育部門要聯合校方,將教師的核心素養作為一項考核標準,以此來給教師施壓,促使教師重視自身核心素養發展;另一方面,各大師范院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應該將核心素養納入培訓體系,同時針對當前部分教師核心素養缺失的問題,可以設立專門的課程或者開設相關講座,供這些教師學習.最后,教師要主動去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積極參與校內外培訓,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實踐、多學習、多反思,以此來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
3 基于核心素養教學,促使課程改革落地
3.1 改革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要落實高中化學課程改革,作為教師首先要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能夠自主的安排好自身的學習活動.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學生自然而然會知道自己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同時也知道應該如何去學,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而這些對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來說,至關重要.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嘗試著去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法,通過將教學內容劃分成一個又一個小的“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指引下展開學習.例如,在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下冊專題1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換》的教學中,學生經過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了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等基礎知識,同時也具備了實驗探索、分析數據的能力,所以教師就可以借助“任務”來調動學生的自學意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如,教師可以先借助任務一“分析原電池是如何工作的?”讓學生總結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同時構建“現象分析——理論推測——證據獲取”的認知模型;然后教師再借助任務二“探索原電池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設計實驗——開展實驗——探討實驗成果”,最終完成任務歸納總結原電池的構成要素.最后教師再借助任務三“原電池未來會如何發展?”讓學生自主去查閱資料,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探討原電池的發展方向,并將其整理成報告,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原電池的認知水平,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素養.通過這三個小任務的驅動,會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有信心和動力,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就相當于掌握了一部分知識,當學生完成所有任務時,學生也就學習完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而且這一學習過程是非常有條理的,學生通過科學的指導,自身的學習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3.2 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化學模型意識
作為高中化學教師,想要落實課程改革,自然也要重視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應用.基于此,在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全面的構建知識體系,也就是培養學生的模型意識,讓學生擁有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蘇教版高一化學必修第二冊專題9第二單元《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轉化》的教學中,其中鐵和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轉化是重點,所以教師就可以從這些知識入手構建模型.其一,先建立鐵和其化合物的分類模型,這一步的目的是構建初始模型,讓學生對鐵和其化合物有一個初步認識,并形成基本的概念;其二,是研究鐵和其化合物,這一步的目的是細化模型,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提供方向;其三,結構模型對鐵和其化合物進行講解,這一步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今后的知識應用打下基礎.另外,有了模型的支撐,化學教學也會更加簡單、直觀,這樣學生在學習化學時也會毫不費力.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能促進學生模型意識的形成,當學生有了模型意識之后,就等于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學習方法,如此學生再學習更高層次的化學知識時,也會更加輕松.
3.3 借助情境教學,培養學生學科價值觀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價值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化學作為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想要讓學生認識化學這門學科的價值,可以在課堂教學時,構建教學情境,將化學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聯系起來,有意無意地將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價值觀、科學領域的新成就等融入到化學課堂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科價值觀,從而對化學這門學科越來越感興趣.例如,在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上冊專題1第一單元《物質及其反應的分類》的教學中,當教師在講解物質的分類時,可以結合教材中所給出的樹狀圖,逐個對不同類型的物質進行講解,并且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列舉出生活中與之對應的實物,來加深學生對于不同物質的理解.就拿“有機化合物”來說,教師如果只告訴學生什么是有機化合物的話,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如天然氣、棉花、塑料、石油等等,而且在展示這些物品的同時,還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或者生活場景,像說到天然氣,則可以為學生展示從古至今人們做飯燃料的演變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什么是有機化合物,同時還能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另外,這種教學方式也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增加學生對于社會熱點以及科技發展的關注度,這對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知識面的拓展.
3.4 利用探究實驗,培養學生探究推理素養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作為高中化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推理探究素養,讓學生能夠基于所學知識完成假設、論證、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尤其是對于化學這門學科來說,實驗就像是化學靈魂,沒有了實驗的化學教學,就宛如沒有靈魂的軀殼,其教學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而且教師要明白,實驗不只是解釋定義和規律的工具,其在培養學生推理探究能力方面也不可忽視.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化學物質的基礎知識入手,猜測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然后再通過實驗去論證之前的猜測,最后再根據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在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上冊專題4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演示“銅與濃硫酸”發生化學反應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讓學生對之后可能產生的實驗現象進行猜測,如有些學生認為濃硫酸和銅在冷卻狀態不會發生反應,加熱后濃硫酸才會和銅發生反應,并產生硫酸銅,然后生產淡黃色固體物質,持續加熱等銅完全反應后,將其靜置放后,會得到灰白色固體沉淀物.對于學生的這一猜想,教師可以先不去進行否定,而是帶著學生一起完成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來得出結論.在實驗后,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其所產生的現象與自己所猜測的截然不同,銅和濃硫酸經過反應后并沒有出現黃色固體物質,反而產生了大量黑色顆粒狀物質.這時學生們在實驗的沖擊下,就會開始思考,這種黑色物質是什么?怎么來的?但這些疑問出現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讓學生對硫酸銅進行分析,促使學生發現,濃硫酸會先將銅氧化成氧化銅,黑色物質就是氧化銅,然后濃硫酸再跟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通過這一探究實驗,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探究等一系列活動,如此不僅掌握了這部分化學知識,同時也讓徐盛的探究推理能力得到培養.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無論如何都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責任,認真研讀核心素養的內容,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并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的核心素養水平.然后再通過培訓、實踐等,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水平,為課程改革落地打下基礎.最后基于核心素養探索教學策略,如改革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化學模型意識;借助情境教學,培養學生學科價值觀;利用探究實驗,培養學生探究推理素養等,以此來促成課程改革落地.
參考文獻:
[1] 張賢金,吳新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如何“落地”[J].化學教與學,2016(9):7-8,45.
[2] 何茂林.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外交流,2018(19):29.
[3] 耀權江.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國際教育論壇,2020,2(7):48.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2-11-25
作者簡介:葉燕燕(1984.4-),女,福建省永春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化學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教科【2021】4號附件3: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蘇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學科提煉”欄目的分析與應用”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編號QG145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