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厚忠
[摘 要]近年來,濱州市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本文針對濱城區黃河流域存在的生態環境污染、產業經濟結構單一、多元化融合要素不全及融合不緊等問題,通過研究改善生態環境與生態產業化協調發展措施,提出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議,推動濱城區有效提升生態經濟循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推進沿黃經濟帶建設,促進“兩山”轉化,加強水資源保護,實現永續發展。
[關鍵詞]黃河流域;生態經濟;產業化;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志碼:A
1 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生態經濟一體化就是研究自然和社會關系的科學發展模式,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內容也圍繞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開展,將人類一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與自然聯系起來,從而剖析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的影響,探索出一條能夠適應自然生態發展需要的經濟發展道路。人類已經開始認識到自然生態保護的必要性,基于全球日益加劇的生態環境污染提出生態經濟一體化理念。所以,在目前的工業生產中,污水和廢氣等排放物要保證處理合格達標后,才能夠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對于一些重污染企業或環境問題突出的能源資源開發行業,則要求其在進行污染治理的同時轉變發展方式,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生產運營中樹立生態發展理念,做好綠色、低碳、環保發展工作。
推進區域發展生態經濟一體化模式,構建生態保護工程,有利于降低黃河流域的生態壓力,提升區域水資源的涵養能力,有效緩解黃河流域的一些重大生態環境問題[1]。黃河中下游生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通過加快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在經濟發展中,圍繞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加快黃河區域生態屏障構建,對于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2]
2 濱州市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2.1 濱城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有益嘗試
濱州市濱城區一直高度重視黃河文化保護工作,組建由區生態環境、住建、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執法、河務等部門、單位及沿黃所屬街道辦事處組成的工作專班,針對黃河濱城區段進行系統治理,通過現場檢查、信訪舉報、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舉報、新聞媒體曝光等方式,采取無人機、拉網式排查等形式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同時不折不扣地對發現的污水、垃圾、違建、畜禽養殖污染等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督促整改。在農業、漁業等生產中,應用節水設施,轉變用水方式,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濱州市濱城區積極開展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致力于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地區的環境整治,構建地區黃河文化示范區,并實施禁漁期禁漁措施,通過各種方式,多渠道開展宣傳執法活動,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積極鞏固已取得的禁漁成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濱城區還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借助區域現有的傳統能源、新能源等基礎,實現區域新能源系統的開發和建設,加速能源資源的合理調度,切實提升了區域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3]。此外,濱城區還積極開展和企業的合作對接,加速區域可利用資源的集中統計工作的開展,建設濱城區綜合能源低成本示范區域。
為了加速區域的經濟轉型,實現生態經濟一體化,濱城區不斷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經建設完成的有貫通東西的沿黃騎行道路、休閑旅游長廊、旅游觀光游覽區等,一些村落、文化古鎮也在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建設文化服務驛站和民俗觀光村落。發展林業經濟、果樹經濟、蔬菜經濟,在沿黃生態經濟帶開發中,重點項目有灘區脫貧建設項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糧林果蔬建設項目等,農業局經濟建設項目占地4萬畝,建設旅游觀光休閑驛站8個,著力打造了十里荷塘景區、西紙坊·黃河古村等重點建設項目。
2.2 濱城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 產業布局較為單一,多元結構未能形成
濱城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區域實現生產總值447.98億元,同比增長將近6%。從產業布局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約為15億元,同比增長約3.7 %;第二產業增加值約為201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1 %;第三產業增加值約為231億元,同比增長約1.7 %。從區域三大產業結構來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小,其次是第二產業,增加值最高的是第三產業,說明在濱城區的整體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發展所占比重最高,但是和第二產業相差不大,區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帶來的產值比較接近。
2.2.2 黃河文旅意識較差,黃河文化元素亟須添加
濱城區擁有黃河文化藝術創作園、禾家風尚、市西小街農業科技創業園、東方文化一條街、杜受田故居、楊柳雪周公祠、三河湖風景區、濱州水文化館、隆達現代農業園(原朝陽農場)等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產品,有著鮮明的文化烙印。濱城區文化統計數據顯示,濱城區目前的文物保護單位有21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6個,濱城區的文物古跡300多處。可見,區域的旅游文化基礎是比較深厚的,但是從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黃河文旅意識還沒有被激發,黃河文化元素也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沒有充分發揮黃河流域文化元素在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優勢,區域文旅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和應用,不能將黃河文旅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優勢。
2.3 濱城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現有問題的原因分析
2.3.1 歷史欠賬多,起步晚,生態意識弱,協同保護機制還不完善
目前,濱城區正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區委、區政府堅決扛牢生態環保重大政治責任,區直各部門、屬地鄉鎮(街道)堅決壓實自身責任,強化擔當作為,不打折扣、不遺余力地堅決推進第一輪中央、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問題和第二輪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工作,加速建立健全長效管護“大環保”工作機制,但真正形成合力尚需時日,各級各部門(單位)既要在解決現實問題上聚焦發力,又要在構建長效機制上久久為功,不斷完善全領域、全覆蓋、全天候的生態環境監管模式,建立健全“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無死角”工作機制,推動重心下沉、關口前移,用實際行動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3.2 產業競爭力弱,落后產能多,轉型發展難度大
目前,濱城區整體產業機構建設不合理的情況還比較突出,大多數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區域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不足。從具體的產業類型來看,傳統紡織服裝產業和食品加工產業在整體產業中占比突出,這兩個產業在濱城區總產值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3 %,但是濱城區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占比只有不到27 %。總體來看,濱城區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足,在產值中占比只有不到16 %。這對于濱城區產業機構優化是十分不利的。
2.3.3 黃河地域文化特色建設不足,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循環發展體系尚未形成閉環
濱城區黃河段文化資源挖掘不足,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循環經濟發展體系也沒有構建起來[4]。目前,濱城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中的問題之一是區域在文旅產業開發上的工作不到位,轄區旅行社在探索和發展特色旅游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效仿行為,有的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特色旅游開發項目,看到旅游市場中哪類特色旅游市場比較火爆,收獲的效果比較理想就去模仿,這也導致很多地方在發展特色旅游中出現了雷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在這種狀況下,游客對于特色旅游的新鮮感和探索欲也會大打折扣,進而導致濱城區的旅游產業失去特色,這對于濱城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3 濱州市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強化宣傳教育,有效提升生態經濟循環發展理念
一要構建統一領導下的多元宣傳格局。應切實扛牢宣傳黃河文化的政治責任,全面挖掘新時代體現黃河精神的鮮活案例,講好各自分管領域內的黃河故事,使生態經濟循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二要構建層次多樣的宣傳路徑。線上整合濱城融媒、部門公眾號、紙媒、電視臺媒體渠道資源,線下充分利用城市道路流動宣傳車、宣傳橫幅、LED大屏、小區公告欄等方式,構建起線上線下無縫隙、多層次的宣傳路徑,推動形成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熱烈宣傳氛圍。三要構建契合實際需要的立體宣傳內容。深入探討如何協力打造主題產品,如何精準獲取需求,深挖資源,注重體驗,保障執行落地。
3.2 突出文化元素,打造特色鮮明、生態美麗文化名片
全面系統地梳理沿黃資源,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突出點上出精品、線上有亮點、面上抓提升,使黃河沿線美起來、靚起來、富起來。例如,在沿黃地帶,濱城區有十里荷塘的自然景觀,以此為生態觀光農業帶基礎,打造沿黃特色農業帶示范區。在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立足濱城區黃河文化遺存眾多稟賦優勢,深入挖掘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推進系統保護,抓實載體建設,推動文旅融合,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歷史文脈[5]。要謀劃整合濱城區沿黃治理黃河文化資源,推出治黃主題旅游線路,打造黃河治理文化展示體驗帶。要堅持高標準建設濱城區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
3.3 加強水資源保護,著眼永續發展
3.3.1 綜合施策、靶向發力,防止水污染
要加速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必須從根本上做好黃河流域的水治理工作。要嚴格落實“河長制”,充分依托工作專班,從項目審批、污染檢查、濕地保護、衛生督查、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壓緊壓實各自責任,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6]。要嚴控河湖生態空間,圍繞黃河沿線明確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減少區域生產生活對黃河流域及周邊水資源的污染。
3.3.2 植樹造林、持續增綠,涵養流域生態
在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推進中,要優化區域生態,必須增加區域綠地面積,這是改善濱城區全域生態環境的必要措施。濱城區要進一步增強保衛母親河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緊盯森林覆蓋率等指標,深入推進林水會戰,強化植綠、護綠、愛綠的環保意識,通過擴大植樹造林面積,不斷增加濱城區的綠地面積,發揮綠植在涵養水源、凈化空間、美化環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3.3 流程再造、綜合利用,形成水資源高效利用機制
濱城區要加強水資源有效利用,嚴格落實“四水四定”。積極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工作的開展,發展節水農業。在農業灌溉上,采取現代化改造灌溉方式,推進農業生產中的滴灌、噴灌等節水模式,提升節水效率。在節水技術研發上也應積極創新,切實提升節水技術和產品質量,促進節水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4 結語
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濱城區在黃河流域文化和資源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目前,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實際工作的開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濱城區黃河流域積極推進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是大勢所趨,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但是,目前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不足。對此,本文基于濱城區黃河流域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對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議,指出濱城區在推進生態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要強化宣傳教育,有效提升生態經濟循環發展理念;要因地制宜推進沿黃經濟帶建設,促進“兩山”轉化;要加強水資源保護,著眼永續發展;還要保障資金投入,為建設工作提供堅實保障。通過應用多樣化的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措施,促進濱城區黃河流域生態經濟一體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潔.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研究——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視角[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7):159-162.
[2]張曄. 強化集成創新 推進九省聯動 加快構建黃河流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J]. 中國農技推廣,2021,37(7):3-6;10.
[3]王海成. 青島市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對策分析[J]. 中國經貿導刊,2021(11):53-56.
[4]李丹. 關于寧夏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對策建議[J]. 中國經貿導刊,2021(8):47-48.
[5]王富民. 黃河之濱特色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J]. 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21,28(4):97-100.
[6]李金泉,黃文,孟姝瑱,等.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濟南建設“中心城市”的機遇、挑戰與路徑[J].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