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妹
竹,古往今來被人們賦予堅貞高潔、昂首不阿的品格,與梅、蘭、菊并稱“四君子”,其“虛心屬秉性,高節貴終生。狂風竿不折,暴雨膚更潔”,體現著古今文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創作題材。
諸升,字日如,號曦庵,今杭州人。擅長畫蘭花、竹、石,尤其以雪竹為佳。諸升的這幅《墨竹圖》(圖1),竹葉疏密有致,用濃墨與淡墨的變化表現出遠近關系。畫面下方的水流傾瀉而下,掩映在竹葉中,為畫面增加了靈動,帶給我們身臨其境之感。在清代畫家中,諸升的傳世作品雖然有著一定的數量,但是近幾年已經難以見到,尤其是上佳之作更為少見。
文同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詩人,字與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以擅長畫墨竹著稱(圖2)。他在生活中注重細致入微的觀察,主張“胸有成竹”而后動筆的繪畫理論。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記載“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這正是成語“胸有成竹”一詞的出處。這個成語原意是說在畫竹之前,竹子的形象已經了然于心,后來用來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了全面的思量和準備。文同的這幅作品以倒垂竹枝為主體,蜿蜒的竹枝有一種柔韌之感,仿佛迎風而不折,而竹葉又給人一種堅韌有力、不懼風雨之感。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他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早年入朝為官,辭官后在揚州以賣畫為生,鐘愛以蘭、竹、石為題材進行創作。在《竹石圖》(圖3)這幅作品中,竹竿雖然勁瘦,卻從石縫中挺然而出,更加襯托出竹子堅韌不拔的品格和頑強的生命力。
趙孟頫,字子昂,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作為北宋皇室之后,趙孟頫迫不得已在山河破碎后,入元朝朝廷為官,一生曾多次辭官,或是以多種借口返鄉,但又被皇帝多次詔回,可以說他的一生充滿了糾結與沉痛,或許只有詩文和書畫才能抒發和平復壓抑在心中的復雜情緒。他和妻子、兒子皆善畫竹,此外還有著極高的書法造詣。元朝皇帝仁宗曾經取他夫婦和兒子趙雍的字裝作一卷交秘書監寶藏,并說:“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此外,趙孟頫更是繪畫方面的全才,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竹石等題材皆通,他主張在繪畫方面要取法于北宋之前,他認為“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他的藝術造詣,對后世中國書法與傳統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趙孟頫的這幅《秀石疏林圖》(圖4)中,繪古木新篁于平坡秀石之間,趙孟頫以飛白法畫石,有說他將書法中“永字八法”的書寫技法與繪畫相結合,描繪出竹葉的生長姿態,是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作。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以竹入畫,他們所描繪的不僅是竹子本身,更是將竹視為品格的化身,希望自己無論人生境遇如何,都可以像竹子面臨風雨一般不退縮、不折腰、不懼怕,能夠遵循自己內心,堅守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