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

在全球的文明格局中,華夏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斷且綿延存續的文明。華夏文明亦可以稱之為中華文化,其最早發端于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后經歷史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亦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化綜合體。在中華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貫穿了中華文明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文化也成了中華文明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翻閱中華文明史,玉文化可謂充盈著中華文化,但有關支撐起中華玉文化的玉石雕刻者的記述卻鳳毛麟角,從當下我國國情來看,這與實現制造強國的方針不符。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時代的需要賦予制造業以重任,也將賦予高技能人才以榮光。作為一名玉雕創作者,我認為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的塑造意義非凡。
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的重要性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很重要,或許玉雕行業內很少關注這個問題。“身份認同”一詞源
于西方,英語單詞為self-identity,亦稱為自我認同,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一個概念。身份認同的概念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種身份認同,首先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心理認知,既包括個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也包括對其所處群體的認同。
有了自我身份和群體身份的認同意識,才能完整地認知玉雕藝術創作者自身應具有的素質,進而決定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正所謂“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具體到玉雕藝術創作者,其身份認同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個人對玉雕創作者身份的認同,其次是對玉雕藝術創作者群體的認同。
玉雕藝術創作者有了身份認同,就會追求和享受身份認同帶來的確定性和真實感。玉雕藝術創作者有了身份認同,在其職業要求下,無論是技能需要,還是經驗積累,能夠形成強大的心理和行動力量。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意識或許來自教導,或許來自經驗積累,這些全部構成了其身份認同的意識。
玉雕藝術創作者需要熟練掌握玉雕技藝,才有可能帶來身份認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告訴人們,一種正當的技藝不僅有其獨特的追求,也能帶來附隨的好處。正如玉雕藝術創作者要追求技藝精湛、巧奪天工,而這種追求意味著同時會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玉雕藝術創作講究天賦,對于許多在玉雕藝術上有天賦和才智的從業者而言,這種身份認同的背后,意味著榮譽、名望或者一種更為舒適的生活。
影響身份認同塑造的因素
一個玉雕藝術創作者掌握了熟練的玉雕技能,能給自我和家庭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如果玉雕藝術創作者只是追名逐利、沽名釣譽,而放棄了對玉雕藝術創作職業本身的追求,那么玉雕藝術創作者將不再是玉雕藝術創作者,而是玉雕藝術從業者,或是其他。
作為一名玉雕藝術創作者,天賦是很重要的。科學家托馬斯·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更重要。”該名言用在藝術創作領域十分實用,一個合格的玉雕藝術創作者必須有天賦,沒有天賦或許再怎么努力至多會成為一個匠人,而不是藝術家。玉雕藝術創作者在看到任何一個玉石,抑或某種材料,就會有把它經過自我掌握的技能變成玉雕藝術品的念頭。這是玉雕藝術創作者的本職工作。
玉雕藝術不是純藝術,亦不是純美術,不能忽略玉石載體本身。玉雕藝術家擁有一個活躍的大腦,但不能忽略玉雕藝術是以玉石為載體表達觀念和思想的藝術。觀念和思想是一個排斥物質的表達,但玉雕藝術不能脫離玉石談玉雕藝術。對于玉雕藝術創作者而言,玉雕藝術創作本身不是挑戰。因為玉雕是靠玉石來支撐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觀念和思想的。玉雕藝術會帶來名聲,這一點是好事,但要認識到名聲只是從事玉雕藝術創作的附隨結果,而不是自然結果,玉雕藝術創作者不能為了名聲而去創作。
資本支持是玉雕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玉雕藝術創作者有了技藝,有了天賦,也不一定是一個合格的成功的玉雕藝術創作者。玉雕藝術創作者除了要掌握玉雕技藝,還要具有把玉雕技藝轉換為經濟的能力。但一個玉雕藝術創作者身處社會生活和玉雕行業之中,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力量的糾纏。很多時候會有對自我身份認同不夠,或者認知不準確的情況。因此,玉雕行業管理系統和評價系統一直在呼吁玉雕藝術的創新,似乎玉雕藝術可以脫離經濟,脫離資本。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認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亦可以稱之為動態的過程。既然要完成身份認同,意味著玉雕藝術創作不是一個短期行為,而是一種需要熟練掌握的技藝,是一種需要保持穩定且持續不斷創作的長期行為。
玉雕藝術和其他商業活動一樣,玉雕藝術是其行業屬性,本質上也是商業行為。商業行為不能脫離商業談商業。玉雕藝術的表達,本質是思想和觀念的表達,思想和觀念的本質是想法,難以變現。玉雕藝術創作者的技藝很關鍵,其技藝支撐和藝術呈現更需要強大的藝術執行力:用藝術天賦和藝術見解把這個想法最終落地。
身份認同的塑造是長遠進程
過去的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低迷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種種因素疊加幾乎改變了我們對生活的一切計劃、預期以及社會運行的模式。疫情的結束,也給玉雕藝術創作者帶來一個新課題,即后疫情時代,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該如何塑造。
對于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問題,前文已經提過重要性和長期性,這里不再贅述。在現實生活中,出于地方保護目的的行政干預,出現了凸顯某個地區玉雕家的區域意識,業內屢見不鮮。我們常見的有“海派玉雕”“蘇工”“瑞麗工”等等,我認為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更應該提高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意識,進而才是區域主體意識。理由是,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強的身份認同感和向心力。
我認為,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是一個有既定計劃而又長遠的塑造過程。國內玉雕產業理應提高思想認識和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應該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我們須在玉雕行業榮譽評比和職稱申報等活動中,適當增強身份認同的考核要求。在講授“技能提升”“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常規要求時,也要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身份認同的理念,如傳統文化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及“傳統文化審美”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成分。通過行政系統和評價系統的主動影響,自然會塑造玉雕藝術創作者內在的身份特質。
第二,通過多樣化的非物質遺產活動,來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技藝多元化的社會面貌。非物質遺產活動是多層面多維度的活動,可由不同的機構協同推動。國家在文旅、教育、財政和人社等多個部門加大力度促使包括玉雕在內技藝的展現和傳承。尤其是對社會有特殊貢獻的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褒獎,相信可以帶動更多人增強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理念和行動。
第三,在文化機構和社會團隊開展的活動中,向人們闡述玉雕藝術創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此外,可以通過各種喜慶節日和演藝活動,宣揚玉雕藝術創作者多元化的精神風貌。相信在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年輕一代玉雕藝術創作者耳濡目染,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特質自然會彰顯在世人的面前,也會在自主和不自主之間助力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的塑造。同時,也可以促使玉雕藝術創作者自覺成長,無意間幫助自我完成身份認同的塑造。
概括地說,要給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認同下一個定義,我們似乎不能僅僅局限于技藝和藝術兩個方面。玉雕藝術創作者的概念并不是我要強調的,本文我要強調的是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認同的重要性。當我們試圖給玉雕藝術創作者的身份特質定位時,應考慮到由個人到群體,由群體到整個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所融合的思想意識及精神品質等實質內涵。唯有這樣,玉雕藝術創作者身份的特質才更圓滿和周全。既可以利乎個人,亦可以利乎整個中華玉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