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咪咪
新媒體時代為兩岸交流提供了更多機遇和挑戰,浙江省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省份,在打造數字變革高地上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本文以浙江與臺灣的交流為例,通過挖掘浙臺兩岸間的互動聯系與合作共享,推動兩岸新媒體資源的融合,探討如何發揮新媒體行業的獨特優勢和特色,提升兩岸交流中新媒體傳播質量,從而建立兩岸新媒體之間長期且深入的交流合作機制。
一、新媒體交流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人們在日常交流傳播中的重要手段。浙江與臺灣地緣近、人緣親、文緣通,是與臺灣地區交往最密切的省份之一,新媒體的發展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浙江對臺工作交流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多樣,通過“浙里辦”、微信公眾號、抖音、頭條及官網等平臺,開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動。
二、新媒體交流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兩岸新媒體傳播效果有限,具體表現為傳播理念不新、數字化傳播手段不凸顯、兩岸新媒體融合局限、對臺新媒體研究不專業等諸多問題。
(一)浙臺交流新媒體影響力不足
浙江的數字化改革是其一大特色和智慧,但對臺新媒體交流中,與數字化新技術的結合還不夠緊密,數字化新媒體的應用及創新成果較為局限。在抖音新媒體平臺,“浙臺頭條”(浙江日報浙臺頭條官方賬號)粉絲數僅為1652,相比“海峽新干線”(東南衛視《海峽新干線》官方賬號)粉絲數2975.1萬、“今日海峽”(海峽衛視《今日海峽》官方賬號)粉絲數2116.1萬,浙江媒體在抖音上的對臺交流影響力十分有限。在微信平臺,浙江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浙臺微訊”,共推出20篇原創內容,其他內容大多是轉載媒體機構的新聞信息,每條推文的閱讀量大部分集中在200以內,受眾影響面不大。
(二)兩岸新媒體融合發展滯后
浙江與臺灣各界淵源深厚、交往頻繁,跟兩岸間其他各領域的交流發展情況相比,兩岸新媒體交流卻有點滯后。浙臺兩岸新媒體在各自發展進程中的合作交流還較為局限,比如:在新聞報道、媒介融合、產業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潛力和發展空間還未深度挖掘;通過內容、渠道、產業三者共同推進的媒體融合實踐創新不足;傳播理念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未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意識。這些造成兩岸新媒體融合層次不廣、深度不夠,融合發展和交流交往缺乏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對臺新媒體研究不專業
目前浙江省內高校設有臺灣研究院(所)的屈指可數,浙江大學2000年成立的臺灣研究中心,已于2019年5月撤銷。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溫州市臺辦支持下于2022年7月成立溫州市臺灣研究中心,該中心有著較好的研究基礎,其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浙工貿臺灣研究所,主要在兩岸社會經濟貿易、人文教育和臺灣青年發展等方面開展研究,但鮮少有專門針對兩岸媒體傳播發展的研究。
三、展望與對策
以創新發展引領共享融合。要突破傳播障礙,統籌規劃,形成合力,以新媒體交流為紐帶架起溝通橋梁,制定行之有效的浙臺新媒體交流發展對策,從而推進浙臺兩岸發展的共享融合。
(一)數字化創新改革
1.完善一體化數字服務平臺
浙江省臺辦依托“浙里辦”和浙江政務服務網,于2022年5月打造一站式惠臺數字服務平臺“浙里臺融”,平臺上線時間不長,后期需要根據實際不斷優化創新,通過系統建設、頁面設計、內容拓展,完善“浙里臺融”平臺,為在浙臺胞臺企真正打開一扇“數字服務之窗”。應廣泛吸收來自地方各級臺辦、臺胞聯誼會、協會等的建議意見,集思廣益,聚焦用戶體驗,大力推進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水平,使臺胞臺企真切感受到浙江數字化改革的成效與魅力。
2.打造“浙臺兩岸數字博物館”
中華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岸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聯合省臺辦、省大數據局、省博物館、省文化館等機構,共建“浙臺兩岸數字博物館”,深度挖掘浙臺共同文化基因,以多樣化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
內容上,通過共同文化元素挖掘題材內容,讓浙臺兩岸民眾在文化上互聯互通。例如,從浙臺民俗文化的聯系切入,生活習俗兩岸因同根而相承,民風民俗兩岸因同文而相習,祭祀風俗兩岸因同祖而相襲,服飾上表現為“刺繡之巧,幾近蘇杭”“綢緞之屬,來自江浙”。形式上,通過歷史圖片、文獻資料、視頻資料、動畫故事、學者論著、新聞報道等,以實證史料、直觀動畫和在線互動等方式展示這些浙臺文化淵源,讓更多受眾通過網絡進行線上虛擬參觀,體驗感知浙臺兩岸文化交融。
(二)融合兩岸新媒體創作
兩岸的新媒體發展各具特色,在內容制作方面,具有共同文化根源可追溯挖掘;在營銷推廣方面,具有共同發展趨勢可互補借鑒。可整合浙臺兩岸多方資源,聯手創作兩岸交流的融媒體作品,打造拳頭文化,樹立文化品牌,實現兩岸新媒體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1.創新節目制作
由浙臺兩岸各媒體機構聯合舉辦“浙臺兩岸新媒體體驗采訪活動”,組建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采訪團,成員除來自兩岸的新媒體專業記者外,還可邀請臺灣民間新媒體意見領袖(比如抖音、今日頭條、微博大V等)、在浙就讀和創業的臺胞、兩岸青年演員、島內知名拍客、資深旅游家等,從不同行業領域人們的視角出發講述分享浙江故事。新媒體采訪團通過走訪浙江各市、縣,多角度采寫編輯、拍攝錄制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融媒體作品,為臺灣同胞立體呈現浙江打造“重要窗口”的實踐和成效,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機遇和挑戰。發揮浙江獨特優勢,策劃“浙里尋臺”“魅力浙江”“數字浙江”“智慧浙江”等系列主題節目,展現浙臺合作發展新機遇。
2.豐富節目內容
新媒體平臺要以內容為本,為兩岸交流傳遞正能量,兩岸的文化交流在于臺灣與大陸互相看到更加真實的一面,而要做到這一點,好的內容永遠是根本,新媒體應該共創專業內容的建設,注意正能量報道的傳播。
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現代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浙臺兩岸新媒體體驗采訪活動”可通過走訪不同地方,感受浙江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體驗浙江的改革創新和發展變革,了解浙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豐富節目內容,融入浙江本土特色,從多個視角和層面統籌策劃系列主題,如上表所示。
(三)成立浙臺兩岸新媒體研究所
1.打造專業智庫
高校在兩岸交流和學術研究的作用發揮上有著廣闊空間。浙江大學作為一所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可借助其科技創新和學術研究優勢;浙江傳媒學院是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傳媒類高校,可依托其傳媒領域的特色資源。浙江應結合本土優勢,融合各類高校的特色優勢,跨高校成立一個致力于兩岸新媒體交流發展的研究機構——浙臺兩岸新媒體研究所,建立創新領先的人才庫、智慧庫和成果庫,并打造兩岸新媒體交流實踐基地。
2.加強隊伍建設
以教師團隊為基礎,以研究學者為核心,以業界專家為導向,構建多層次、融合化、創新性的人才隊伍結構。致力于推動新媒體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建設培育優質的高端智庫,匯聚海峽兩岸媒體傳播研究高端人才,除了兩岸新媒體學術研究者外,還應吸收兩岸新媒體權威機構、新媒體工作者、民間新媒體“意見領袖”等業界專家,通過交流培訓、組織研討等多種途徑,探索多學科綜合研究,人才隊伍的學科背景可橫跨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能夠通過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的多視角碰撞,在教學科研和產學研互動方面進行創新變革。
四、結 語
新媒體是媒體行業發展的趨勢,對兩岸融合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各地應結合地方實際,挖掘特色和優勢,因地制宜,主動開展兩岸各方面交流合作、互聯互通。兩岸新媒體交流合作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將成為兩岸交流信息、傳播文化的重要力量,成為連接兩岸民眾的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