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改革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度”,讓課堂教學既鮮活靈動又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這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課堂的終極目標和追求。平衡“實與活”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構建高品質課堂的關鍵,需要教師做出有效設計,對課堂教學展開統籌規劃。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小學英語學科屬性出發,以學生的興趣點為驅動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探索主動性,讓他們在文本深度探索中完成學習感知,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為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英語;“實與活”;統籌;規劃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4-0029-03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助推下,課堂教學向著“活”的方向發展,部分教師將課堂完全交還給學生,課堂氛圍異常活躍,但教學效果很難呈現出來。要想找到“實”與“活”的結合點,確保課堂向著正確的軌道前進,教師要綜合考量多方面的因子,做出科學設計,確保課堂既鮮活靈動,又成效卓著[1]。
一、“實與活”的內涵剖析
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實與活”的課堂既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時也順應了教育發展趨勢,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所謂的“實”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育的根本目標出發,給出指導點撥,讓學生獲得最基礎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學有所得,達成學科教學目標。所謂的“活”是指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方式只會加劇學生對學習的畏懼心理。教師要從學生年齡特點著手,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順學而導,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讓知識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習活動充滿活力。
二、“實與活”導向下的小學英語統籌規劃
(一)靈活課堂導學形式
“實與活”導向下的小學英語課堂必須凸顯教學的活躍性、靈活度。教學活動伊始是激發課堂活力的最佳契機。課堂教學初始階段,學生還未從課間松散的狀態回歸,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難以得到有效激發。為了迅速激活學生思維,幫助他們盡快進入感知狀態,教師可以從導學形式著手進行優化升級。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學生認知的啟動器。如何優化小學英語導入形式,是對教師能力的一種考驗。直接導入是課堂導學的一種呈現形式,但激發效果不明顯。小學英語導入有更多可選擇形式。設置懸念、故事講述、歌曲演唱、媒體呈現等都是可選擇項,能夠為教學提供更強勁的激發動力。教學開端,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感知起點,對接他們的學習興趣,選擇契合性導學形式,定然能夠調動課堂積極因子。
以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Physical exercises為例,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出發,拋出一個趣味化的思考問題:Physical exercises should be a part of our daily life, but some people think that physical exercises is prepared for special peopl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話題一經提出,就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他們積極討論著,展示自己的觀點。“I think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make our bodies stronger and contribute to our health.”“But I think the physical exercise is difficult to adhere to.”在觀點碰撞中,學生的認知得到啟發,其對學習話題的興趣更加濃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知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點在課堂導學時最能凸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興趣為抓手,用一個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被問題深深吸引后,能在多元猜測中,順利啟發認知,激活探索欲望。
(二)整合多重教學資源
教學是一個系統化的知識吸收、內化過程,教學效果的呈現需要多重教學因子的共同參與。教師、學生、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課堂效果。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對影響教學的因子進行分析、整合尤為重要[2]。在常規課堂教學中,教師缺乏關注意識,往往喜歡按照自己的認知和方法呈現知識,將教學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順著教師的思維開展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是被動的,他們的自主意識薄弱,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幾乎沒有。學生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群體,他們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革新教學理念和形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從被動的泥潭中跳脫出來,積極主動地投入語言探索。
在教學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3 Food and health時,教師可以單元主題為基點進行資源整合。這一單元內容涉及的食物類型較多,學生感知熱情異常高漲。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從感官角度出發,融入多媒體,借助其聲光影的獨特優勢,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聽刺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What kind of food would you like to eat.”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食物,學生口水直流,已經沒有了基本的判斷力,關注點也不再是知識本身。這時,教師給學生分配分類任務:“Some food is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some food is not good for our health. Please label the food.”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將有利于身體健康成長的食物貼上綠色標簽,不利于身體健康成長的食物貼上紅色標簽。趣味化的分類游戲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異常高漲。多重資源整合讓英語課堂迸發出無限的生機,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度也上升到更高層級。
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助推下,信息技術資源融入課堂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尤其是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從教學現實需要出發,將信息技術資源融入教學中,無疑能給課堂注入更強勁的動力。教師要從多媒體屬性出發,將其聲光影優勢發揮出來。學生視聽感官得到調動后,就能在氛圍的感染,向不同方向延伸思維。
(三)梳理知識脈絡結構
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一定的參考。單就現階段的教學而言,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絕大多數是從教材中汲取的。對文本的主題、內容展開全面、系統、深刻的解剖,就成了通往教學核心的必由之路。小學英語學科內容異常豐富,涉及的知識點也比較復雜。面對密密麻麻的詞匯、句型知識,學生直接進行閱讀分析,會有一種壓迫感,喘不過氣,不知道從哪里著手切入。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知識展開系統化梳理,把握文本知識脈絡,為后續具體知識點的分解、剖析掃除障礙。
在教學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Buying new clothes時,教師發現學生雖然對單元主題感興趣,但學生的關注點相對較淺,不能從知識學習的層面著手,對文本內容展開系統的學習和探索。為了給學生以清晰的學習指引,在導入新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Part A部分的內容進行整體處理。“Read Part A quickly, see what it is composed of, and draw circle points and knowledge points.”然后,學生便順著教師的指引,閱讀文本內容,梳理知識點。在小學階段,學生只是能夠從結構體系的角度出發對文本進行感知,缺乏提取關鍵信息的意識。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讓他們以填空的形式完成梳理任務。學生對文本結構的把握自然更清晰明了,知識梳理也向著更精準的方向發展。學生對文本的畏懼心理也會逐漸消失。
知識梳理本身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感知和啟迪,但梳理過程是無趣的。教師要想方設法創新知識梳理形式,以有趣、系統的呈現方式展示文本內容,給學生以清晰、鮮明的認知[3]。
(四)創新語言感知方法
感知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正確恰當的方法可以將文本內容解析得更加清楚明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助力學生語言能力發展。在語言感知方法中,聆聽和表達是重要選項,也是英語教學最常用的形式。聆聽是一種視覺感應,是在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接受知識的過程。對小學生而言,聽是最直接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認知受到無形的影響,很快進入思考狀態。聆聽只是一種基礎性的選擇。表達則是更高層次的學習方法。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實踐運用,但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單純從理論層面著手進行感知,教學的價值根本無法體現,語言運用也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教師不妨從語言學習的本質著手,引導學生在表達中體味知識,在拓展知識維度的同時,提升思維含金量。
在學習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 Thanks-giving時,學生的表述欲極強,因為他們對感恩節的興趣濃厚。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集合單元主題,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空間。“Thanksgiving is coming. Please?organize a Thanksgiving party.”主題是明確的,在形式呈現上,教師沒有做過多的要求,只是讓學生運用恰當的方式。這樣的要求無疑給學生預留了充足的思維空間,他們的綜合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各有分工,各種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學生顯得異常興奮,期盼著晚會的到來。因為是集體性活動,每個學生都要發揮自己的優勢,這也踐行了新課程改革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在展示環節,各種道具逐一呈現,學生按照操作流程有條不紊地推進,課堂氛圍異常濃郁,學生受到感染,參與熱情高漲。
教師從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尋找切入點,結合文本內容實際特點,設置趣味表達活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在不斷探究中走向深處[4]。從學生的表現來看,語言表達過程雖不盡如人意,但學生受到的觸動極其強烈,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學習活動的方向性會更加明確。
(五)拓展課堂檢測形式
知識的轉化是以感知為基礎,以理解運用為根本的。要想凸顯教學實效,教師就必須適時開展課堂檢測。課堂檢測能夠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出更真實的反饋,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情,為施教調整提供參考。小學階段的學生個性發展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語言基礎、興趣愛好、理解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各個方面。面對個體獨特屬性,一刀切、模式化的訓練形式是不可取的,它會讓檢測訓練陷入一種低效的惡性循環中。在正視差異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按照難易程度、重要程度,將知識進行劃分,設置對應性訓練,提升課堂實效。
以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8 The universe為例,因為是本冊的最后一個單元,知識的難度系數相對較大,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非常疲憊,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為了矯正學生的錯誤思想,教學活動伊始,教師便可以展示檢測任務。還沒開始學習就做題,學生只能憑感覺做,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對于突如其來的檢測,學生有點手足無措,對自身短板也有了清晰認知。面對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學生態度異常端正,全身心投入。在文本探索結束后,教師再布置課堂檢測任務。檢測題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有填空、選擇、句型轉換,還有最考驗學生的寫作。為了讓檢測任務更靈動,很多題型是學生課前做過的。如寫作任務,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寫出來,而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構思講給父母聽,然后用口語表達的形式“寫”作文。父母可為學生錄音,最后學生對作文進行修改,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根據訓練內容,采用了搶答、競賽的形式推進。課堂檢測在熱烈的氛圍中完成。
檢測形式的多元化是英語高品質課堂的必由之路,體現了“生本”教學理念。不同學生群體都能根據自身能力找到對應性訓練,檢驗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理解性敘寫中,全體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都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個性特征得到彰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
結? 語
“實與活”導向下的教學模型是最高效、最能體現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師要轉變思想理念,站在宏觀視角,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對教材展開系統梳理,找出教材中的知識點,以知識學習為中心點,探尋文本中蘊含的趣味因子,將其挖掘出來,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助力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實踐操作時,教師不妨從靈活課堂導學形式、整合文本多重資源、梳理知識脈絡結構、優化語言感知方法、拓展課堂檢測形式等角度出發,進行多維探索,搭建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快速接收文本知識,在消化理解中構建獨特的認知體系。
[參考文獻]
張璐.“實與活”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探討[J].新課程,2022(03):169.
潘余藝.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農村小學英語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1(48):147-148.
黎榮軍.踐行“五項管理” 優化作業設計:小學英語多元化作業設計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1(32):57-58.
徐玉紅.如何把“立德樹人”融入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J].學周刊,2022(04):26-27.
作者簡介:蔡卿(1989.2-),男,福建浦城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忠信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