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睿
自2018年以來,產業鏈向外轉移成為討論熱點。受越南、馬來西亞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競爭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近5年來,中國服裝、家居用品外貿出口份額持續下滑。那么,東南亞國家是否會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一、概 述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穩固。據統計,近年來,中國在服裝和家居用品等領域的全球出口份額顯著下降。然而,盡管如此,中國仍然主導著全球家居用品、鞋子、旅行用品和手袋的出口市場,市場份額超過50%。
我們失去的市場正被越南等新興制造業國家占領。越南依靠其鄰近中國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在家具、鞋類和旅行用品方面的國際銷售額增長了4%—9%,總計達到全球銷售額的10%—17%。馬來西亞和孟加拉國也搶到了更大的市場,兩國在2022年全球服裝出口領域的份額分別為14%和12%。
二、世界經濟史的成因
(一)經濟全球化
公元15世紀和16世紀的探索時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初始階段,使各大洲從孤立走向協調,并導致全球貿易和歐洲殖民帝國的興起。殖民時代的世界貿易大約跨越1600年至1800年的早期現代全球化。工業化將一個人類群體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包括為制造目的對經濟進行大規模重組。18世紀末工業革命初期,工廠制度首先在英國采用,后來傳播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英國制造業向美國轉移和聚集,很快取代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的領先地位。工業革命后,西方資產階級建立了日益龐大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完成了早期的生產全球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商品生產的主要方式從民族國家生產轉向跨國生產,壟斷資本的全球擴張最終導致國際壟斷資本的形成。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壟斷資本對全球市場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國際金融和投資兩個方面,控制國際金融、投資市場以及匯率。在全球化形勢下,如何保護自身利益,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全球資本關注的重點。當前國際壟斷資本通過多種手段影響和控制全球金融市場與貿易領域,并影響和決定國家的經濟發展。
跨國公司通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控制,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一新出現的國際壟斷資本控制力量與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因素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發展中國家往往在跨國公司獲取巨額利潤的過程中受到嚴重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跨國公司為壟斷利潤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為自身利益而服務、為自己發展壯大而做準備——它們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實現資本積累;同時也要確保自身生存的合理性,確保其壟斷地位和壟斷利潤。
(三)新自由主義導致的逆全球化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達國家在生產領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大量資本與技術資源的同時對發展成果進行分配;而發展中國家則是根據自身產業特點,對資本與技術進行選擇與消化。
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是由于制造業產能過剩,導致投資減少,從而引起經濟增長放緩;發展中國家的去工業化則是因為金融化和房地產化導致生產性投資下降,進而出現增長減速。中國正在經歷的去工業化和制造業發展模式本質上是一種金融化驅動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中國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制造業正在逐步擺脫“三高一低”(高成本、高投入、低效率),走向“五低一高”(低成本、低能耗、高增長);在此過程中,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生產過程更加智能化和綠色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日益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中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三、分 析
中國制造業出口份額的下降趨勢大約始于5年前,當時我國開始面臨來自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其他生產國的激烈競爭。而隨著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加劇了下降趨勢。
從外部因素來看,首先,越南毗鄰中國,具有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而且伴隨著越南北部疫情的好轉,去年3月以后,代工生產已經迅速恢復。越南的出口外貿抓住了全球疫情下的空隙,努力承接產業鏈,從而實現了其脫穎而出的優勢條件。其次,2017年以來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美國的產業鏈政策不斷調整,而這些做法不僅對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產生影響,還可能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中被逐漸孤立。
從內部因素看,首先,過去十幾年,經濟和地緣政治因素沖擊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過去10年的主導因素是經濟因素的變化,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土地和環境成本上升以及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現在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高端制造業依賴歐美、人口紅利消退這三大問題是中國需要解決的瓶頸,而這些因素都起到了推動產業外移的作用。其次,過去多年出口經濟的經濟結構導致我國長期的高儲蓄、高出口、低消費的經濟格局。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逆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疫情沖擊下,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受阻,各國出口貿易受阻,國際收支平衡壓力上升。同時,中國外貿發展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從出口為主向進口帶動轉變,內需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從外部因素看,2020年以來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二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打壓我國;三是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導致產業外移速度加快;四是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五是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我國加快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步伐。
在這種情況下,從國內來看,首先,中國需要堅持雙重循環,用新的內需替代外需來消耗產能,出口轉內銷。其次,制造業轉型迫在眉睫,通過工業數字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轉型創新,是我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重要一步。再次,傳統優勢產業基礎需要提升,優勢企業需要國際化,參與國際新周期。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主導地位,使中國制造業優勢更加凸顯,國際化趨勢成為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從國際上看,中國需要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在對外經濟工作領域,要更加面向未來,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鞏固中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東亞地區的產業鏈合作。歐洲、北美和東亞是世界上三大區域生產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東亞生產網絡的深化發展和相互依存也將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形成良性互動。
因此,中國不僅要積極參與到世界經濟分工中,而且還要主動拓展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同時,中國要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建立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制,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際市場需求。從全球價值鏈視角來看,全球經濟分工與合作是一種新的全球化形態。全球化時代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全球化發展模式。在過去10多年里,中國憑借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制造業成本優勢不斷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