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民
國務院2019 年頒布的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職業院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作為新時代發展下的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己學校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與相關行業的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同合作,從而實現專業知識學習適合企業技術知識需求,課堂教學過程適應企業生產實踐過程,課程內容不僅僅是高大上的專業大綱,而是更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接地氣的取之可用的系統知識,從而實現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相互融合,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企業接納度高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實現真正的深度產教融合,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給保障。
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運行管理制度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指高職院校作為人才的輸出方和市場上企業作為人才的輸入方的相互融合相互接納認可的一個過程,主要是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行業實際需求是否匹配、高職院校與企業是否對深度合作等方面進行設計,企業是否真實參與到高職院校教學過程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等多層面的相融相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運行管理制度是為進一步促進優質高職院校與市場企業的多方合作,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讓教學更接地氣、更貼近企業需求,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更具有市場導向性,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輸出質量,提升就業率,為企業不間斷輸入適用性人才,更好地為成渝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實現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企業人才供給充足、社會經濟積極向好的三贏局面。
二、成渝兩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運行管理制度建設背景
2020年,由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牽頭,聯合55家成渝地區高等職業院校、企事業單位及社團組織共同發起并成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教融合發展聯盟,該聯盟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促進國家的“雙高計劃”建設,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實現高職教育在地方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該聯盟主要由成渝兩地的18所高職院校(此18所院校均為國家“雙高計劃”院校)、13家科學研究機構共同組建而成,共同服務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輻射川渝地區,拉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川渝教育協同發展的目標:到2025年,形成系統完備、服務完善、辦學多元、管理科學、開放共享的體制機制,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機制常態化、制度化,與成渝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相適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計劃對于職業教育來說,主要強調了產教融合,借助重慶和成都的經濟優勢及中心城市地位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優質區域經濟發展,使川渝區域經濟發展在國內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一大經濟中心,鼓勵教育人才與企業充分融合,實現科技創新,努力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優質宜居城市,從而吸引更多有才之士加入成渝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高職院校應該與企業通力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給企業以技術指導,促使企業優化轉型,同時以企業的市場性倒逼教育教學改革,使教育教學更貼近企業需求,符合市場要求,增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適用性,提高職業教育的綜合水平,為成渝經濟建設、企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水平高、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稀缺性人才。
三、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制度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建立適應產教融合的彈性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呆板化,更多側重于常態化管理,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下我們要創新更為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實行彈性管理方式。教學管理工作中,高職院校既要有高校管理制度的保證和制約,同時也要管理靈活化、人性化和科學化,不但要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規律相適應,同時也要合理配置教師和教學資源。高職院校學生在完成學校基礎理論教學的情況下,企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與高校進行深入合作,與企業實際需求對接,靈活設置課程內容、教學地點及班級建設,在實際教學中不局限于教室課堂教學,可以走進企業一線實地學習。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可以實行彈性學分制,學生可以通過考取各類行業資格證書、實習等形式進行學分互換,通過認證可以沖抵學分,這樣既可以使教育教學方式多樣化,又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條條框框。
(二)建立校企人員混編教師制度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結構、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企業工作經驗對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全面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教學管理改革,大量引進不同企業的專業優秀人才進入課堂,企業教師進課堂將彌補學校理論基礎教育的不足之處,同時為傳統課堂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帶入最接地氣的教學內容。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雖然自身理論知識扎實,但是在企業參與長期工作較少或者參與缺失,缺少更多的工作環境感受,對相關行業不同崗位的標準不夠熟悉,實踐經驗較為不足,不夠全面。企業教師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將很好地彌補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不足,企業教師可以根據市場需要、行業要求和專業老師合作共同為高職院校量身打造課程設計,并不斷更新最前沿的行業知識和工作實際需求。傳統的高職院校教師管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變化更新后的教師結構,高校應該創新教師教學管理理念、建立彈性的管理制度,為企業教師和專業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互補學習,專業教師可以進入企業鍛煉,企業教師可以更多地學習基礎專業知識,不斷提高不同類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為高職院校教學服務。專業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以及專業建設發展,以便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歸屬感和自我認可度,更積極地投入教育教學中。
(三)優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低年級段(如大一、大二)學生通常在學校本部參與實訓,由學校修建不同功能的專業實訓室,由專業教師進行指導,督促學生參與實踐,缺少真正的企業工作環境。高年級段(如大三)一般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跟著企業師傅完成實訓任務,深入企業一線實踐操作。為推動產教融合深入化,高職院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對實習實訓進行不同管理。學生參與實訓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技能,將基礎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做到學中做,做中學,為畢業之后步入實際工作崗位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實訓基地管理方面,校內應創新靈活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室實操功能;校外應遵照企業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同時綜合考慮到學生管理的特殊性,既做到校內校外不脫節,又可以充分實現在校學生與企業人的身份轉變。學校、企業、行業共同管理,讓企業充分參與到實訓管理中,充分利用企業實訓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同時為企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做好企業資源用于教學實踐。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職院校應該激發自身活力,必須以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為核心載體,充分與企業行業相融相通,通過制度建設確定高職院校和企業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各擔其責,相互補充,靈活機動,確保各方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共同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出力。融入地方特色的產教融合必將推動區域經濟迅速發展,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速度,從而為提高全國經濟水平作出貢獻。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 2021-2022 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與高等職業院校協同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QGJ21B191,項目主持人:廖彩霞)、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廖彩霞創新創業技能大師工作室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博小知識
李 可 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20世紀畫壇巨匠,中國最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早年拜錢食芝為師。1923年進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兩年畢業后回鄉任小學美術教員。1929年考取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生,師從法國美術教授克羅多學習油畫,同年參加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1931年創作作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次年,“一八藝社”被國民黨當局解散,被迫退學回鄉,在徐州藝專任美術教員。1938年到武漢參加郭沫若領導的政治部第三廳,從事抗戰宣傳。1943年到重慶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講師。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任國立北平藝專副教授。此時,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1956年起,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教授,1981年兼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曾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四屆副主席,為北京山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擅中國畫,尤長山水,兼長人物及畫牛,亦工書法。
(來源: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