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9KY0733),百色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項目(2018KS09),百色學院2018年度青年教師成長工程培養對象項目
摘 要:電商扶貧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受到了政府、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而電商扶貧效果則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本研究探索后扶貧階段電商扶貧的發展,探索對標鄉村振興的電商扶貧效果體系,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電商扶貧效果優化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電商扶貧;后扶貧階段
引言:我國在2020年實現了全面脫貧,有效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脫貧不是最終點,接著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扶貧方略。在互聯網發展迅速的背景下,“電子商務+基地+農戶”、“電子商務+合作社+農戶”、“電子商務+龍頭企業+農戶”等多樣化的電商扶貧模式已成為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電商扶貧依托網絡技術,借助電商平臺,打破時空界限,直接對接市場,降低成本,形成了具有特色農產品銷售模式。據統計,2021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2.05萬億元,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長2.8%。2022年淘寶村數量達到7780個,較前一年增加757個,增速11%。淘寶鎮數量達到2429個,較前一年增加258個,增速12%。截至2021年8月,電商扶貧已累計帶動了771萬農民就地就業創業,帶動了618.8萬貧困人口增收。由此可見,電商產業是決勝脫貧的主力軍,為脫貧工作提供了強勁動力。電商扶貧不同于傳統輸血式扶貧,激發了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是一種造血式扶貧,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經濟轉型、產業提質增效具有促進作用,高質量的電商扶貧是銜接全面實現小康與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但電商扶貧持續效果如何、是否守住已脫貧群眾長期脫貧不返貧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
如何對標“后扶貧階段”鄉村振興目標導向,分析總結評價“電商扶貧階段”脫貧短板弱項,顯得尤為必要及緊迫,不僅有益于及時強化、跟蹤問效扶貧攻堅成果,更有利于動態控制調整糾偏措施,切實促進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構建反貧困長效機制,有力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發展農村電商因地制宜、脫貧成效明顯,本研究通過深化電商扶貧發展研究,構建電商扶貧效果體系,助力全面促進鄉村振興,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新的力量。
一、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電商扶貧效果體系依據
農村電商在“十三五”期間全面起步。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累計支持1544個縣,全面覆蓋國家級貧困縣,完善了農村電商基礎設施,電商扶貧成效顯著,電商業態多樣化,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年印發的《“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提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工程,明確指出電子商務要與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全面促進數字化產業鏈供應鏈改善,農村電商作為電商的重要領域,肩負著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責任,作為重點任務推出了4項配套工程,對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農村電商意義重大。
本研究效果指標體系主要依據鄉村振興戰略層面、社會發展趨勢、電商發展實際等三個維度進行構建。第一,根據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相繼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方針,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順應后脫貧階段的發展趨勢,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當前正處于后脫貧時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原有電商扶貧地區發展目標從脫貧轉為鄉村振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提出要從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為此本研究從鄉村振興的20字方針中選擇指標更具有現實意義。第三,切合電商發展的實際情況需要。《“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面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成為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電商扶貧效果體系構建原則
本文構建效果指標體系主要根據“目標、實施、效果”三個維度原則。第一,目的性。選取評價指標以電商扶貧效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全面性。電商扶貧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文化屬性、品牌打造、經濟發展等硬軟實力的眾多領域,為此選取全面反映電商扶貧效果的指標。第三,穩定性。效果指標選取具有客觀規律性反映穩定的經濟活動。第四,協調性。選取各個指標之間相互聯系,又要各有側重,形成統一協調關系。第五,實用性。要緊密結合目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電商實際科學分析得出結論并有效指導實踐。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電商扶貧效果體系構建指標
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電商扶貧效果體系從經濟、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對電商扶貧、鄉村振興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研究發現,有學者從農民參與度、生計能力等進行評價,也有學者從技術、政策、金融等方面進行評價。本研究結合當前的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實際出發,如下表所示,選取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構建效果指標。
產業興旺: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結合電商產業、經濟、管理等維度提出了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農林牧漁總產值、農產品產業鏈、電商龍頭企業、互聯網品牌等五個二級指標。
生態宜居: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堅持生態綠色發展理念,推進“雙碳”行動,綠色生態已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根據生態方面的學生研究和后扶貧時代電商扶貧情況,選取了空氣質量、生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數字鄉村等四個二級指標。
鄉風文明:鄉村的振興,鄉風文明是關鍵,教育宣傳是樹立鄉風文明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學者的研究和推進電商扶貧過程中有效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的實際,選取了教育、文化推廣、文明村、本地自媒體推廣等四個二級指標進行效果評價。
治理有效: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本文借鑒了學者研究成果,結合電商發展實際,選取了電商政策、電商參與主體、農村剩余勞動力、新型職業農民、數字化平臺、可持續性等六個二級指標。
生活富裕:電商扶貧目標是脫貧,實現小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與鄉村振興中生活富裕的目標類似。本文結合電商扶貧效果的實際,選取了農民收入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等四個二級指標。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構建電商扶貧效果優化對策
1.互聯網品牌賦能產業發展
通過要素集約化、產業聯動、技術滲透等方式融合第一、二、三產業,形成利益相關的經營共同體,創新發展網絡眾籌、領養、定制、預售等產新方式,讓更多的農產品通過電商走進千家萬戶。以數字化貫穿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政府制定政策做好頂層設計,引領創建農產品區域共用品牌,普及商標、產品質量等品牌知識,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的落實,打造農產品品牌效應,提升品牌農產品供應能力,完善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對品牌農產品進行數字營銷策劃活動,加強農產品品牌保護,打擊違法、違規使用品牌標識,建立數字化、生態化傳播紐帶。
2.電商生態體系助力生態宜居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電商生態體系,在高效的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的基礎上,提高農民的生態文化意識和生態軟實力,加入綠色回收物流,鼓勵企業參與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建設,完善信息化賦能,建立綠色食品標準、有機農產品基地、綠色供應鏈,從生產端就要求具有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數據端進行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決策、精準化控制和科學化管理,使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及價值鏈環節中實現資源消耗最低、污染最小的高效發展方式,進而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電商新業態提升鄉風文明
鼓勵當地新農人、KOL達人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宣傳推廣美麗鄉村,制作文化體驗、休閑觀光、生態涵養、健康養老等鄉村文明多元生動的原創優質內容,持續挖掘分享農村、農業、農產品真實體驗,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和消費者購買,提高成交轉化率,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4.高質量電商推動高效治理
引導電子商務政策聚焦三農,發展農產品品牌、增強新基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豐富電商新模式新業態鄉村應用市場,有效激發鄉村振興潛能。通過新基建建設,以電商應用為先導,建設數字農村,普及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型電商方式,培養農民網紅、本地農產品品牌,培育電商參與主體,促進物流、企業協同發展,建設數字鄉村,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監管體系,加強橫向(政府、企業、農戶等電商經營主體)和縱向(農村電商供應鏈上下游:生產端、消費端、物流端、回收端等)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整個供應鏈體系升級和治理效率,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鏈,推動“數商興農”行動,帶動農商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在農村電商人才方面,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人才返鄉創業,由政府引導、電商平臺參與、專業電商服務機構承擔人才培養,根據鄉村振興的需求對不同層次人才就地培養,建立農民培養人才庫,開展線上線下融合、多層次、多梯度的電商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生產經營能力。
5.電商興農促進生活富裕
農產品上行滿足城市居民需求和工業品下行進入農村市場,形成城鄉雙向供需模式、城鄉市場、利益共同體,實現了供需精準對接,帶動了農民就業,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生活富裕。
本研究以電商扶貧為研究對象,結合農村電商發展實際和電商扶貧效果,通過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對標,并結合學者研究選取建立5個一級指標和23個二級指標,構建了鄉村振興戰略下電商扶貧效果體系。隨著數字經濟新業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電商扶貧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會提出更多要求,相應的指標也有待進一步更新。
參考文獻:
[1]馮朝睿,尹俊越.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的我國電商扶貧效率研究[J].蘭州學刊,2021(11).
[2]肖開紅,劉威.電商扶貧效果評價及可持續反貧政策建議——基于農戶可持續生計能力視角的實證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05).
[3]李佳奇.四川省XW縣旅游扶貧促進鄉村振興的效果評價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22.
[4]趙建軍,徐敬博.綠色供應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環境保護,2022,50(07).
[5]楊路明,南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電商扶貧效果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9).
[6]易法敏,孫煜程,蔡軼.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效應評估——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經驗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21(03).
[7]聶召英,王伊歡.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適應性問題研究——以S省H市C縣D鎮農村電商的實踐為例[J].世界農業,2021(04).
作者簡介:董云(1986.07- ),女,漢族,江西樂平人,碩士,百色學院專任教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