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彬
內容摘要: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提問環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的技巧和策略更是一門教學的藝術。提問環節是課堂上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看似簡單,卻能夠在課堂教學效果、課堂節奏等多個方面產生著不同的影響。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控制學生教學質量的評價、思維的促進,以及實現預期目標對學生的推動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水平也能反映教師在教學中的水平。對課堂提問的內容有哪些,如何控制提問的難度、是否能夠達到提問的預期效果等內容,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前和過程中考慮清楚。因此,有效提問策略是語文課堂實際教學中提問的藝術,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語文教學 有效提問 提問技巧
在課堂中提問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對學生思維具有引導作用,還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提問的質量好壞與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一堂課是否完成教學目標。課堂的提問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運用得當,就能幫助學生在自主思考取得提升,并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出來,最終讓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得到提高。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的好即教的好”。可以理解成,教師在課堂的提問技巧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戒糖教學的效果的好壞。“發明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是我國教育學者陶行知在他的《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書中指出的。可見,提問是一門藝術,善問、巧問是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在課堂教學中提高“雙向性”
在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中“雙向性”的提高是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實現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是需要結合課堂所授內容的重難點,在全班挑選一名或多名學生將問題進的答案說出來的過程,這一問一答的提問環節是需要教生兩方面一起參與的。因此,提問將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聯系起來,使“雙向”在課堂上得以實現和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和參與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終實現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上的提問可以將教學的氛圍活躍起來。以下兩個因素造成了課堂上沉悶的氣氛:首先,課堂上所講授教學內容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個因素主要是現在的學生存在著各種興趣愛好和教師在課堂上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關系;其次,課堂的主體只有教師。在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參與度和存在感不強,只能被動的在課堂中接受教師所講內容,并機械的記錄教師講解的重點筆記。這樣的模式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并且在紀律性也由很高的要求,課堂上充斥著壓抑氣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提問環節,讓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而且教師會對參與回答的學生提出肯定和表揚,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其他人的認可和贊許來提高自信心,因此課堂中的學生會積極參與對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希望獲得認可和自信心并展示自己,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會將課堂的氣氛帶動起來。
(三)對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及時了解其掌握程度
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這句話講的是學習知識需要對多學內容進行經常的思考和探究,而學生對所掌握知識的疑惑正是思考的來源。在知識的儲備量上學生的存儲空間很大,但量少,因此他們在問題的發現和問題的提出上的能力是不完全具備,在知識通透性上學生在很多時候對自己的情況掌握的不全面,更是無從談起學習的實際效果了,但教師卻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提問的環節中,學生對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是否做到理解透徹能很快的“暴露”在教師面前。教師根據這一問一答的提問過程,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知識的進一步闡述,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重難點能迅速的攻克。
二.在語文課堂上提問環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
教師針對課堂知識不能提出的高質量的問題。教育專家李政道教授曾今講過:“問題的提出是最關鍵的”,被提問者能夠被高質量的問題迅速引導到思考和探索的狀態。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提問的“次數”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所看中的,對提問的“質量”關注度不夠。提問的低質量不僅對課堂提升教學效果的幫助不大,還有可能起到與之相反的作用。首先內容空洞、形式單一是低質量提問的通病,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不大,并且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啟發效果不佳;其次,對提問環節的質量把控不嚴,會使提問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顯得多余冗雜,對不多的課堂時間造成浪費。
(二)教師的提問在邏輯上有所缺乏
教師針對課堂知識對學生的提問沒有內在的關聯性。以下兩個點是教師在提問上邏輯性缺失的表現:一方面是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當前年齡段的理解能力匹配度不高,還有和學生知識底蘊不相符,教師問題的提出也許關聯著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但在難度上掌握不好,這樣對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會有很大的打擊,學生對答案無所適從,在最后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答案,這種結果是違背提問的初衷的。但在提問上將難度設置的很低,使學生不用經過思考就可以將答案說出來,這樣就對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檢查幫助不大;另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上的眾多提問沒有建立關聯,這樣的結果是提問十分松散,并且對知識深度上沒有進行提問只“浮于表面”,在聯系上不能環環相扣,深入探究。
(三)提問時重點把握不當
教師針對所授能容在提問環節上沒有把握重點。一般教師是通過提問的過程檢查學生對課堂知識重點和難點掌握情況,因此,教師在提問之前必須自身對本節課堂的重點有所辨別。但是有一部分教師在課前沒有做好備課,或者在教學經驗上有很多不足,在課堂提問環節,不僅在提問上偏離課堂的教學內容中的重點或難點,還有的問題沒有全面的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這樣提問,學生會在問題的引導下偏離應掌握的知識重難點,如此一來,課堂提問在檢查學生方面不僅沒起到因有的作用,反而將學生錯誤的引導到思考非核心知識的道路上。
(四)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在本質上形成了固化。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將課堂演變成“單向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整個課堂中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忽落不計,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被老師牢牢掌握。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在課堂參與度上降低,而且將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受到打擊。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這種情況也時有發生。在課堂上過多的提問對學生獨立思考產生不利影響,教師有時還喜歡將提問設置成“連環計”一樣促使他們按照教師的思路去思考課堂所學知識,最終導致提問整個環節不僅沒有幫到學生查缺補漏,還使學生的獨立思考受到種種限制。更有甚者教師胡蘿學生思維的自行運轉,也不進行學生自主思考的引導,而是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將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直接跳過,自己在課堂上“自導自演”的將整個提問環節獨立完成了。
(五)提問環節缺乏總結和補充
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沒有進行及時的總結和補充。在課堂上的提問本質上是在探索和思考上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最終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加深厚。為了將提問效果在有效性和啟發性上增強,學生在將自己的答案說出以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回答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肯定、修改和補充,最后將提問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們,只要教師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考方式會逐漸被培養到正確的道路上。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做的不太好。有些教師當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以后,沒有對學生答案進行分析而是將正確答案直接講出。不管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還有沒有余姚改進的地方,并且針對提問的總結和補充等,更是不以理會,這一環節下來,學生的回答好像顯得“畫蛇添足”一樣,有些多余。
三.提升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
(一)巧設問題,引起思考
“解決問題的意義,有時還沒有新問題被提出重要”西方學者愛因斯坦過去提到,可以理解成,問題本身的設置還有對問題內容的把控有時比解決問題還要重要。所以,“問題的巧妙設計,引起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是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個提問的技巧:問題的巧妙設計講的是問題在設立時需要考慮的難度和質量,問題的難易度不僅需要符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層次,還需要結合各個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問題的描述上能不能讓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思考的興趣,形式的新穎程度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比如,針對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進行學習時,有個問題是需要學生通過對課文的仔細閱讀來總結出濟南冬天的特點有哪些,在課堂上,教師如果直接將問題提給學生“作者老舍描述的冬天你能找出什么樣的特點?”這樣對學生提問在新意上沒有絲毫體現,讓學生建立起關于問題的思考興趣可能性很低。假如教師在問題方式上換成新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我們通過閱讀和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了解到濟南冬天的特點,那么請各位同學結合自己對冬天的認知和我們當地冬天的特點,對比一下老舍筆下的冬天和我們當地冬天有什么區別,具體是那些不同”,兩個問題都是針對對“濟南冬天有什么特點”的提問,前者只是將問題空洞的提出來,后者卻讓學生將自己的經歷結合到問題當中,將濟南和當地的冬天進行了差異化的對比,通過將問題的巧妙設計,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思考和探究,讓課堂教學效果在在提問中得到提升。
(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在語文課堂上要對提問進行環環相扣的設置,在提出順序上要保證內在的聯系,這個技巧就是教師在課堂提問的第二種方法。提問環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引導性,在課堂里提升教學效果可以借助環環相扣提問來實現,因為教師會在整節課堂的教學中將提問穿插在整節課上,并在對學生的提問需要教師通過循循誘導的形式,在課堂中選擇合適的機會將問題拋出來,讓學生的對課文的深度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下一步步的進行,將最終的答案給“思考”出來。所以,教師在對學生提問要對問題之間邏輯性保持高度重視,將前面和后面的兩個問題的邏輯性銜接做好,對于課堂內容的難點而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將問題分成若干個有聯系的小問題按照由淺入深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
(三)抓住重點,合理設問
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提問,將問題進行合理設置是所講的第三個技巧。教師在課前的備課中,需要將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提前設置好,能否引起學生去主動思考這個問題的深層含義,能否在課堂上踴躍發言,這些都是對提問質量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做好充足的備課,將語文課本上需要講解的重點和難點提前找出來,在問題設置上不僅要保證提問的質量,更要對提出的問題要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緊密結合,教師要明白提問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眾多的知識點中發現重點、并對學生重點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教師只有這樣做才能將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真正的提升。
(四)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我國教育學專家徐越化曾今講過:“提問是一種教師在課堂上將提出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共同探討的方法”,也就是說,提出問題的教師和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課改以來,新的教學模式在學校使用,教師應該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讓自己的新角色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即在學習上主動引導學生進行更加自主的學習方式,讓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變成催化劑,讓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固有的位置發生改變,讓學生主體的主體地位出現出來。教師在課堂的提問是為誰提出的?應該有誰回答?顯而易見都是為學生而設。不論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進行提出還是對問題進行解答,都對自己的角色的定位明確,要從問題最初的提出的意圖和問題在最后被解決都要站在引導者的定位上去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對問題展開思考和探究,最終學生經過思考后將問題探索明白。如對課本上的《塞翁失馬》進行學習時,教師首先將文言文的文章進行大概講解,其次對學生進行分組,在教學過程中上采用“提問式”的方法,將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分層次對各小組進行提問,讓小組內的同學對問題進行討論后回答出來,教師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即可。
(五)做好總結,深化內涵
對學生的回答做好總結,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深化討論,這是教師需要掌握的第五個提問技巧。教師在課堂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帶著自己思考的答案說出以后,教師在學生回答完以后對學生答案進行的分析、總結和改正,完成上述過程后將標準答案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答案的總結、分析,讓學生不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知識掌握的情況,還能讓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到課堂上教學過程的最后,教師針對自己造課堂提出的所用問題進行總結,在總結中將所講內容的重難點做進一步的明確。
“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效率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對他們在文藝的提出方法和問題的性質中看出來”美國的一位教育專家說過,課堂上的提問環節不僅對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考核,還對自身的教學能力進了變相的考核,并且對學生學習的興趣的調動和加強學習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做為一名稱職的教師,我們要對課堂的每一個細節要全面準確的把控,還需要在各個環節掌握足夠的技巧,通過自己對自身素質不斷提高,將提問技巧做到充分掌握,將現代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引導和幫助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借此來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提高和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起到幫助作用,最終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文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對策[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1):34.
[2]崔愛珍.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優化應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1(13):178-179.
[3]徐基滿.把握課堂提問技巧 培養學生質疑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2021(33):60-61.
[4]劉平.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探究[J].讀寫算,2022(01):165-167.
[5]俞素珍.課堂提問技巧初探[J].中學理科園地,2021,17(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