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榮 王曉晨
摘要:當前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在當前城市建設中,如何營造一個可以滿足人們高質量生活需求的空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陸地與水域的銜接部分,在優化城市環境的同時,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城市的飛速發展使濱水生態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受到了影響。在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背景下,濱水生態的保護和修復成為城市建設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也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需要以生態優先,結合生態理念,從生態持續發展的視角去建設,使城市濱水景觀空間具有自我修復和調節能力,這對濱水景觀未來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文章從生態優先視角出發,分析當前城市濱水景觀存在的生態問題,針對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原則——生態優先原則、統籌規劃原則、自然修復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并結合相關案例,歸納總結出相應的設計方法:生態駁岸代替硬質駁岸;重視河道面貌和河流的整體生態;利用適宜本地生長的綠化植物改善濱水空間的生態環境;將濱水景觀與本土文化結合,發揚當地人文特色。文章旨在使城市濱水景觀起到優化生態的作用,同時為人們營造出美好的生活環境,滿足當前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
關鍵詞:生態優先;濱水景觀;生態保護和修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城市濱水景觀由水體、駁岸和植物組成,泛指位于城市內部的自然土壤、河道、湖泊及其他森林濕地等各種土壤與自然資源所共同面臨的邊緣性濱水地帶[1]。在城市建設中,過快的發展使濱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們越來越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城市河流周邊的自然資源,發揮河流調節生態的作用,為城市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需要從生態優先的視角建設城市濱水景觀。
1 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重要性
1.1 城市濱水景觀的功能
1.1.1 改善城市生態問題
濱水空間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主要的棲息地,景觀環境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修復具有重要作用。濱水景觀所包含的土壤、水體、動植物對周邊地區具有調節溫度、改善空氣質量、防洪防澇、調節城市水循環等重要作用。
1.1.2 提高人居生活質量
濱水區是在原有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更新改造,融入人們的生活需求,結合自然環境,所營造出的生活場地。濱水空間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休息、娛樂、親水的場地,可以讓人們在城市中近距離感受陸地自然和水體自然風景,緩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
1.1.3 展示城市人文特色
河流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變遷,孕育著當地的文化,承載著歷史和使命,可以起到科普教育和文化宣傳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對人文發展也越來越重視,濱水景觀規劃設計可以使人們感受到城市的歷史發展、文化沉淀和當地特色,科學的濱水景觀建設有利于弘揚城市文化,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1.2 城市濱水景觀現存問題
1.2.1 硬質駁岸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
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在濱水景觀防洪建設中,仍然采用傳統的硬質駁岸,這種河流駁岸形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對防洪管理具有顯著效果,提高了施工效率,但是會導致自然駁岸因人工干預而消失,造成城市河流空間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傳統駁岸大多由水泥砂漿和磚石混凝土等硬質工業材料建成,這阻礙了護堤下方的土體與上部空間進行的水汽循環,使城市濱水區水土流失嚴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建造駁岸使用的工業材料會持續釋放有害物質,污染河流,破壞生態環境,從而導致河岸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動植物棲息地減少。
1.2.2 人類活動導致河流生態環境惡化
濱水景觀在城市中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在過去的城市開發建設中往往沒有得到重視。如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濱水景觀逐漸受到了重視,并成為城市開發建設的重要對象,城市居民的日?;顒右仓饾u圍繞濱水區展開。
但當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不夠強,在城市建設中往往更看重開發,導致城市濱水景觀遭到了污染和破壞。城市居民日常排放的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對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水質變差,超出原本自然生態系統可承受的范圍,河流自凈能力減弱。
1.2.3 城市河流生態養護缺乏合理性
城市河道一直以來扮演著防洪澇災害、改善人居環境的角色,但是在建設中,河道治理方式往往過于直接,造成河道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河流自身的凈化能力減弱,影響了河流生物的多樣性。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時有發生,一些城市為減少洪澇災害的影響,直接依靠工程技術來建設,這使得濱水景觀的觀賞性弱化,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影響。此外,在濱水空間中,沿岸和水生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能起到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的作用,但是由于治理方式缺乏科學性,使用帶有化學物質的藥劑或人工清理水草,所以水質遭到了污染,以水草為生的水生動物消失,原有的河流生態鏈遭到破壞,濱水空間變得毫無生機。
1.3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以生態優先的意義
河流銜接了城市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穩定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當前人們對自然環境越來越重視,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逐漸意識到只有穩定的生態環境才能使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以生態優先建設城市自然環境,有利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茖W合理地設計城市濱水景觀空間,考慮濱水景觀與城市發展、生態環境、人類活動、當地人文歷史之間的關系,不再單純依靠工程技術,靈活運用先進的生態技術規劃濱水景觀,落實到濱水區的各個環節,讓城市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從生態優先角度出發,規劃設計城市濱水景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以生態優先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案例
2.1 武漢長江公園
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流域面積覆蓋了中國近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見證了我國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武漢市與長江相依而生,長江雖然賜予了這座城市豐富的資源,但也帶來了洪澇災害。武漢長江公園以解決城市洪澇問題為切入點,從生態優先視角出發,融合當地與江水共同發展沉淀的歷史文化,利用不同季節的水位變化營造出多樣的空間,并注重各個區域的生態環境。
長江上游的水利工程使河道內沉積物通量大幅減少,造成了灘涂地的流失,使這一區域的生態多樣性受到影響。設計師針對區域現狀進行分析,為保護濕地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將舒緩的地形變化與四季水位變化結合,應用到不同的空間設計中。在旱季,人們可以在下沉廣場和河道上休閑游憩;在雨季,下沉廣場和河道被水淹沒,成為具有觀賞性的水景。設計師在濕地種植了豐富的植物群落,這些陸地和水生植物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友好的棲息環境,使生態系統形成了良性循環,觀鳥臺的設計為野生動物愛好者提供了觀賞場地,還具有科普教育的意義。
2.2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加冷河是新加坡最長的河流。新加坡國土面積較小,在收集和儲水方面的空間非常有限。加冷河在20世紀70年代被改造成一條筆直的混凝土運河,雖然在強季風期可以迅速排走山洪,但是這一舉措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使河流有瞬間漲滿的可能,因此必須用柵欄將河流隔開。碧山公園以生態優先進行改造設計,旨在將原本筆直的混凝土運河改造成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河流景觀區。
設計師將混凝土河道拆除,建造了一條彎曲的河道,通過巖石、池塘、淺灘、生物防波堤控制水流速度和流量,使水位上升更為緩慢。同時,還對碧山公園的硬質駁岸進行了軟化改造,采用生物工程技術,利用石籠、拋石護坡等堅固的材料加固脆弱的部位,依靠生態群落來凈化水質,使河岸生態具備自我修復能力,增強河岸的長期穩定性。碧山公園的活動空間由各條道路連接,河岸擁有豐富的親水空間,增強了當地居民的參與感,拉近了人與河流的距離。另外,靠近河流的洪泛區配備了預警裝置和檢測水位的設備,在洪澇災害來臨時,可以及時提醒人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3 生態優先視角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3.1 生態先行原則
生態先行指的是在改造設計場地時,以保護生態環境為首要目標,將其貫徹到整個設計方案中。當前城市的開發和建設使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在濱水景觀空間中,硬質駁岸的建設削弱了生態自我調節和修復功能,并且使沿岸景觀的觀賞性大大減弱。因此,在設計改造城市濱水景觀時,首先要考慮生態優先,在尊重原有場地的前提下,將水體、河道、駁岸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的作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3.2 統籌規劃原則
濱水景觀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過程中,要以整體的眼光規劃,考慮當地氣候、周邊環境、自然資源、人文特色等方面,使城市空間和濱水空間過渡自然,削弱邊界感,保持整體統一。同時,要考慮濱水空間與城市居民的關系,增強河流與人們的互動,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閑、娛樂、休憩的場所,滿足當前社會背景下城市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3.3 自然修復原則
自然修復指的是在濱水景觀設計中,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人工措施下,發揮生態自我修復的作用,運用科學技術和生態工程手段,使原本因城市開發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如植物的重新配置和種植、保留野生動物棲息地、退耕還林等,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為此,在設計過程中,要重視生態的修復能力,維護生態平衡,使生態環境實現健康正常的運轉。
3.4 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濱水景觀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設計時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地貌、植物、水體、人文等情況,設計師要了解當地河流的水質情況、適宜當地種植的植物種類、地形特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針對性地設計出適合當地濱水景觀的建設方案。此外,在設計中融入當地的人文特色,可以使城市居民產生文化認同感,使城市濱水景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4 生態優先視角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方法
4.1 河流護岸的生態設計
濱水護岸是河流與陸地生態系統的過渡帶,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削弱了對濱水景觀的影響,并在維持濱水生態系統的穩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維護了濱水一帶生物的多樣性,保護了河流、生物和兩棲生物的棲息地。
在重塑河流護岸時,通常可以采用生態駁岸技術,利用自然植物或將植物與土木工程相結合,防止河流沖刷駁岸造成的水土流失[2]。在脆弱的河道上,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強度的天然材料,或是可降解的透水性材料,形成生態型屏障,這樣既可以使沿岸環境更加美觀,又可以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駁岸與傳統硬質駁岸相比,更能維護河流及沿岸生態系統的穩定,有效改善水質,對河流生態的持續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4.2 舊有河道的重新規劃
重新規劃截彎取直的河道,可以有效降低洪澇災害發生時河流瞬間漲滿的可能性。將人工改造的河道恢復成彎曲自然的形態,有利于增強對災害的治理能力。另外,在河道設計中要重視河流生態的整體性,考慮周邊大生態環境,調動小區域生態的調節與恢復能力,解決截彎取直帶來的河流生態問題,使河道重新具有過渡水陸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生物棲息地的功能。
4.3 植物種類的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植物可以有效解決自然生態植被遭受破壞的問題。健康的植物群落可以為周邊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在植物種類的選擇上,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光照、水質、土壤等條件,還要注重植物形態方面的搭配,使植物在發揮改善環境的作用的同時,具備一定的觀賞性。對外來入侵物種,要謹慎栽培,避免其破壞生態環境,對本土動植物體系造成巨大的影響和改變。
4.4 人文要素的提煉融合
除了重建生態環境之外,還要注重人文要素與濱水景觀的融合,水文化的延續和人文景觀的重塑是濱水區人文設計的特色和重要因素[3]。提煉當地歷史文化元素,可以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使人們對當前場景產生情感,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人們在欣賞由現代技術建設的濱水景觀時,與文化交流,感受歷史的發展、城市的變遷,使城市文明得到傳承。建設生態與人文共存的城市濱水景觀,使生態系統與歷史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城市濱水景觀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本文從生態優先視角出發,探討了當前城市濱水景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整合研究成果,歸納總結出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原則與方法,以期為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參考文獻:
[1] 冼寧,邢芮祎.生態修復視域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3(2):95-97.
[2] 武盈希.生態理念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22.
[3] 張蘭婷.基于區域生態優先的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J].現代園藝,2022,45(4):61-64.
作者簡介:劉斯榮(1971—),女,湖北武漢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景觀、室內設計。
王曉晨(1998—),女,河南新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