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表現技法是設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一直以術科的形式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教學內容和方法也在不斷變化。深入挖掘課程元素、主題、案例,有機融入課程目標和評價方式,是近年來非常受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伴隨“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的不斷推進,設計表現技法也不斷發生變化,在課程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是不斷創新的探索路徑之一。文章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出發,解析將課程建設目標融入課程教學中,采用分步驟教學演示的方式創新內容體系的過程;推廣以“先臨摹后超越”的模式,實現教學方法創新;分享在專業課程中采用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實現育人方式創新的快樂。福州大學產品設計專業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經過長期的建設,逐步形成四位一體、主輔線并行的特色教學模式,構建了“一種技能、前后支撐”的課程體系,圍繞思政主題,做到“術學并重”。通過強化思維訓練,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完成從腦到手、由手及腦的螺旋式思維上升,讓學生在解讀中繪畫、在思考中創造。文章總結了在設計表現技法課程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端正學生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為設計服務觀念的課程思政經驗,以期為其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目標;設計表現技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TB472;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福州大學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設計表現技法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福大教〔2022〕16
設計表現技法是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流暢、快速的設計表現技法是設計師表達設計構思最直接、最重要和最經濟的手段之一[1]。表現技法屬于術科,傳統技法課堂教學強調表現技法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的傳授,學生往往只掌握其中一些畫面處理技巧,忽視設計思維訓練,造成的后果是學生臨摹別人的效果圖時沒有問題,但要把自己心中想象的形態展現出來時卻束手無策。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專業建設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加強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探索課程實踐路徑。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經過持續改革與建設,經歷唯技法論的起步階段、建強資源的發展階段到輻射帶動的引領階段,由校級精品課程到省級精品課程,再到省一流課程,發展為現在的國家一流課程。在課程教學中解決傳統教學內容注重最終表現效果、忽視表現過程的問題,發揮課堂育人功能,在人才培養中突出設計思維訓練和設計視野拓展,強化設計創意表現及表達能力培養,形成自己的特色。
1 形成四位一體、主輔線并行的特色教學模式
有機融入“價值引領、知識拓展、思維訓練、能力建構”四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理念,突出設計思維訓練和設計視野拓展,強化設計創意表現表達能力培養。形成“以表現主題設計為主線、以設計情感融入為輔線”的特色教學模式,在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多元指導、達成評價等方面廣泛引入情感、價值、思維等高階要求。
2 將課程建設目標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
2.1 課程建設目標
價值目標:圍繞設計表現主題,融入設計情感,提高設計鑒賞水平,主動踐行并通過設計作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產品設計的“真”“善”“美”。
知識目標:掌握設計表現技法的基本知識、原理及主要規律,熟悉各類表現技法特點和應用。
思維目標:融合應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創造性地表達設計構思,有強烈的創造意愿,做到心手合一。
能力目標:主動學習并開闊設計視野,靈活運用不同設計表現技法進行設計創作,具備良好的設計表達能力。
2.2 采用分步驟教學演示的方式創新內容體系
許多設計表現圖只展現了最終的表現結果,這會讓初學者感覺無從下手。為方便學習者在實踐中體會、在不斷練習中得到鍛煉,率先以分步驟教學演示的方式[2],解析各種表現技法及一些程序化作圖的方法,創新教材內容體系,破解傳統教材注重結果表現的問題。
圖1的摩托車是用淡彩畫法完成的。這是一種常用的快速表現技法,可以將產品的形態和色彩簡潔、迅速地表現出來。具體步驟:①勾勒外形;②強化虛實和體積關系;③強調光影效果;④進一步強化明暗關系,初步表現質感;⑤施以淡彩,鋪就整體色彩關系;⑥細化固有色、環境色等表達,完善質感表現;⑦調整整體關系和細部表達,使畫面更加豐富。
同時,通過師生共同研討評圖、通病反思、現場示范等互動教學方式,融合設計技法和實戰操練,兼顧一般方法與高階思維,達到設計表現的整體職業素質要求。強化思維訓練,讓學生持續深入理解設計的“形態生成”,增強設計表達能力,達到“知之”“能之”,激發學生的創造意愿,達到“思之”“樂之”,融合應用多種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表達設計構思。
2.3 以“先臨摹后超越”的模式,實現教學方法創新
表現技法是設計師的語言,要通過大量訓練才能順暢表達設計思想。傳統的術科教學模式是師傅帶徒弟,知識在傳遞過程中會逐步衰減。傳統技法課堂教學,強調形態準確,注重線條、明暗、光影、色彩、材質表現和畫面處理等表現技法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的傳授,在仿真度極高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表現的沖擊下,手繪表現技法的教學曾出現過迷茫,導致許多設計師只會用計算機輔助表現而不會徒手表現[3]。手繪表現雖然在仿真度上不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表現,但是融入情感的畫面感染力要優于建模表現。鑒于此,強調通過臨摹等基礎訓練,夯實基礎,然后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將情感融入手繪技法中,使畫面充滿靈性,富有感染力,從而實現從臨摹到創新的跨越。
圖2是可視顯示屏模型的臨繪,計算機輔助設計表現的形態仿真感較好,具有產品的真實感。以此為原型的臨繪作品,在加入對該表現對象的“形態生成”理解后,可任意變換角度進行表現,并加入了擬人化的處理,融入情感后的畫面生動且充滿靈氣,畫面的感染力也有了大幅提升。
通過在教學中設置多種設計思維關鍵點,融合應用多種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表達設計構思。將傳統師徒相傳的衰減模式變為現代教育的超越模式,形成獨特的“先抄后超”[4]的模式。
3 采用融入課程思政的方法,完成育人方式創新
圍繞思政主題,“術學并重”,注重思維訓練,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設計能力,強化心手合一。在課程建設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主題、案例,有機融入課程目標和評價方式,如選擇主題案例進行設計表現,引導學生融入設計情感,提高設計鑒賞水平,在設計中主動踐行并通過設計作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鄉村振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利用設計為鄉村振興助力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多功能一站式水果采摘器是為降低果農的勞動強度、削弱勞動危險性而設計的,該設計獲2020福建省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
3.1 在術科教學中注重思維訓練
針對表現技法屬于術科的問題,在教學中注重思維融入。設計表現技法主要涵蓋產品手繪效果圖表現的基礎知識、基礎訓練方法、不同的手繪表現類型等內容,通過課程講解和訓練,使學生掌握產品手繪工具的使用和相關技法,并能夠熟練運用其進行各類產品造型、結構、材質的創意表達。
圖3是電暖器設計構思的思維演變過程圖。作者從功能設定、思維發散、形態推敲、結構優化到綜合考量,循序漸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強調通過手繪效果圖進行產品創意和頭腦風暴,從而使學生完成從腦到手、由手及腦的螺旋式思維上升,讓學生在解讀中繪畫、在思考中創造[5]。
3.2 構建“一種技能、前后支撐”的課程體系
通過理論和設計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和成就感。同時,通過課堂傳授指導、分步驟技法訓練、主題設計、分組討論、課賽結合等形式,組織開展專題訓練,建立課賽結合指導模式,指導學生參加各類設計競賽。
在原課程的基礎上,保留傳統特色,同時引入新材料、新工藝的表現技法訓練,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課程結構。
在課程中創造內容,通過設計草圖和各種表現技法表現主題,構建“一種技能、前后支撐”的課程體系,并在后續的設計表現中呈現大量優秀案例,如防疫抗疫、抗洪救災、設計扶貧、鄉村振興等。不僅教會學生各種表現技法,還有機融入“真”“善”“美”,設計出大量獲獎作品,如圖4所示,臺風災害喬木救援車,獲2019海峽兩岸工業設計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4 結語
設計表現技法課程將思政內容充分融入課程教學設計中,通過課程設置內容與特定思政主題的結合,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求真務實、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端正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設計理念,為設計服務。設計表現技法課程為國家一流課程,下階段將在原課程的基礎上,保留傳統特色,同時引入新材料、新工藝的表現技法訓練,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對課程的教學網站和網絡資源進行持續的升級換代和更新。修訂或新編教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組織引進國外先進教科書和研究成果,豐富課程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林偉.技高而道寬:產品設計表現技法教學探索[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1):105-106.
[2] 林偉.設計表現技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46.
[3] 崔笑生.設計手繪表達:思維與表現的互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9.
[4] 劉曉宏.創新設計方法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153.
[5] 林偉.在解讀中繪畫與創造:談臨繪照片在產品設計速寫中的作用[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5):420-422.
作者簡介:林偉(1966—),男,福建龍巖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設計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