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紫萱 鐘清蓉
摘要:在兩千多年歷史與文化的滋養下,南京秦淮河在江南眾多河流中獨樹一幟。圍繞秦淮河而作的秦淮文學屢出上乘之作,這使秦淮河久負盛名,千百年來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駐足于此,一個獨特的文學審美空間由此誕生。秦淮河承載著數千年來人民群眾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上一直是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由此觀之,文學自古便與地域文化、旅游事業緊密聯系,深入研究文學文本對傳承地域文化和發展旅游事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秦淮河蘊含著豐富的文旅資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如何推動秦淮河流域的旅游業由數量效益型增長模式轉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模式,繼續開發秦淮河流域資源、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是行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文學旅游的理念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理念,與創新產業鏈的時代要求相符,因此在新時期探究以文學為導向的旅游業在秦淮風光帶中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可行性。發展文學旅游有助于推動南京文旅事業發展與秦淮文化傳承,更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文章探究新時代推動秦淮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分析文學視域下秦淮文旅事業的創新性發展,以期用文學引領構建秦淮文旅新的發展格局。
關鍵詞:秦淮文學;文學旅游;文學空間;文學意象;創新
中圖分類號:F592.7;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2NFUSPITP0180
秦淮河流域是南京母城的發祥地,也是孕育南京一系列文明的搖籃。秦淮河承載著數千年來南京人民累積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上一直是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發展至今,繼續開發秦淮河流域依舊是發展南京文旅事業的重要工作。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秦淮河正面臨尷尬的局面:水系萎縮,繁華不再;“非遺”、傳統民俗逐漸消亡;商業氣息濃厚,運營機制日益僵化;污染防治仍需鞏固強化……如何使秦淮河流域文化擺脫困境,推動其在新時代進一步發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化創造最光彩奪目、最生動形象的表現之一。文學自古便與地域文化、旅游事業緊密聯系,因此深入研究文學文本對傳承地域文化和發展旅游事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探究新時期以文學為導向的旅游事業在秦淮風光帶發展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動南京文旅事業發展與秦淮文化傳承。本文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的理念展開敘述。
1 文學視域下秦淮文旅的發展
秦淮河歷史悠久,古時稱為龍藏浦,漢起稱淮水,唐以后改稱秦淮。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是自然形成的,但其中部分河段不排除人工開鑿的可能性。公元前471年,越王勾踐在秦淮河畔的長干地區修建了南京最早的城池“越城”,這為秦淮文化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南北方文化在幾百年的戰亂與朝代更迭中于秦淮兩岸不斷交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空前的高峰,形成了“魏晉風流”。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士大夫慕名而來或遷居于此,留下了大量吟詠秦淮的著作和不朽的文化足跡。明代是秦淮文化的鼎盛時期,秦淮河流域也發展為“欲界之仙都,生平之樂國”(余懷《板橋雜記》)。清之后秦淮文化曲折發展,雖繁盛一時,但最終走向沒落[1]。
秦淮文學作為秦淮文化的代表,與其命運休戚相關。魏晉時期的文化大繁榮使秦淮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清以來文化領域的鉗制則使秦淮文學的發展一度停滯;直到民國時期,情況才得以改變。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使秦淮文學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典范。
20世紀70年代,已有學者敏銳地感知到了文學對旅游的重要影響,文學旅游的概念應運而生[2]。秦淮河流域作為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旅游事業自古便與文學交織。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于秦淮兩岸吟詠歌會,留下了不朽的佳作,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學審美空間由此誕生。這些圍繞秦淮河而作的文學作品形成了秦淮河豐富而獨特的文學旅游資源,大大增強了秦淮旅游的吸引力。從文學的角度探究秦淮文旅事業的創新性發展,用文學引領構建秦淮文旅的全新發展格局,既是契合南京獨特歷史文化背景的創意思路,也是在新時代推動南京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2 以文學推動秦淮文旅發展的必要性
千百年來,秦淮河一直是文人墨客審美觀照的重要文學意象,是一個承載著個體獨特感受的藝術空間。秦淮文學空間與秦淮河本身具有的流域空間交織融合,形成了秦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文旅資源。
2.1 以文學角度出發探究文旅發展的優勢
秦淮河文旅資源不僅可以提升秦淮旅游的文化品質,優化旅游體驗,還能為讀者或游客提供重新認識文學作品和旅游目的地的新視角[3]。將文學旅游者游覽時涉及的文學意象與閱讀文學作品的體悟有機結合,使旅游與文學相對應,讀者或游客便能捕捉到作者創作時的獨特感受,從而理解文學的深層意蘊。
2.1.1 文學時空抒寫與秦淮文學意象
文學文本相較于其他表現形式,在敘述時間上有清晰明了的脈絡,但在空間抒寫上常常被認為不夠直觀。20世紀末以來,文學的空間抒寫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被廣泛運用于文學所能影響的包括地理學在內的其他研究領域[4]。文學作品蘊含著客觀的自然空間、作家的審美空間以及讀者的聯想空間[5]。換言之,文學描述的特定地點,匯聚了此地的現實空間、作者的情感空間和讀者的心靈空間。讀者從文學作品中窺見作者對現實空間的描述,一方面能夠對自然空間形成初步的總體感知,另一方面能夠進入作者的審美空間,收獲相應的審美情感體驗。由此,文學完成了其在時空兩方面的統一,為文學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秦淮文化的包羅萬象使秦淮文學具有多元的描寫意象,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展現秦淮“欲界仙都”特質的描寫秦淮風土人情的作品,另一類是承載金陵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詠懷諷喻之作。前者指秦淮文學自六朝以來便不脫“江左風流之風”,構成一脈相承的文學時間線。文人士大夫與秦淮歌妓一直是文學的主要創作者,這使得秦淮文風不可避免地帶上艷情濃麗之感,與中原地區莊重典雅的風格大相徑庭。這種獨具江南水鄉特色、柔婉華靡的秦淮文學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景觀。雖然歷來有諸多學者對這種近乎“靡靡之音”的文風加以批判,但不能否認的是,其確實是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上構成了南京文學之都的氣韻。而后者則側重于從文人自身的角度闡發情思。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無論是言內之意還是言外之意,兩者都是文學文本對秦淮風物人情的獨特闡釋,蘊含著秦淮豐富的文化傳統和旅游價值[6]。
2.1.2 文學受眾的個體情感聯結
“受眾”一詞在傳播學中是讀者、聽眾、觀眾的統稱[7]。文學受眾在文學閱讀、文學鑒賞的過程中與作家作品產生共鳴,建立情感聯結。他們是文學旅游的潛在游客,為了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這份已建立的情感聯結,其會跟著作者的腳步,來到目的地旅游。課題組在秦淮河畔隨機采訪了部分游客,發現非南京本地人的80%游客都是通過《泊秦淮》《烏衣巷》《金陵十三釵》等經典文學著作了解秦淮的,到此旅游也是為了探尋文中描繪的場景。
秦淮文學是人們研究文人歌伎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的最佳素材,為后人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前人的機會。雖然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賞文學,但中國人骨子里的崇古尊史觀念會使其下意識地靠近歷史文化名城,感受與現代都市大不相同的復古韻味。另外,也有一些游人帶著好奇心,是因為想要娛樂來到這里的,這也無妨,因為文學是包容的、雅俗共賞的。
2.2 秦淮地區與文學的適配性
南京素來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秦淮河作為南京的標志性景觀,構成了無數名篇佳作的底色。自漢魏六朝以來,數量繁多、影響廣泛的文學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詮釋秦淮,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秦淮文學線,累積了人們對秦淮地區的集體記憶。可以說,秦淮自古便具有文學氣質,是江南文化的精髓。
2.2.1 豐厚的文學氣韻
縱觀南京文學史,最醒目的當數一系列與秦淮相關的作品,它們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六朝文學評論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力透紙背,唐宋詩詞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杜牧的《泊秦淮》、劉禹錫的《烏衣巷》等璀璨奪目,明清小說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精妙絕倫。此外,還有風靡一時的戲曲傳奇,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李漁的《笠翁十種曲》等。進入現代,又有朱自清與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及眾多優秀的散文名篇……秦淮河因為這些文學著作聞名遐邇,也因為這些文學著作擁有了豐厚的文學氣韻。
2.2.2 地方文學的集體記憶
秦淮文學空間可以概括為一種地方文學。在人文主義地理學中,“地方”指的不僅是生命的地圖,情感、記憶與想象的載體,而且是一種觀念、概念,以及在世存有的方式[8]。文學視角變換與旅游空間的建構相聯結,成就了秦淮河獨特的文學之旅。在形容秦淮風貌時,大部分游客都用到了“煙水氣”“文化底蘊”“繁榮”等詞。與眾多游客的體驗相符,很多文人墨客在抒寫秦淮時也多用這樣的表述或蘊含此種意味,這實際上就是人民群眾對秦淮河的集體印象。秦淮水域的景物在文人筆下由簡單的地標建筑轉變為文學景觀,造就了秦淮獨具一格的“地方感”。從這個層面來說,游客與作者共同構建了秦淮文學的寫意空間,而由這種文學空間構成的秦淮文化意象反作用于秦淮旅游事業,推動其千百年來繁榮發展[9]。
3 文學視域下創新發展秦淮文旅的路徑
近年來,政府逐漸意識到了文學對旅游的重要推動作用。秦淮風光帶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文學旅游的活動,如印刻名家名篇于地標上或發放紀念冊等,但總體來看,收效甚微。因此,必須深入思考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課題組在不同時間對秦淮風光帶的200名游客進行了隨機調研,基于游客對秦淮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選擇來秦淮旅游的原因、對秦淮風貌的印象、在秦淮旅游的感受等方面進行采訪。同時,結合秦淮文旅現狀以及部分游客對秦淮文旅的看法,從內容挖掘、利用手段、宣傳方式等方面,針對現存問題,探索更好地發展秦淮文旅的路徑。
3.1 加大文學資源整合力度,探尋秦淮文旅新要素
首先是推動秦淮文學新發展。秦淮一帶作為文化與風景交相輝映的獨特地理空間,具有豐富的文旅資源亟待挖掘。先人留下了眾多佳作,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其發展顯現出一定的疲態。如今的人們多為走馬觀花式的游賞,浮于表面的吟詠感嘆并不能起到賡續優秀文化傳統的作用。應從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提取符合新時期特點的價值理念,結合時代創新發展。
秦淮流域在古代文學中大多被塑造成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而現代的秦淮河作為城市景觀之一,正在逐漸解構其纏綿悱惻的文化象征。當下應在保護已有秦淮文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還原歷史的同時尋找新的要素,結合當下特征續寫新的“秦淮故事”。圍繞這一觀點,可以培養一批新時期的創作者,為日益僵化的秦淮文旅體系注入生機。這批創作者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秦淮現今的發展面貌進行創作。這種創作并不局限于文學,可以與各種媒介有機結合,也可以有多種形式,以形成多元的文化結構。
3.2 創新秦淮文學表現形式,增強秦淮文旅吸引力
秦淮作為古代文化中心、文脈重地,在今天依舊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可以圍繞這一特質,不斷打造新的文化載體,發揮秦淮風光帶的文化教育功能,并與社會發展現狀有機結合,發展獨特的文旅經濟。此外,還要重視新興產業對秦淮文旅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如近年來很火的劇本殺、“沉浸式+”角色扮演、VR游戲等,都是可行的聯動方向,在客觀上能夠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倡導文化自信,各大景區打著“復古”的旗號建設了一批歷史文化街區,營銷了無數網絡熱門打卡點。這看似是一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舉動,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部分開發者盲目跟風,致使景區開發雷同,缺乏長期發展的動力;更有甚者唯利是圖,隨意歪曲歷史,對文化教育事業造成重創。這些千篇一律的景區也許能走紅一時,但必定不能長久發展下去,因為它們沒有將景觀與文學相對應,忽視了獨特的地方感。
除了前文提到的軟文化方面的進步,還要在硬件設施上不斷更新發展。“文化意象對全域旅游的驅動主要體現在文學意象、空間意象、行為意象對旅游者出游動機、決策、行為、體驗等的影響,以及旅游目的地在供給層面上基于文化意象所作的改革與創新上。”[10]既然要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指導旅游業發展,那么就要盡可能地還原秦淮風光帶的歷史風貌。雖然考慮到時代發展等諸多因素,無法做到樣樣俱全,但至少不能忽視文化特色。即使是創新,也要有所依據,切忌紙上談兵。
3.3 采用多元化傳播方式,加大秦淮文旅宣傳力度
秦淮文旅資源豐富,但目前的宣傳方式較為單一,因此要創新宣傳方式,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宣傳。身處互聯網時代,要有清醒的頭腦,不能忽視各大網絡平臺的營銷作用。公眾號、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平臺都是良好的宣傳陣地,可以利用其與網紅、“大V”合作,展開矩陣式引流推廣。
4 結語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從文學視域出發是發展秦淮旅游業有效且可行的辦法。秦淮地區歷史悠久,風韻綿長,用秦淮文學推動秦淮旅游發展是適宜此地的發展方式。文學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載體,秦淮文學賦予了秦淮地區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文化附加值。通過文學作品的描繪,游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淮當地的文化底蘊。若想將文學旅游落到實處,使其為大眾所接受,需要整合文學資源、創新文學表現形式、加大宣傳力度,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將秦淮文學充分融入旅游,探尋秦淮旅游的更多可能,是當今創新發展秦淮文旅事業的一條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 龔斌,范少琳.秦淮文學志[M].合肥:黃山出版社,2013:8.
[2] 丁晨.論文學的旅游價值與文學旅游資源的開發[J].湖南社會科學,2006(2):125-127.
[3] 趙耀鋒.中國文學旅游自覺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1(8):87-90.
[4] 張杰.空間視角開啟文學研究新維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17(002).
[5]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方法[J].人文雜志,2016(5):60-65.
[6]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7] 孫守平.電視報道“受眾意識”的強化[J].記者搖籃,2012(1):64-65.
[8] 蒂姆·克萊斯維爾.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M].王志弘,譯.臺北:秀威出版社,2009:35.
[9] 李剛.文學旅游的時空建構:以南京秦淮河風光帶為例[J].旅游論壇,2016,9(5):86-92.
[10] 楊偉容,朱振峰,曹艷琴.文化意象驅動全域旅游發展路徑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區為例[J].江南論壇,2022(6):68-71.
作者簡介:高紫萱(2002—),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鐘清蓉(2002—),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