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琳 陳巖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樹立民族自信的源泉,是各行各業藝術創作者們創作的源泉,是中國動畫行業長久傳承和創新的根基。中國動畫產業始終致力于探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動畫作品、推動中國動畫朝民族化方向發展的道路,同時,不斷創新進取,創作出諸多極具中國特色的優秀動畫作品。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新時代背景下,用動畫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是國產動畫藝術創作者們共同的追求。近幾年,優秀的國產動畫作品不斷涌現,其在傳承傳統文化、演繹經典故事的同時,對當下的時代精神進行了創新性表達,為中國動畫講好中國故事奠定了基礎。其中,國風動畫在受到受眾的關注和喜愛之后,重整旗鼓再出發。《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唱詩班》《中國奇譚》等多個爆款國風動畫作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故事和人物進行深度挖掘,遵循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創新動畫講述形式,以其獨具特色的畫面風格和審美價值向國人乃至全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承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也對國產動畫傳承民族文化進行了有益探索。國風動畫的熱播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動畫市場具有重要意義,能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民族自信的同時促進國產動畫行業發展。文章對國風動畫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風動畫;傳統文化;中國故事;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校級項目“新時代國產現實題材影視劇的敘述視角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XKT0033
近年來,部分優秀的國產動畫作品均在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經典故事進行了藝術性創新,極具中國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這些極具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底蘊的國風動畫作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民族精神和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這些國風動畫作品在票房和大眾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深挖傳統文化、創新動畫形式、堅持民族特色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1 何為國風動畫
國風動畫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用符合當代年輕受眾審美的方式敘事,將傳統故事、民間傳說等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賦予傳統神話、民俗傳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新的形象面貌的民族風格動畫。國風動畫帶有明顯的東方哲學韻味和審美,但其本身并非完全還原或復刻傳統文化,也不是一味疊加和拼貼中國傳統元素,而是對過往的文化注入新的內涵,對中國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進行改編和重構,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以及與當下時代精神的融合表達,為中國動畫的創新性發展和轉化提供新的思路,從而實現藝術推廣和傳播,也為講好中國故事探索了廣闊的新道路。
2 國風動畫的構成要素
“任何時代的任何文學家、藝術家的創作,都不可能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絕對意義上的創新。任何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創造,實質上都是傳統在各個時代的變體。”[1]動畫是集合多門藝術發展而來的綜合藝術,傳統文化是動畫發展的源泉,動畫需要從各門藝術和民族文化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和動力。中國動畫致力于探索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形式,故會吸收中國傳統繪畫、戲曲和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手法,將其運用到動畫片的創作之中[2]。
2.1 傳統文化的取材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璀璨珍貴的傳統文化,民俗傳說、神話故事等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口口相傳。這些經典的故事大都展現出人們對世間萬物的感悟、幻想和內心的愿望。其既源于真實生活的積累,又超脫于生活之外。我國諸多藝術創作皆取材于此,動畫領域的創作也不例外。
從我國動畫行業開篇至今,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包含著我國幾千年來傳承的文化精髓,被廣泛應用于國風動畫的創作中。如根據我國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改編而成的動畫作品已經多達十幾個版本,第一部便是經典動畫作品《大鬧天宮》,其以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民族化風格享譽世界,彰顯了民間神話故事在動畫創作中的獨特魅力。2015年上映的引起熱烈反響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亦是對《西游記》的改編。2017年,取材于中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白蛇傳》的《白蛇緣起》上映。《大魚海棠》的創作靈感則源于莊子的《逍遙游》,打開了國風動畫新的大門。
2.2 傳統繪畫的借鑒
動畫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中國傳統藝術和動畫創作一直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動畫行業的發展一直受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我國早期的動畫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傳統繪畫元素。無論是角色的造型設計,還是場景繪制,都參考借鑒了很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形式,如中國畫、水墨畫、版畫、年畫等。
以萬籟鳴導演的《大鬧天宮》為例,其畫面風格就借鑒了敦煌壁畫、樂宮壁畫、民間流傳的年畫的繪畫技巧,從而展現出色彩濃郁鮮艷、極具民族特色的場景畫面。同時,傳統繪畫元素的運用也成就了具有獨特意境的作品,如《中國唱詩班》系列短片中出現的江南水鄉場景,繪制時運用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技巧,如浸染、暈染等,使其整體的畫面風格呈現出朦朧的詩意美。
國產動畫在借鑒繪畫元素的同時不僅成為傳承傳統繪畫文化的載體,還提升了動畫作品的質量,使動畫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具有獨特的內涵與韻味,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受眾。
2.3 戲曲與民樂元素的運用
中國動畫不僅吸收了傳統繪畫藝術中的元素,還借鑒了中國戲曲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在國產動畫作品中,戲曲元素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動畫行業將傳統戲劇現代化,將動畫與戲曲有機融合,借鑒戲曲中的人物造型設計及表演形式等,增添了動畫的傳統文化氣息和民族特色。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創作者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保持初心,采用了大量的中國風元素,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主角大圣在保持過往《大鬧天宮》中經典的京劇臉譜的同時,融入了較為現代化的桃心猴臉造型,更為俊俏,與其“弼馬溫”的馬臉形象更加貼合。
民樂在動畫創作中的運用也極其廣泛,很多經典動畫中的民樂配樂不僅能展現出濃郁的中國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角色性格,營造民族氛圍。如《大鬧天宮》在配樂上以民族器樂為主,使用鑼、鼓、板胡、古箏、笛子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白蛇·緣起》開場片段的配樂中使用了古琴、笛子等極具古典韻味的民族樂器,音色悠揚恣意、柔美舒暢,為該片的民族化風格奠定了基調。
3 國風動畫中式想象力的新探索
自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重新敲開中國動畫電影進軍國外市場的大門以來,國產動畫行業煥發新生。在國內動畫市場長期得不到好的反響的情況下,國風動畫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唱詩班》《中國奇譚》作為國風系列熱播的動畫作品,遵循中國傳統的美學標準,創新動畫的講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中國風的盛行迎合了觀眾對中國民族韻味和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也對國產動畫傳承民族文化進行了有益探索。
3.1 志怪美學:中式奇幻的多元探索
由上影制片廠和B站聯合出品的《中國奇譚》收官,在2023年開年便成為國風動畫新爆款。該系列由《小妖怪的夏天》《鵝鵝鵝》《小滿》等8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創作者以傳統神話、志怪傳說為標靶,力求為觀眾呈現出一個極具中式想象力的“奇譚”故事集。其將多種美術風格和制作手法相融合,既有剪紙、木偶動畫、水墨素描等美術形式,又有CG、三渲二等現代技術,是對中式美學的一次全新、多元的探索。
其中,《小妖怪的夏天》將二維動畫和手繪結合起來,角度新奇,畫風清新治愈,故事部分內容和角色脫胎于《西游記》,唐僧師徒在片尾以剪影的方式出現在畫面中,別具一格。《鵝鵝鵝》取材于南朝梁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中的《陽羨書生》篇,手繪水墨結合部分紅色的寫意風格,怪異驚悚、奇幻詭譎,全片沒有對白,靠風格化的傳統手繪和字幕推進劇情,一些驚悚場景和思辨寓意帶有顯著的中國古代志怪小說痕跡。《林林》則將3D動畫和素描相結合,采用最先進的3D建模技術和動作場景,通過毛發的逼真質感、雪景的構建和動作戲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當下中國動畫產業的技術水平。
《中國奇譚》大膽探索,以全新的形式讓觀眾欣賞中式美學的神韻,延伸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藝術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它開拓了更加多元、獨特的審美形式,為中國動畫在創作層面上提供了更多藝術上的可能性,也向觀眾展現了中國動畫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
3.2 奇觀敘事:東方朋克的奇觀制造
相較于咀嚼抽象的文字,人們更熱衷于觀看能滿足瞬間感受、提供感官刺激的影像。電影藝術的創作普遍出現了重視視覺、積極營造奇觀的傾向,與技術的關系更為密切,能夠擺脫現實拍攝諸多限制的動畫電影亦不例外[3]。《白蛇2·青蛇劫起》和前作國風悠揚的風格不同,采用了現代元素和傳統奇幻元素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將古典國風和賽博朋克、廢土文明相融合,營造出奇觀化的敘事空間,向觀眾呈現了極具差異化的視覺畫面。《白蛇2》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異世界空間——修羅城。其存在于三界之外,是一個人妖共存、古今交雜的世界。敘事空間中古今元素一體,整體建筑風格冗雜多樣,極具古風韻味的亭臺廊閣和充滿現代氣息的摩登大廈出現在同一場景中,極具后現代感。在修羅城中,時空被打亂,過去和現在融為一體。一邊是未來的城市廢墟,另一邊是東方傳統建筑群,畫面呈現出末日廢墟的風格,廢土文化與中國風碰撞,再結合現代和未來風格的各種物件,拓展了關于未來城的世界觀設定。
而“新神榜”動漫宇宙的架構則主要通過拼貼方式完成,形成了立體堆疊、重復拼接結構的建筑奇觀。《新神榜:楊戩》在保留中國傳統建筑美學風格的同時,將東方神話和蒸汽朋克相結合,呈現出一個東方朋克的神話世界。在仙山仙境的構建上充斥著大量對東方異域的想象,如蓬萊仙島的空間設計中包含傳統中式古建筑中亭臺樓閣的建筑元素,局部的屋脊和橫梁沿用中國古代建筑的樣式,呈現出在東方風格基礎之上的超現實之感。
無論是《新神榜:楊戩》中的仙境仙山,還是《白蛇2》中的修羅城幻境,其含有的東方朋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一次全新嘗試和探索,朋克元素的加入使中國動畫有機會走出國門,為中國動畫市場開辟了新的可能。
3.3 詩畫相融:古典詩歌的今世傳唱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無價之寶,在中華文化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誕生了《詩經》《楚辭》這種極具風雅志趣的經典,亦誕生了諸多優秀詩詞歌賦經典。總之,中華文化重在弘揚和傳承。《中國唱詩班》系列短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萬家傳頌的幾首詩歌講述了經典故事,為古典詩歌的今世傳唱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唱詩班》和過往的國風動畫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正在于此,該片將詩詞和場景相交融,以詩為框架來建構整體劇情,并通過吟唱詩詞的方式,將古人的故事娓娓道來。《相思》中六娘苦苦等待秀才時,門口的對聯上寫著“花落為添疏魚影,柳飛欲伴春燕歸”,暗示六娘對秀才真摯的心意。《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小曼借一曲王實甫所作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鉆研賢傳圣人經,奈天不乖憐”,一語點醒了落榜失意的嘉定才子婁堅。徐學謨則以一句“汝試觀古今衣冠富貴者,而今安在?唯賢士留其名耳”,告知其讀書須尚賢,不應為一時的榮辱所束縛。《元日》以王維的詩為依托,在唐時升用一碗脫俗的“賀年羹”招待前來拜訪他的學生時,學生提出了疑問,唐時升借用孔子評價顏回的話回答,“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借此向學生傳達了樸素清白、淡泊名利的處世之道。
唱詩班團隊打破了過往國產動畫講故事的常規方式,創新進取,將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根植于心的傳統道德觀念和倫理記憶,以詩畫相融的方式呈現出來。此種新的藝術傳承形式,不僅能夠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更能幫助中國動畫講好中國故事,為其走向世界創造良好的條件。
4 結語
在中國動畫行業發展的一百年中,從《大鬧天宮》到《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國風動畫所呈現的中式審美和民族情懷使觀眾對中國動畫行業的熱情和信心井噴式增長。新時代背景下,新生代觀眾對中國故事、民族精神、中國風元素題材相關作品的興趣日漸提升,動畫創作離不開文化傳承,需要更多具有民族風格、文化深度和思想價值的作品。當下的動畫行業創作者應該從中國本土文化出發,將傳統國學經典和現代元素有機融合,打破時間的限制,創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韻味的動畫作品。這必將帶動國風動畫崛起,為國產動畫提供更多新的民族性表達,從而使國產動畫在世界動畫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彭俊.中國動畫民族歷史資源的現代性改編研究[J].電影文學,2019(7):123-125.
[2] 劉嫻.中國動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J].中國電視,2004(6):44-48.
[3] 齊志輝,王培時.論黃家康動畫的審美形式與民族意識[J].電影文學,2022(21):88-91.
作者簡介:冀琳(1998—),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電影敘事、影視編導。
陳巖(1979—),男,江蘇徐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影敘事、電影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