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作為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方式,必然會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文明史源遠流長,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其間自然而然產生的中華傳統文明元素內涵豐富、類型繁雜,不僅有具體存在的生物化形式,還有抽象的意識。目前,城市文化衍生出了特有的城市景觀,其類似于一種符號、一種表意的象征,為城市景觀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同時,城市景觀設計往往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發展現狀與定位,呈現城市的民族特色與底蘊。現階段,在不同地區的城市景觀設計中,設計師為提升地域性和文化性,不僅使用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將設計立足于傳統文化,還著重于人文情懷,傳達情感觀念。在城市景觀設計領域,情感化設計至關重要,設計人員合理地應用情感化設計理念,可以促進城市景觀設計達到滿意的效果。基于此,文章闡述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的基本概念,從文化、藝術、功能方面總結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價值,從視覺、性能、需求層面分析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影響因素,并結合武漢地鐵案例探討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地鐵景觀中的融合方式,為提升城市景觀設計質量提供建議。
關鍵詞:傳統元素;情感化設計;城市景觀;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1 概述界定
1.1 傳統元素
“傳”表示在時間軸上的一種傳承性,“統”表示在空間上的一種伸展性[1]。傳統文化字面上是對傳統的一種描述,并且與當代文化、外來文化相對應。傳統文化的內容包括文化實體及思想意識,這是歷史發展下所孕育的產物。文化對應的具體存在是實際存在的物質,也可以是意識中的非實體概念。例如,不同民族的建筑風格、風俗習慣、語言都涵蓋在傳統文化的范圍內。
1.2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概念最初主要應用于產品設計方面,在日本和韓國通常被稱為“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并設立相關的研究學習組織——感性工學學會,研究相關領域。這種概念最先由相關設計者提出時,目的是解決人們在產品設計中所需要的人物情感[2]。產品設計能夠促進使用者產生情感共鳴,不過在工業產品設計中,主要是精神溝通和情感互動。
以情感化設計為出發點,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分別為從外在方面體現,從物品本身的實用性和附加使用樂趣方面體現,從產品自身形象及給人們的體驗方面體現。
1.3 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主要是從整個城市的中心城區擴展到主要軸線,再擴展到周邊地區,以處理區域內部和建筑群內部的社會聯系、主干道和二級馬路之間的人際交往以及廣場建筑和周邊自然環境的人際關系。深入探究城市中心區域的某些重點要道及建筑格調,并對其空間大小和自然環境加以利用。有代表性的建筑的放置地點及風格,在必要的時候都會有相應的要求。
2 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價值
2.1 文化價值
在設計城市景觀時,按照不同城市的建筑設計原則,可以使該城市的人文脈絡得以逐步發展與延續。合乎該城市建筑設計的原則包括遵循歷史的真實性、遵循城市空間的連續性、符合建筑設計的美觀性和多樣性等。在設計之前,設計人員必須考慮到的重點應當是需要用什么樣的設計手段賦予整個城市景觀設計一定的人文內涵,以便提取與升華傳統人文視覺元素。同時,必須在設計本身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人文革新,使受眾不斷獲得感官沖擊。唯有通過這種方式,傳統文化才能在新的文明大潮的沖擊下屹立不倒,重新煥發生命力,增強文化認同感[3]。
2.2 藝術價值
傳統文明的區域特征滲透到都市景觀設計中,對城市的藝術文化發展具有巨大影響。對一個城市而言,現代化的基礎建筑除了寬敞的道路、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大量模仿西洋風貌的現代建筑物之外[4],還必須保持城市自身固有的藝術特點,提取傳統文明特征加以重新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發展越來越富有文明內涵。例如,哈爾濱在20多年前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一座城市,但隨著近年來城市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建筑雜糅了許多不同地方特色,也未能與本土文化較好地結合。
2.3 功能價值
傳統文明的區域特征滲透到都市景觀設計中,對都市發展具有極大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下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經得到滿足,設計師應該深入學習如何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優秀的城市景觀設計,不僅能讓人看到最基本的物質存在,還能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因此在設計城市景觀時,除了要考慮最基礎的實用性之外,還應該考慮到人們的高層次追求,設計出既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又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
3 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影響因素
3.1 視覺層面
人對視覺符號異常敏感,感知視覺符號是人認識事物的首要環節。人的視覺印象通常是片段性、誤差性、完整性的。城市景觀能為人類創造一種適宜活動、娛樂的場地,具備綜合性用途,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
片段性與誤差性有關,這主要體現為人們把一個對象最簡潔、最具特色的形狀當作對象整體形狀,卻忽視了它的復雜性、無特色性等其他方面。完整性主要體現為人回憶對象的造型、顏色、材質等屬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一個單一屬性,哪怕只是顏色的重現,也能讓人回憶起對象的全部屬性,因此喚醒記憶并不需要徹底復制對象的全部屬性,只需要提取少數幾個效果最好的視覺符號。因此,在開展城市景觀設計工作時,需要在之前的基礎上考慮設計本身的條件,再對其加以優化和完善。
3.2 性能層面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質日益富足的情況下,人們越發重視心靈或精神層面的需求。顏色搭配屬于情感化設計思想中的一環。合適的色彩搭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渲染氛圍的效果。以城市景觀建設中加入的色彩元素來說明,色彩給人們帶來的心理感受往往與人們自身的感受相同。在不同的色彩調節下,人們的心理感知也是有差異的。
在色彩使用上,要針對各個地域的自然環境氣候,聯系人類的心理需要加以設定;使人工色彩既可以克服城市環境的缺陷,又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要,進而使城市景觀設計變得更加獨特。
3.3 需求層面
城市景觀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設計師在根據情感化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之前,首先應深入分析當地人的情感需求。不僅要在最基本的功能層面滿足大眾的需求,還應該在感知和情感層面讓人感到舒適。因此,優秀的城市景觀設計不僅要在最基本的外觀上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應該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追求。由于社會是由不同的人構成的,各個階層的人在審美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設計師必須深入研究城市景觀中審美價值和精神功能的差異,進行真正以人的需求為基礎的設計,從而使景觀更加人性化,體現差異化的審美,以更好的方式引導大眾,從而達到情感化設計的目的。
4 傳統元素與情感化設計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案例——以武漢地鐵為例
4.1 情感化設計在武漢地鐵中的應用
地鐵這一交通工具以運量大、速度快、污染少、運營效率高的特點迅速融入各個大型城市。人在高壓下工作一天后,迫切希望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生理上的休息與心理情感上的呵護。此外,情感經濟時代,人們對商品情感價值的重視度逐漸提高。地鐵內飾設計同樣如此,既要從功能性、安全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黑川雅之曾說,標準化設計結束后,商品的生存意義轉向討好社會大眾形態為主要目的,而這一系列的變革也帶來設計理念的變革,從最初沙利文的“形式追隨功能”轉向青蛙公司的“形式跟隨熱情”。當前人們越來越注重對自己生活環境和心情的把握。地鐵內飾設計便是一種體現,被乘客接受的地鐵內飾設計不只是功能的完善,短暫逗留的室內空間也寄托了人的心理和情感追求(見圖1),其很自然地成了人的心理情感空間。因此,富有人情味的室內空間,能使緊張、勞累的心靈獲得慰藉。情感化設計理論在地鐵內飾設計中的應用以人的情感體驗為出發點,綜合考慮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精神文化需求等。
4.2 傳統元素在武漢地鐵中的應用
地鐵已成為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數據顯示,武漢地鐵的日流量在400萬人次左右,也就是說,地鐵景觀已成為展現城市景觀人文特色與城市風貌的主要窗口,人們在享受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帶來的便捷時,也可以體會到其中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武漢作為湖北省的省會城市,因獨特的地理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同時,其得益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成為湖北楚地的重要城市,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延續了很多楚文化[5]。因此,武漢城市地鐵所表征的文化空間蘊含著豐富的湖北楚地文化。
二號線作為武漢最重要的地鐵線路,洪山廣場站內有大型楚文化銅雕“楚風古韻”(見圖2)。洪山廣場站作為地鐵換乘站,在設計時以“書山有路”“楚風古韻”為基本理念,創作兩幅藝術墻面。洪山廣場位于省政府的腹地,還是重要的市民休閑娛樂廣場,采用這種設計能充分體現湖北楚文化。
天河機場作為武漢唯一的機場,是武漢通往世界的重要口岸,不僅代表著武漢形象,還代表著湖北形象和中國形象。因此,天河機場地鐵空間表征了獨特的湖北楚地文化空間。在進站口有一排雕塑,被命名為“時空之面”,由四件立體結構和紅黑色彩構成。設計者試圖將這種逝去久遠的楚國物象與當代藝術形式融合,并以現代的造型語言展示在地鐵公共空間內,從而引發大眾對文化傳承、藝術創新的審美思考,在時間與空間界面的變幻中、在人們動觀與靜觀的轉換中獲得審美體驗和穿越歷史的對話。在站臺層的樓梯口,還有一尊具有楚文化特色的雕塑作品——鳳鳴楚天。設計者將鳳鳥形象和人物、動物、植物等自然形態進行關聯性縱向組合,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從而構成一種神奇、靜穆而又充滿楚國浪漫主義色彩的現代雕塑作品,彰顯了楚地湖北千年來尚鳥崇鳳的精神風貌。
5 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還是我國設計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在科技逐漸發達的當下,人們開始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更加注重生活環境中可以帶來的情感寄托。
設計人員在設計城市景觀時,應該考慮在設計中加入傳統元素,并注重情感需求。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遵循情感化設計理念,深入分析不同群體對不同景觀設計的情感要求,并且要融入地方的傳統人文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以保證設計出來的城市景觀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參考文獻:
[1] 許昕然,李瓊.從文化空間到元宇宙:傳統文化空間的數字化再生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2):62-70.
[2] 王宜軍,沈慧芳.傳統文化感知背景下的居住區景觀營建[J].建筑與文化,2023(3):256-258.
[3] 鄧彥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國內外地鐵車站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效果[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2,25(11):167-168.
[4] 周楓.美麗鄉村生態景觀設計中文化元素的應用[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3):130-134.
[5] 王子驍.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研究[J].大觀,2023(2):33-35.
作者簡介:歐陽子璋(199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