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張衛平(煙臺大學黃海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主持人語:我國第一部《民事強制執行法》正在制定之中。《民事強制執行法》是調整民事強制執行活動中執行主體之間社會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民事執行既涉及實體問題也涉及程序問題,不僅要求迅速高效實現執行債權,也要顧忌債務人的基本生活,合法正當地實現執行債權。正在制定中的《民事強制執行法》應當是一部符合我國國情,遵循強制執行規律和原理的法律規范。要制定出這樣一部具有時代性和中國特色的執行法,就需要在理論上對民事強制執行法中的基本問題展開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本專題中的兩篇文章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而撰寫,期望這些文章能夠進一步推進學術界的相關研究。
〔摘要〕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是民事執行制度建構、實踐和調整的指南。當下正值我國第一部民事執行法審議之際,正確認識民事執行法的目的無疑將有助于人們總結過往民事執行的經驗,科學合理地制定民事執行法。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具有迅速、充分實現債權人的債權,確保執行的手段和程序的正當性,維持債務人的基本生活的多重性。長期以來化解執行難一直是我國執行工作的主線,但解決執行難不是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是一項重要的司法政策,是執行工作在特定時期的重點。在制定民事執行法的過程中,應從民事執行法目的的視角對具體制度的建構和調整予以審視,使之符合于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切實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的民事執行法。
〔關鍵詞〕民事執行,強制執行法,執行難,執行債權,被執行人,執行程序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4175(2023)03-0005-09
一、問題的提出
雖然關于應當制定《民事執行法》或《民事強制執行法》的議論在本世紀初已經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熱門課題,理論界和實務界也出臺過若干立法建議稿,但始終未能進入立法日程。直到2022年6月,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周強大法官正式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以下簡稱《民事強制執行法》),新中國第一部《民事強制執行法》也正式進入了立法審議階段。由此,人們圍繞由最高人民法院牽頭起草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展開了更為集中、深入的討論。民事執行法是一部內容豐富、法律關系復雜的法律。其中既涉及民事實體,又涉及民事程序;既涉及執行當事人之間單純執行的事項,也涉及執行程序爭議,還可能涉及民事實體權利的爭議。從實體與程序交叉關系的視角看,《民事強制執行法》比《民事訴訟法》的制定更為復雜(現在的《民事訴訟法》雖然包括了民事執行部分,但關于民事執行的制度規定相對簡單,遠遠不能滿足執行實踐的需要)。單就該法律的名稱和基本結構就需要認真斟酌——是《民事執行法》,還是《民事強制法》抑或《強制執行法》。該法律的名稱又涉及法律本身的基本內容構成的問題①。盡管關于民事執行法的討論已有若干年,但基于人們對研究實效性的追求,因此,對某一問題廣泛的研究往往受立法動態的很大牽引,一旦進入立法日程,相應研究和資源才會隨之聚集,形成集中研究的態勢。尤其是在法律草案出臺之后,更因為有了明確的標的或對象,人們研究也就更有針對性。民事執行法即是如此。在民事執行法草案進入人大審議日程之后,自然吸引了民事訴訟法學界和民事實體法學界的特別關注。人們的議論和研究涉及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各個方面——總體框架、基本結構、基本原則、各種執行方法和措施以及具體的制度、程序等。研討民事執行法的各種論壇相繼舉行,研究民事執行法相關問題的學術論文也不斷刊出,一時間掀起了民事執行法研究的新高潮②。
雖然人們針對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的議論比較廣泛,涉及的制度問題也有一定深度,但是,筆者注意到,還沒有人從民事執行法的目的這一視角去進一步思考民事執行法的制度建構問題。也許是人們認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與民事執行法的具體制度之間的關系已經非常清楚,民事執行法的各項制度和法律框架都是在民事執行法應有目的的正確指引下開展的。雖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提交立法機關審議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在起草制定時,已經從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出發予以了考量,民事執行法目的是起草者必要的作業,但從《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的內容來看,似乎尚未對其進行充分的研究,或者說從草案的規定來看折射出對民事執行法目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實際上,正是由于人們沒有深入地探究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也就難以從民事執行法應有目的與民事執行法基本框架和具體制度的建構聯系起來,民事執行法的基本框架以及具體制度的建構往往脫離民事執行法目的的統領,也就必然導致制度之間欠缺應有的關聯度,缺失體系上的整合和自洽。
研究和明確民事執行法應有的目的,有助于更全面、妥當地認識民事執行法。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制定民事執行法的過程中為民事執行法的基本框架和具體制度的建構提供方向性指引。盡管每一個具體的制度還有其更具體的目的和功用,但具體制度必須服從于民事執行法的目的,為達成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服務。其二,在民事執行法制定之后,需要通過民事執行法目的解析,為其實施提供解釋依據和指南。其三,在民事執行法今后的修訂與完善中,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也為其修訂完善提供引導。
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深究將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探討民事執行法目的設定中,需要考量的各種因素和依據。其二,民事執行法目的的時代性以及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人們對法的目的認識也會因為時代變化而變化。因此,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也將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時代變化有所變化和發展。其三,研究民事執行法目的與民事執行法的基本框架與具體制度建構之間的關系,從民事執行法目的的角度,對人們提出的草案和立法建議予以評估。其四,從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視角,考量以往民事執行政策與民事執行法律制度的關系,便于正確對待和把握政策與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
二、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與解決執行難之間的關系厘清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周強在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說明中指出,《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制定,是落實黨中央關于切實解決執行難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然要求,是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規范約束執行權、強化執行監督、推動執行體系和執行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深遠意義。從上面的說明中可以看出,解決執行難是《民事強制執行法》最為直接的意義。的確,一直以來,解決執行難的問題都是人民法院面臨的重大難題,是人民法院長期攻堅克難的對象。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這一重大決策部署,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并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經過全國法院執行干警的努力,“執行工作發生歷史性變化,取得跨越式發展,‘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1〕。雖然已經取得了‘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成果,但是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以下簡稱“執行工作綱要”)中所指出的那樣,“切實解決執行難”目標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還有差距,在有些方面、有些地區,執行難問題仍然存在甚至還較為突出。因此還需要“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建立健全執行工作長效機制,進一步提升執行工作水平,奮力向‘切實解決執行難的目標邁進”。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2019—2023年甚至更遠時期的目標。為此,《執行工作綱要》全面詳盡地列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若干工作重點和具體措施。從2019年到現在全國各地法院的執行工作來看,基本上是按照《執行工作綱要》的要求予以具體落實和展開的??梢哉f解決執行難是法院執行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這樣的理念和認識的影響之下,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起草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必然會受到以解決執行難為中心的執行工作政策的影響。人們很容易將解決執行難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以解決執行難為中心和基本視角來看待民事執行法的制定,包括民事執行法的基本框架和具體制度的建構?!睹袷聫娭茍绦蟹ā纺軌蚣{入立法日程,在某種程度上是以解決“執行難”作為推動力的。因此,有必要認真探究解決執行難與民事執行法以及民事執行法目的的關系,以便正確認識民事執行法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2018年10月24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中,將“執行難”具體概括為“四難”:查人找物難,財產變現難,排除非法干預難,清理歷史欠賬難。執行難問題并非這些年才形成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末,執行難就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③,并成為一個社會問題④。不過在那一時期執行難問題與當時我國改革開放之初的背景有一定關系。在改革開放初期基于對法治張揚以及對權利重視,作為權利實現的最后環節,執行是否能夠實現自然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⑤。執行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作為個案情形的執行困難在任何一個國家實際都存在,債務人隱匿、藏匿、轉移應當被執行的財產,阻礙、干擾執行機關對其財產的執行的情形是民事執行中經常會遭遇的情況。但這些個別情形的執行難與我國的執行難有所不同。國外的執行難通常只是作為個案情形,是單純的法律上的問題,但在我國,執行難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個案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執行難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1.人們將執行難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非個案問題,正因為如此,才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之所以有如此社會認同,與難以執行案件的比例有關,當難以執行的案件到達一定比例,雖然沒有精確的數字,也有可能成為一種社會性認知,形成執行難的社會印象。
2.社會認同作為一種抽象的社會視角,人們往往不會關注或在意個案執行難的具體原因。與此不同,法律的視角則專注于具體的案件細節和事實,總是與具體的、個案的情形聯系起來。對象的特定性、非聯系性是法律思維的一個基本特點⑥。人們不會特別在意執行難的含義和具體要件,人們往往將沒有財產可執行的執行不能也籠統地歸入執行難,但在法律上,有實際意義的是雖有可執行財產但卻難以執行的情形,才有可能通過各種方法實現執行,已經沒有可執行財產的情形,對于個案執行并沒有意義。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談及執行難時,特別強調執行不能與執行難的區別,但這種認識只能是法律上的認識和思維。作為一種抽象的社會認知,這些細節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3.在我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因在于,法律問題與社會問題聯系或相關較之其他國家更加緊密,這也是我國法制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2〕。許多法律問題基于這種聯系更容易轉化為社會問題。
4.執行難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還意味著執行難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執行法律技術上的原因,還包括執行法律技術之外的其他原因,例如,作為執行根據的正當性或合法性、權力干預、經濟政策的變動、經濟形勢的變化、地方保護政策、企業改制轉型、信息資源共享等諸方面的因素。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執行難”本身并不是一個法律命題,而是一個社會學命題。從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所概括的執行難的情形來看,與法律制度或技術直接相關的主要是“查人找物難”和“財產變現難”。查人找物難與獲取相關信息的權限和手段有直接關聯,雖然在查找人與物的技術方面涉及人財物問題,但最大的障礙還在于執行機關法院方面的權限問題,而權限問題就不單是法院自身的問題,而是權力資源的配置問題。只要涉及權力配置,在政治學意義上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作為執行難的另一個與法律技術相關的原因——財產變現難,與法律技術或制度聯系更多一些,但相較于其他執行難的原因,這一原因并非主要成因或難以長期克服的原因。
5.法院作為司法機關雖然是解決糾紛的法律專門機構,但同時與其他國家機構一樣具有共同的社會治理的職能和功能。在我國,法院并不是獨立于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之外的獨立機構,而是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執行難的原因尚有法院、法律之外的其他諸多因素,但作為已經成為社會問題的執行難,法院自然是第一“責任者”,法院對于解決執行難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執行難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后,很容易上升到關系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政治高度,從而成為一個政治問題,況且在許多情形下,社會問題本身就是政治問題。因此,法院解決執行難的問題就不只是法律上的問題,而是要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對待,必須要將化解執行難作為執行工作的中心工作,作為法院執行工作的主線。在這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諸多有利于解決執行難的措施,最為突出和有效的就是針對被執行人的“失信人信用懲戒制度”⑦。
解決或化解執行難問題雖然是法院執行工作的主線和重心,但解決執行難問題并不能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因為作為調整執行中社會關系的基本法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協調平衡各種關系以達成其規范的功能和作用。解決執行難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命題。毋庸置疑,民事執行法的制定、民事執行制度的完善將有助于執行難問題的解決,但執行難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許多原因與執行制度本身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并不是制定一部民事執行法和完善民事執行制度所能解決的,民事執行法自身并不能承受解決執行難之重。
同時,執行難作為一個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與作為法律技術以及個案問題的執行難兩者之間存在差異。作為社會問題的執行難與人們的主觀抽象認知、政策應對、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當人們在專業層面對執行難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對執行難問題的認識就會通過細致的分析逐漸明晰并有所限制,例如執行不能被排除在執行難的認知范疇之外,通過“終本執行制度”⑧再進一步對執行難問題加以限制,加之法院進一步強化查人找物的措施,加大對被執行人失信懲戒力度。在認識定位(科學認識執行難)、制度調整(終本執行制度)、加大執行力度(包括全國性統一解決執行的活動)這三管齊下之后,人們對執行難問題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也就有了最高人民法院在《執行工作綱要》中所指出的,通過幾年的努力,基本解決執行難的目標已經實現。從現在的社會輿論來看,執行難問題的確沒有像過去那樣為社會所關注。這既說明執行難問題的社會性,也說明政策性應對的有效性。但作為民事執行法與司法政策有所不同,需要考慮對執行社會關系相對穩定的調整,對于基本執行關系的規范是相對恒定的。這是法律與司法政策的不同點之一。司法政策包括執行政策需要考量特定的社會形勢和背景,根據情形隨時予以應對,帶有隨機可變性。雖然《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在其目的中并沒有將解決執行難作為民事強制執行法的目的⑨,但如果沒有厘清解決執行難與民事執行法目的之間的關系,依然會因此影響民事執行法的制度建構和實施。
三、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探究
本文前述提到,對民事執行法的目的探究有助于正確確定民事執行法的基本方向、統籌處置民事執行中的基本關系、科學合理地建構民事執行法體系、有助于完善民事執行制度。抽象地講,民事執行法目的呈現出一種綜合性或多元性的形態,是各種民事執行價值追求的綜合體現和衡平。在這些多元目的中,高效快速實現債權人的債權是其主要目的,但還必須兼顧債權實現的正當性、合法性,保證合法財產和權益不受侵害,給予執行當事人充分的程序救濟,保障、維持被執行人及相關人的基本生活狀態。可具體展開如下:
(一)迅速、充分實現債權人的債權
民事訴訟法的目的之一,是通過訴訟程序確認爭議的民事權利和義務,定分止爭,為實現權利提供執行根據。與此不同,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不是確認實體權利義務,而是通過強制執行方法實現得以確認的權利義務(債權人的債權)。因此,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體現、保障實現這一目的,為實體權利義務的落實提供基本的程序和行為約束規范。
還應當注意的是,民事執行相應的價值追求是迅速、經濟、充分實現實體權利義務⑩。這是民事執行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這些基本要求將體現在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之中。民事執行是實現權利的最后階段,在民事糾紛的訴訟階段權利義務的確認已經經歷了較長時間,消耗了權利人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因此在權利義務已經確定的情形下就應當盡可能地提升民事執行的迅速性、經濟性,盡快實現當事人的實體權利。除了追求民事執行的迅速、經濟之外,還要將充分執行作為民事執行目的。所謂充分執行,就是要求法院在執行中盡可能實現債權的債權請求權,充分滿足債權人的債權。執行階段是權利實現的最后階段,在這一階段最容易出現權利“打折”的情形。權利“打折”必然有損法律和司法的權威,因此,充分執行成為這一基本原則在“量”上或空間維度的要求和體現。持續執行則是指,要求執行不因為非法定原因而中止或終止,導致執行不能迅速實現。持續執行是從另一個方面——時間維度——體現和反映迅速執行的基本要求〔3〕。
盡管在民事訴訟中,法院查清案件事實、確認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的過程要追求迅速和快捷,但是保障當事人能夠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盡可能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事實主張,以便法院公正作出裁判是更為重要的價值追求。與訴訟公正和裁判公正的價值追求相比,訴訟和裁判的迅速、快捷的價值處于次要地位。民事執行的過程體現的是執行機構與執行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存在如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立、對抗,法院中立的結構決定了民事執行就是如何盡快執行,實現實體權利義務,如果不能盡快和充分地滿足債權的實現,國家的權威必然受損,法律以及法院的裁決都將變成一紙空文,必將影響法治的作用和意義。
民事執行的實施正是基于迅速、經濟這一基本原則并滿足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任務和價值追求。為此,民事執行法需要相應地設立一系列具體制度予以貫徹和落實。例如,審執分離就是貫徹和落實迅速、經濟這一民事執行法基本原則的制度安排?。按照這一制度安排,執行機構對執行根據絕對信賴,不再對執行根據本身進行審查,全心全意地實現執行根據的權利要求。執行機構的任務變得專業,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執行效率。民事執行法中的執行根據(執行依據)制度同樣在于明確哪些權利義務的確認文本可以作為執行機構執行的根據或依據,保證了執行的快捷和正當;民事執行法中規定的執行異議制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執行的合法性,同時因為設定了異議的事由,有助于防止執行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對異議權的濫用,也就有利于提高執行的效率。在實現民事執行的經濟性方面,則有民事執行收費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控制民事執行制度的低成本運行。
(二)確保執行手段和程序的正當性
一方面,根據法治國家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在執行領域中實施依法執行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從國家獨占壟斷強制執行權的角度,要求其強制執行必須在法律的規則之下實施。因此,確保執行手段和執行程序的正當性是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之一。這一目的的實現要求民事執行法在規范執行手段和執行程序時,其具體規范內容必須符合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在滿足實體正義方面即必須符合民事實體法的規定和要求,使其債權的實現有著充分的實體法根據,不至于在實現其債權的過程中損害債務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民事執行法相關規范必須與實體法規定保持一致;在滿足程序正義方面,雖然民事執行法具有設定和規范執行程序的創制作用,但其程序的設定應當符合執行程序相應的正義基本要求,以體現程序的公正性,從而使得執行手段和執行措施在程序上具有正當性。執行程序正義既包括決定執行措施程序的正義,也包括實施執行措施的程序正義,以及相應救濟的程序正義。對于執行程序持有異議的,應當給予執行當事人申請異議的程序權利;對于執行中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的爭議,給予通過執行關系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維持債務人的基本生活
從滿足債權的角度,通過強制執行應盡量充分實現債權無疑是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之一。但是民事執行法也應從維護基本人權的角度,在財產執行中需考慮維持債務人的基本生活,使得債務人不至于因為執行而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狀態,喪失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現代法治國家以維護人權為己任,因此,在民事執行法中一般都有關于維持債務人及相關人員基本生活水準的制度規定?。為了防止過度執行而影響債務人的必要生活,類似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也會運用于民事執行中?。在具體制度的設置上,通常都會將有助于維持其生活所必要的財產納入豁免執行財產的范圍。執行法院在采取凍結、扣押、查封等具體執行措施時盡力維持被執行人以及家屬基本生活狀態,并將這一要求作為執行措施的一項原則。例如,按照我國現行民事執行的相關規定,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的家庭成員必需的生活、醫療、學習物品及相關費用,從事職業所必需的物品都屬于豁免執行財產的范圍之內。
四、民事執行目的視角下民事執行制度的調整與完善
前文指出,探究民事執行法目的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民事執行法目的的研究,闡釋明確民事執行法目的,以便更好地指引民事執行法的制度建構。目的即是制度理性建構的基本規范。盡管民事執行法目的是抽象的、方向性的,但在有了明確的方向之后,具體的建構才不致出現偏差或缺失。如果我們以上述民事執行法目的出發來審視實踐中的民事執行法的制度建構就會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具體制度建構的不足。一般而言,民事執行法所有的具體制度建構都應當是為了實現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而設置的。如果以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視角來審視現行的民事執行制度以及正在審議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我們就更容易發現現行民事執行制度以及草案中存在的不足或問題。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民事執行法的目的看民事執行程序的充實與完善
民事執行法的本質是程序法,民事執行法即是關于執行處分(指執行機關所作出的有關執行的決定和執行措施)和執行救濟的若干程序。眾所周知,執行結果的正當性既源于實體的正當性,也源于該程序的正當性。從我國執行制度的設置來看,執行過程的基本程序或主程序是基本完善或者說是完整的,例如申請立案程序(申請執行的條件、受理條件等程序事項的設定、審查期限、駁回申請以及對駁回不服的復議程序等)、保全程序、執行中止、執行終結、終本執行程序?,F行執行制度重視執行異議、執行之訴的審理處置程序,但對于各種執行處分的決定和實施方面依然缺乏應有的程序規范。例如,在現有的民事執行制度中,對于執行處分實施之前,在程序設置上缺失相應的正當程序,例如詢問執行當事人,給予執行當事人陳述的機會,利害關系人的參與,對不服該決定的程序救濟等。執行制度的程序設置重視的是救濟程序,忽視了執行措施的應有程序。這反映出我國民事執行制度對于程序以及程序正義性認識的不足,從民事執行的目的視角來看,即是我們對民事執行法目的與程序保障相關關系的認識不足。如果能夠將執行的程序保障與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聯系起來,我們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執行程序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執行程序的設置以及執行程序正義就會更充分地得以體現。
以下,我們以財產公開制度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眾所周知,知曉被執行人的財產是民事執行的前提,如何充分了解被執行人的財產是各國強制執行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因為被執行人往往會通過隱匿或轉移財產等手段逃避對其財產的執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部分借鑒了源于德國民事訴訟法代宣誓保證制度,成型建構于韓國?、日本的財產開示制度?,新增了財產報告令制度。規定了被執行人應當予以報告的有關信息——財產情況以及相關信息,違反報告財產制度將承擔的法律責任及條件等。《民事執行法(草案)》第47條(報告內容)規定,金錢債權執行中,被執行人應當報告其當前的財產情況和有關信息。被執行人在收到報告財產令之日前五年內,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一并報告:一是以放棄其債權、放棄債權擔保、無償轉讓財產等方式無償處分財產權益,二是延長其到期債權的履行期限,三是可能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受讓他人財產,四是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
為了落實財產報告制度,《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第50條還對違反報告財產制度的責任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被執行人收到報告財產令后,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該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主要負責人予以罰款、拘留或者將該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未于指定日期到場;(2)到場后拒絕報告;(3)虛假報告;(4)無正當理由逾期報告;(5)其他未履行報告財產義務行為。拘留期限屆滿后,被執行人仍未履行報告財產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再次予以拘留,但是累計拘留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
毫無疑問,財產報告制度對于順利實現強制執行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這一制度的設置還存在著需要調整和細化之處???傮w上,該制度所存在的問題還是基本思路、程序理念、意識上的問題。在《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中,財產公開制度被作為法院財產調查組成部分,是法院調查的一種手段。這種制度安排顯然更強調執行法院的職權調查取向,其缺陷在于容易忽視財產公開或公示制度作為一種程序的獨立性?,忽視其程序上相應的正當性和執行當事人的主體性。雖然強制執行是依靠國家權力加以實現,但目的是實現私權(債權人的財產權)。財產開示制度作為一種輔助執行實現的制度,其性質上也是一種執行強制措施(財產開示制度雖然是由債務人開示自己的財產,但如果債務人依照法律應開示而沒有開示其財產時,將對債務人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包括罰款,甚至拘押,這些措施中也包括刑事處罰)。財產開示程序聯系最緊密的主體是執行債權人和執行債務人。因此,作為程序就應當充分地體現其程序的正義性,賦予執行當事人相應的程序權利和地位。作為與執行債權人實現債權的一種程序就應當由債權人提出申請,在滿足其條件情形時啟動財產開示程序。債權人申請執行,法院啟動執行,并不一定要啟動財產開示程序。財產開示程序的啟動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問題不僅在于草案中關于財產開示制度的規定過于粗疏,還在于在財產開示制度中尚缺乏應有的程序——對申請人是否申請條件的審查、被執行人對財產公開或開示申請的異議、財產開示異議根據的審查、執行法院在報告期日對當事人雙方的詢問(期日制度)、到場、對違反財產開示相關規定予以處罰的審理和裁決、被執行人對財產公開命令不服的程序救濟等。這些必要的程序在草案中卻被法院的“調查核實”一筆帶過。究其原因,還是與人們對民事執行法目的的認識不充分有直接關聯。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不僅要實現債權,還要保障執行在程序上的正當性。這也是現代執行制度的基本要求。認識和強調實現執行程序正當性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過執行目的認知強化其制度。
(二)從民事執行的目的看執行和解制度中和解協議不履行的可訴性問題
執行和解一直是民事執行中的一個實踐和理論難題。為了化解這一問題,也為了進一步規范執行和解協議,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出臺了《關于執行和解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3號)(以下簡稱《執行和解規定》),比較系統具體地對實踐中和解協議的主要問題作出規定,是和解協議的基本規范?!秷绦泻徒庖幎ā返?條規定:“當事人可以自愿協商達成和解協議,依法變更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主體、履行標的、期限、地點和方式等內容”?!秷绦泻徒庖幎ā返?條規定,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也可以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民事執行法(草案)》基本移植這些規定。該草案第24條(執行和解)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和解協議,依法變更執行依據確定的權利義務主體和給付內容。草案第3款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就原執行依據再次申請執行,也可以就履行執行和解協議向執行法院提起訴訟。
這里存在的問題是,如果從民事執行法目的視角看,因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不是解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民事糾紛;民事執行法執行和解的規范,其意義和直接作用也不是解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民事糾紛。對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特定的民事糾紛而言,法院已經作出裁決,雙方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已經明晰,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債權債務。民事執行法是在當事人可處分的范圍之內如何有效實現實體權利的基本規范。然而,基于人們對民事執行法目的以及執行和解制度目的理解的偏差,常常將民事執行法權利實現的目的與民訴法糾紛解決的目的混同起來。執行和解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就涉及執行根據中權利義務如何實現達成的協議,而非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所有糾紛的協議。一旦將和解協議作為解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糾紛的一攬子協議,必然將原糾紛之外的其他法律關系納入所謂和解協議,成為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當下糾紛和解協議的標的或對象。此時的和解協議因涉及新的權利義務,按照訴訟原理——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爭議可通過民事訴訟予以解決,也就有了司法解釋和《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的規定——對執行和解不履行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此一來,所涉實體權利義務的循環爭議與訴訟就在所難免了。
(三)從民事執行的目的看執行救濟制度的體系化
作為執行救濟制度的體系化建構,筆者一直認為,從我國的實踐和國外的制度及理論來看,我國執行救濟體系中,當下最需要設立的是請求異議之訴(債務人異議之訴)。請求異議之訴的目的,在于排除執行根據(無論是裁判上的執行根據,還是裁判外的執行根據)的執行力。債務人之所以能夠提起該異議之訴,是基于該執行債權不成立、債權已消滅或者存在妨礙債權人請求的事由?,F行執行救濟體制中的案外人異議之訴是無法取代請求異議之訴或債務人異議之訴的。兩種訴不僅在判決的效力范圍上有所不同,在訴訟主體、訴訟客體上也有差異。案外人異議之訴對執行的排除僅僅限于特定被執行的標的(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擁有足以排除其強制執行權利的,就可以向法院提起案外人之訴),并不排除執行根據的執行力〔4〕。對于因請求權原因導致的執行不當,依據現行制度,救濟措施主要是通過再審程序撤銷執行根據或在執行異議程序提出異議阻止其執行。通過再審雖然可能撤銷原裁判,但作為執行根據的生效裁判被撤銷僅僅是債權消滅的一種情形。發生債權消滅的事由實際上還有很多,例如已經清償、提存、抵銷、債務免除、混同、撤銷權或解除權行使等都是債權消滅的原因。除此之外,影響債權執行力的情形還包括妨礙債權人請求的事由、債權不成立的事由(例如,雖有關于拍賣抵押物的裁定,但因其抵押物的設定是虛假的情形)、在主體上屬于非執行根據效力所及的事由等。
這些事由都涉及實體問題,是執行機構在執行異議審查中不能判斷的(基于審執分離的原則)——無論在職能上還是程序上都無法予以滿足。只能通過專門的債務人異議之訴作出判斷。之所以在現行執行救濟制度體系中會缺失請求異議之訴,除了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到實體與程序的差異及其與救濟方式之間的內在關系,導致了執行異議審查在實體問題上的跨界越權,從而忽視了建構獨立請求異議之訴的必要性;另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地認識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與執行救濟制度之間的關系。雖然《民事執行法(草案)》已經對請求異議之訴作出了規定(大概率這一制度會在《民事執行法》中得以確立),彌補了執行救濟制度體系缺失的一環,但如果我們不對過去這一制度缺失的原因有所反思和認識,這一制度在今后實施中還會遭遇意識上的阻礙。請求異議之訴長時期沒有得以設立,顯然與我們對民事執行法的目的認識有關。應當承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解決執行難一直是民事執行的主線,也就是說實際上人們將解決執行難問題當成了民事強制法的目的,或者說在潛意識中將解決執行難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一旦將解決執行難作為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則必然因為執行救濟與化解執行難在基本取向上相悖,導致其具體制度設想受到排斥,盡管請求異議之訴對維護異議人的合法權利有意義。但如果將民事執行法目的理解為實現權利或保障合法權利的綜合性上,請求異議之訴的設立也就不會受到執行難這一理念的干擾了。
五、結語
《民事執行法》是一個國家民事執行法律的基本規范?!睹袷聢绦蟹ā芳壬婕皩嶓w法的規范和原理,也涉及程序法的規范和原理。因此,在制度設置上需要顧及實體與程序,顧及各種利益的衡平,而且還要考慮我國的現實情形。《民事執行法》的制定是對立法者法律智慧的挑戰。制定這樣一部法律無疑需要匯集更多人們的法律知識,更多的實踐經驗積累,需要學者和實務家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且還要以更加開放的思想和觀念看待、學習國外執行制度建構的實踐經驗。我國制定的《民事執行法》應當是21世紀最先進的執行制度規范的體現,應當是充分吸收和借鑒他國法律制度和經驗的結晶。因此,我國在制定民事執行法時應當更加慎重。從以往的修改過程來看,在法律制定中一旦制度規定或設置不當,要修改、更正并非易事,尤其是形成一種固化的認識后,糾正起來成本將會很高。這種實例在民事訴訟法亦有存在(例如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設定)。在研究中,對于民事執行法的基本問題或基礎性問題尤其是需要厘清、闡明,否則會影響民事執行法基本框架、具體制度的設置。民事執行法的目的就是這樣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基礎性問題。
注釋:
①關于民事執行法與民事強制執行法是兩個存有差異的概念,民事執行法除了民事強制執行的規范,還包括擔保權實現拍賣程序的相關規范。強制執行要求有相應的執行根據,而擔保權通過拍賣實現則無需執行根據,因此不屬于強制執行。將擔保權的拍賣納入民事執行法可使擔保權的實現適用有關強制執行的程序。我國現在正在審議的《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不包括擔保權拍賣程序,也因此稱為《民事強制執行法》。
②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3年第2期就推出了若干篇研究民事強制法的專題文章。
③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執行難問題已經提出并為人們所關注。參見宋亞飛:《關于執行難問題的法律思考》,《法學評論》1989年第3期。
④關于執行難原因及對策的探討,參見栗崢:《中國民事執行的當下境遇》,《政法論壇》2012年第2期。
⑤法治與權利彰顯的時代背景,參見李宏弢:《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新中國70年民法文化的轉型發展》,《江漢論壇》2019年第9期。
⑥關于法律思維的特點,參見張衛平:《法律思維與政治思維》,《浙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彭誠信:《論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東方法學》2020年第4期。
⑦關于失信人信用懲戒制度內容,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⑧所謂終結本次執行,是指對于已經開始的執行案件,在經過調查之后沒有發現有可供執行的標的時,在申請人簽字或執行法院合議庭審查核實,經法院院長批準之后,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制度。該制度為司法解釋所創立。
⑨《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第1條(立法目的與依據)規定:為了保障民事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規范民事強制執行行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⑩關于民事訴訟法的價值追求,參見張衛平:《論民事訴訟制度的價值追求》,《法治現代化研究》2021年第3期。
?關于審執分離原則的內涵,參見張衛平:《論民事執行體制的現代化轉型》,《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3年第2期;其他觀點參見肖建國:《民事審判權與執行權的分離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年第2期。
?日本民事執行法第52條(二)規定,對于退休津貼以及其他具有該性質的債權,凍結部分不得超過該給付請求數額的1/4。該法第153條(一)前段規定,執行法院在考慮債務人與債權人的生活狀況以及其他情形基礎上,可依據申請撤銷凍結命令的全部或部分。
?比例原則作為一項法律原則主要適用于行政法,目的在于限制公權力。這種發端于行政法領域的原則以后被人們作為一種妥當性考量的方法擴展至其他法律領域,如刑法、環境法、知識產權法、民法等。但這種作為方法論的比例原則與作為基本原則的比例原則在性質上有所不同。因此,筆者對于將適用于行政法領域的比例原則作為民事執行法的基本原則持有異議,雖然民事執行領域也有執行妥當性的考量,但不是一個具有規范性的基本原則。關于比例原則的含義以及對民事執行法草案中比例原則的質疑,參見張衛平:《民事執行的基本原則:構成要求與體系——以〈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制定為中心》,《北方法學》2023年第1期。
?在未制定《民事執行法》之前,韓國民事訴訟法于1990年修訂時即引進了財產開示制度,但實踐效果不佳。通過多年的不斷實踐和調整,并在2001年通過的《民事執行法》中予以完善,其財產開示制度對于債權的實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參見姜大成:《韓國民事執行法》,樸宗根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15-217頁。
?日本現行《民事執行法》雖然制定于1980年,但日本的財產開示制度2003年修訂《民事執行法》時才正式確立。關于日本財產開示制度制定的經緯,參見伊藤真、園尾隆司:《條解民事執行法》,東京:弘文堂,2022年,第1832-1836頁。
?雖然財產開示制度對于現代民事執行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國對該制度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扎實,許多制度設置的原理以及他國實踐效果尚未有足夠的了解,因此可能導致在制度借鑒時不得要領。
?在日本民事執行法中,財產開示程序是民事執行的一種獨立程序,在性質上是一種輔助性強制措施。關于日本民事執行中財產開示程序的性質、具體內容,參見伊藤真、園尾隆司:《條解民事執行法》,東京:弘文堂,2022年,第1832-1836頁。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化執行改革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的意見——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綱要(2019—2023)〔EB/OL〕.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63022.html.
〔2〕張衛平.起訴難:一個中國問題思索〔J〕.法學研究,2009(06):77-79.
〔3〕張衛平.民事執行的基本原則:構成要求與體系———以《民事強制執行法》的制定為中心〔J〕.北方法學,2023(01):5-16.
〔4〕中野貞一郎,下村正明.民事執行法〔M〕.東京:青林書院,2016.
責任編輯 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