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坤
對于中小學校來說,要鞏固深化、長效落實“雙減”政策,關鍵在教師。學校需要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促進課堂提質增效,從而切實為學生減負,為學校賦能。近年來,山東省莒南縣第二小學在積極落實“雙減”政策、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持續探索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策略,為教師發展創設多元平臺,讓更多教師在前行中找到生長的力量,也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是學校高質量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學校堅持師德與師能齊抓共進,一方面監督教師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另一方面著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引領全體教師整體發展,以保障“雙減”政策在學校的長效落實。
1. 從“塑師德”入手,為教師職業發展積蓄恒久動力
不論在什么時期,師德始終是教師成長乃至學校發展的先決性因素。學校多維度、多層面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專題學習實踐活動,如“初心鑄師德,爭做新時代大先生”主題教育活動、“強師德 正師風 做表率”實踐活動等,引導教師提高修養、自我錘煉,讓師德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恒久動力。
此外,學校全面落實師德師風考核工作,要求教師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并建立完善監督機制,在校內設置專門信箱,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平臺公布投訴電話和郵箱,充分發揮師生、家長在民主監督中的作用,引導教師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監督評議,營造和諧文明、廉潔從教的良好氛圍。學校選樹典型,定期開展“二小最美教師”評選活動,注重發揮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設置“班主任工作坊”“教研組長談心坊”等教師學習共同體,組織教師撰寫教育故事、分享教育經驗、交流教育感悟,引領全體教師抱團成長。
2. 以“練師能”為本,為教師專業成長打通關鍵路徑
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是教師勝任工作、應對改革和謀求發展的關鍵要素。學校抓常規、重實踐,并通過向外尋求專業支持和對內挖掘個人潛能兩條路徑全方位錘煉教師專業品格,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一方面,學校狠抓常規,引導教師做實備、教、批、輔、查等日常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做實落細“雙減”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學校嚴把備課關,要求教師精準把握學科知識體系,深刻理解學科素養要求,并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一個“精”字;嚴把過程關,引導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著力構建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突出一個“效”字;嚴把批閱關,對學生作業要求教師“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錯必糾,有練必評”,突出一個“準”字;嚴把輔導關,強化實施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培優和幫困兩不誤,突出一個“實”字;嚴把檢查關,要求教師每月末進行教案、作業的常規自查,同時通過領導干部預約聽課和推門聽課的監督反饋,細致梳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突出一個“改”字。
另一方面,學校重視實踐,引領教師通過特色課程開發、教學方式變革、作業設計改革等行動研究,多方面、多層次提升專業素養。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的不斷充實和進一步完善都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的,教師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必須立足于學校真實的教學情境和現實土壤。為此,我校在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同時,鼓勵更多教師參與研發實施校本課程和班本課程,創新打造管樂、七巧板、排球、航模等特色社團課程。豐富的課程供給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也延伸了教師的生命寬度。我們鼓勵教師建設有溫度、有深度的課堂,引導教師在課堂上建立對話性協同學習關系,營造鼓勵嘗試、包容失敗、平等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深度教學與深度學習相促相生。我們以“優化作業設計,落實減負增效”為研究課題,推動全校教師共同探索學生作業的科學設計和創新優化。在各項教育教學改革的親身參與和躬身實踐中,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教學實施能力及作業設計能力都得到了深度錘煉與切實提升。
在專業發展之路上,閱讀和寫作是教師不斷成長、永葆激情的不二法門和重要階梯。為此,學校著力構建“閱讀-實踐-寫作”的教師學習成長新路徑,旨在通過讀、寫、用貫通的專業發展道路為教師開辟更加廣闊多維的成長場域。
為充分滿足教師多元的閱讀和學習需求,學校為教師選購了大量有助于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升的書籍,持續開展“整本書閱讀”主題教研活動。“整本書閱讀”活動分為“章節導讀,喚醒記憶”“博學精思,漫談感受”“尋章摘句,感悟經典”“觀點碰撞,學以致用”四個環節,每次活動會結合近期教師共讀的書籍和教學現狀及熱點問題確定主題,讓老師們暢所欲言、集思啟智。在這樣的教研活動中,教師的思維品質得以淬煉提升,教師閱讀由此走實走深。
在深度閱讀和優化實踐的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撰寫讀書體會、召開讀書實踐交流分享會,分類整理推出教師讀書成果集和相關校本教研文集,實現教師成長的系統化、成果化表達,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經驗與范本。這些成果匯聚成的教育教學資源庫向全校教師開放,每一位教師既是成果的創作者、生產者,也是成果的使用者、獲益者。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成長內驅力得到強力激發,寫作熱情被持續點燃。兩年多來,我校教師在各級各類教育刊物和新媒體平臺上發表文章50余篇,教師團隊整體專業素養不斷深化提升,實現拔節式成長。
青年教師培養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以落實“雙減”為契機細化舉措,為青年教師搭建各種學習展示平臺,走出一條“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讀書提升、實踐反思”的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并以點帶面推動骨干教師等其他教師群體與青年教師互促互學、共同進步,從而實現學校教師全員成長。
其一,落實匯報課制度,幫助青年教師在實踐反思中快速成長。學校要求青年教師根據各學科安排的授課任務,每學期在學科組執教兩節匯報課,并聽取其他教師就備課、上課等情況提出的教學改進建議,促其在“實踐-反思-改進”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實現快速成長。在此過程中,學校要求青年教師將讀書與實踐相結合,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讀書、善反思、多記錄,每學期至少要提交兩篇高質量教學反思或讀書心得。
其二,實行導師制,推動青年教師在互幫互促中脫穎而出。學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師隊伍,為每位青年教師“牽線”一位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促進新老教師互幫互學、共同成長。在工作中,骨干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在教學上傳、幫、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環節嚴格把關、及時糾正、著力改進;青年教師則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旁聽骨干教師上課,重點學習骨干教師是如何在課堂上組織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把握教學環節等。在這個過程中,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互相激發、共同學習,一批骨干教師候選人逐漸脫穎而出。
其三,拓寬培養渠道,引領青年教師在多元平臺上特色成長。學校邀請權威專家、名校名師參與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組織青年教師向名家拜師學藝,如開展“說教論道”教學沙龍系列活動、系列名師講座等,讓青年教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成長。此外,學校還通過舉辦各類專業展評、競賽活動,如粉筆字、普通話、課件、教案、論文等展示評比,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和展示舞臺,創造條件幫助青年教師發展自我、形成特色、多元成長。
(編輯 黃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