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耀
在國企管理智庫大會召開的同時,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也即將開幕,大批的國外企業家、專家和學者來到中國,感受全國兩會以后中國新的發展態勢。這無不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號——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相連。
這提醒著我們,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借此機會,我從全球視角出發,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所處的地位,我國高質量發展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以及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需要密切關注的、一些可能會帶來外溢性影響的外部變量。

2022年,對世界所有國家來說都是具有非常挑戰、十分艱難的一年。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球經濟總規模依舊達到了101萬億美元,這是世界第一次經濟總規模超過101萬億美元。
步入2023年后,我們該怎么看世界經濟目前所處的狀況?我認為,有必要清楚地了解過去一年對全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前十大經濟體的分布狀況,以及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所占的比重。

過去一年,美國仍舊是全球的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總規模達到了25.04萬億美元。而中國緊隨其后,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初步核算,我國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1210207億元,合18.32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排名第三位的經濟體仍然是日本,經濟規模約4.3萬億美元。
我們應該注意到,全球第一、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間的差距,在2022年進一步拉大。經濟規模約4.14萬億美元的德國排名第四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印度首次成為全球的第五大經濟體,經濟總規模達到了3.47萬億美元,歷史上首次超過英國。過去一年,印度經濟上的發展讓該國國民振奮。印度總理穆迪表示,未來要盡力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并且要努力爭取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印度之后,排名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位的都是傳統經濟強國。它們分別是3.2萬億美元規模的英國、2.78萬億美元規模的法國、2.2萬億美元規模的加拿大以及約2萬億美元的意大利。
想要研究國際經濟如何發展變化,經濟規模排名第九位的俄羅斯是繞不過去的研究對象。過去一年,在西方國家多項經濟、政治等制裁的影響下,俄羅斯經濟規模絕對值重回2萬億美元大關。
許多傳統經濟機構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預測2022年當年俄羅斯經濟會迎來急劇萎縮。但事實是,俄羅斯的經濟僅萎縮約2.2%,且經濟規模重回全球前十大經濟體行列,成為第九大經濟體。
這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俄羅斯對美西方實施的反制裁措施,特別是對不友好國家以盧布計量能源購買價格的政策,僅這一項措施就極大地幫助俄羅斯穩定了貨幣幣值,使其全年盧布對美元的幣值保持在1美元等于60~70盧布水平上,難能可貴地保持著穩定且上升的態勢。
從全球經濟規模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顯而易見。中國經濟繼續高質量發展,不僅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福祉,同時也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
世界銀行按慣例在達沃斯會議前公布了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認為世界經濟預計增長率為1.9%,甚至更低。
作為另一個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之一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2年12月31日上調了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一改該組織選擇在達沃斯論壇會前或期間公布的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9%。出乎意料地較該組織2022年10月公布的2.7%預測增長率上升了兩個百分點。

數據發布的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通過電話解釋了這次上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的原因——“關鍵因素在于中國”。依據該組織詳細的數據分析,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會帶動全球經濟以0.3%的速度增長。
2022年11、12月,我國對防疫政策進行優化調整,實施“乙類乙管”措施后,迅速回歸常態。基于這種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將預測經濟增長率從4.4%上調到5.2%,提高了0.8%。
在清楚世界經濟現狀和2023年全球經濟發展預測后,我們還應格外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于未來五年世界經濟主要推動力——中美的經濟發展分析和預測。
作為排名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現有經濟規模合計占全球經濟總量的40%以上,可以說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只“領頭羊”。
2022年全球經濟總規模為10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25.04萬億美元,中國占18.32萬億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到2027年,也就是五年后,美國的經濟總規模預計將增長30%,達到30.2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在未來五年內,美國GDP的總增長率為20.9%,絕對量增加了5萬億美元。這相當于現在一個日本的經濟總規模,甚至還要更多。
實際上,自1899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國以來,一直保持著全球經濟領先的地位。因此,未來五年,美國將繼續作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長也備受關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未來五年中國的新增經濟增長部分將達到8萬億美元,比美國多出3萬億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明確表示,基于前期的分析和模型測算,要實現上述預測,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潛在增長率要達到8%,用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增長要達到年均4.5%。
通貨膨脹率方面,在2022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3%的境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2022年中國通貨膨脹率為2.7%。有別于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3.2%,該組織的數據是根據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和零售價格指數(RPI)三種統計模式統一計算而得出的結果。對比2022年全球平均8.8%的通貨膨脹率,可以看到中國在物價穩定方面做得確實很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名義增長率為8%,實際增長率為4.5%,預計年均通貨膨脹率為3.5%。這些對于中國現狀和未來五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分析,都值得認真研判。
時間來到3月,當我們回看中國的發展,回看中國經濟將自身的穩定性注入到流動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穩定地助力世界經濟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家會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高度警惕外部環境,特別是近期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3月10日,美國硅谷銀行破產,隨后美國簽字銀行也宣布破產。為應對這一危機,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儲備委員會聯合采取緊急救助行動。雖然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這不是救助,但美聯儲還是推出了一項名為“銀行定期融資計劃”的固定投資方案。
要理解該政策,我們需要理解美國相關的金融政策。過去,美國長期保持低利率,其實行的零利率政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導致銀行吸收的存款利率極低,一般為0%或最高0.5%,而資產端購買了大量美國國債和企業債券。這兩種債券通常被認為是最安全的,只要持有到期,本金和利息都是安全的。但是,由于美聯儲急劇提高利率,市場利率已經達到5%,儲戶自然會提前取出存款購買高收益資產,導致銀行的資產端和負債端都出現了劇烈變化,銀行面臨大量擠兌。
按照定期融資計劃,美國允許被接管銀行用手中持有的企業債券和國債按照票面現金價值向美聯儲抵押,以獲得流動性支持。也就是說,銀行可以將這些債券按照票面現金價值抵押給美聯儲,換取等額現金,用于支持其業務運營。
但這一問題依然很難解決。現實的問題是,美國方面已經承認,至少有186家銀行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未實現損失可能高達6000多億美元。此外,我們還應看到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保險能力有限,只對25萬美元以下的存款進行保險,對超過這一數額的存款不予保障。如果大家都來擠兌,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同時對這么多家銀行進行救援,即使是美聯儲也無能為力。
此外,美聯儲的縮表計劃受到了銀行定期融資計劃的沖擊,導致其資產負債表再次回升至8.65萬億美元以上。由于提供了大量流動性支持,美聯儲的情況仍在不斷變化。
與美聯儲動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此次危機的外溢性影響,硅谷銀行危機爆發后不久,德國德意志銀行也受到了沖擊,股價急劇下跌。
這種外溢性的影響我們要高度警惕。近期的危機事件給了這樣的啟示:一方面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另一方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要密切關注,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