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懷錦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黨中央在我國數字化發展領域作出的全面擘畫。規劃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數字中國建設作出了整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目標任務和戰略部署,標志著數字中國建設進入了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數字化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發展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企業賦能,不僅是微觀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商業信用作為供應鏈上重要的資金配給機制,競爭理論認為,企業向客戶提供商業信用能夠發揮產品質量保證功能,有利于促進銷售、擴大市場份額和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契約關系等。
企業提供商業信用也需要占用自身的營運資金,承擔資金成本和潛在的違約風險。商業信用供給不僅關系著企業資金鏈安全,而且還影響著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商業信用供給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助于理解數字化轉型戰略變革對企業經營決策的作用,而且還對促進供應鏈資金穩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字化轉型不僅是一種“自利”行為,緩解企業自身的融資約束、改善公司治理,而且還發揮著“利他”作用,提高對下游企業的資金保障能力。這為進一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
機制分析表明,數字化轉型能夠提高供應鏈關系質量,使企業有更強的動機為客戶提供商業信用;同時能夠緩解融資約束、改善公司治理,從而提高企業商業信用供給的能力。
從融資能力和客戶關系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發現,內部現金流少、關系專用性投資多、關聯方客戶占比低和市場競爭激烈時,數字化轉型對商業信用供給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
因此,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和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對協調供應鏈利益的作用。同時,規范商業信用市場的制度設計,健全商業信用體系,加強商業信用監管。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在制訂供應商選擇決策時,要充分考慮其數字化轉型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要以數字技術為抓手,對商業信用相關款項的風險實施嚴格管控,做好信用風險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