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賢 安奇賢
摘 要:天水紅色文化紀念館是中國工農紅軍熱血救國、無私奉獻精神的縮影,探索其與小學教育教學融合的路徑,對于紅色文化發展和小學生素質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就二者融合的路徑而言,應從科學性、時效性、精確性和定量化方面著手,保證目標模式靈活化;對教學任務進行模塊切分,注意實踐內容的滲透,并輔以科學的檢查,以保證教學設計項目化;將語言交流、直觀感受、實踐訓練三種方式相結合,保證教學形式多樣化;充分融入信息技術,讓智慧型教師充分創造和駕馭“智慧課堂”,以建設全方位的數智化課堂。唯此,才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打開紅色文化在小學教育方面的新格局。
關鍵詞:紅色文化 紀念館 小學教育教學 融合
以紅色文化紀念館為基礎,探索其與小學教育融合的科學路徑,既是歷史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精神文化建設的需要。綜觀目前各類小學文化教育的研究,很多學者做了有益探討,如挖掘語文教育教學中突出紅色文化教育的作用和表現,倡導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發掘紅色文化與小學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等。這些研究立足于實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尤其是在融合策略方面,學者們研究日漸精深。如劉培等學者撰寫的《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分析》[1],王云香撰寫的《紅色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融合方式探討》[2]等,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遺憾的是,這些研究的立足點還是以學校為主,研究空間相對封閉和單一;融合路徑也集中在教材的開發研討、教學方式的改變等方面,與現代化教育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夠。天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紅色文化革命傳統。這些紅色文化是印證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的誓言和使命,是筑牢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社會群眾基礎,有利于增強中小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力,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難能可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甘肅天水主要有七座紅色文化紀念館,它們是中國工農紅軍熱血救國、無私奉獻精神的縮影。
基于此,本文以甘肅天水小學紅色文化教育為例,以紅色文化博物館為研究的空間視點,在對小學教育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系統探討小學教育和紅色文化博物館融合的路徑,以打開紅色文化在小學教育方面的新格局。
一、目標模式靈活化
紅色文化是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文化建設和黨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正是在文化社會中受其熏陶才真正成其為人。兒童由自然人發展為文化人的基本途徑就是通過學校課程學習學科知識,繼承文化遺產。”[3]“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好奇心強,對外界的所有信息都充滿了好奇,引導小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獲取正確的信息就顯得至關重要。”[4]不僅如此,小學生以直觀性的心理認知為主,此時所形成的記憶常影響終身。利用紅色文化博物館對小學生實施基礎教育,便于紅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傳播,應該構建紅色文化課程,全力輔助教材完成紅色文化內容的講授。
設置靈活的目標模式是紅色文化博物館和小學教育教學相融合的重要路徑之一。小學紅色文化教育的總目標是讓學生接受基本的文化熏陶,能更深刻、全面、正確地認識我國的歷史和國情,為以后更加廣博的學理蘊養打下基礎。小學紅色文化教育的目標模式依循小學生的特點,應以靈活性為主,注意科學性、時效性、精確性和定量化。
教學目標設定和運行應該具有科學性,既便于小學生領悟和接受,也便于教師實際操作,切忌拔高要求,盲目吹捧,過度界定。在小學教育階段,總教學目標就是夯實基礎文化知識,并以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內容為主,以地方博物館現有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市區紅色文化博物館為重要基地,適當進行內容拓展,提升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觀。總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注意文化知識、能力的培養,也注意不要生搬硬套,毋將紅色文化教學內容徹底思政化。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具有時效性,應依循具體學情進行規劃,兼顧長遠和當下,保證科學和規范。天水市教育局充分發揮主觀作用,保證學校、博物館之間緊密銜接,撮合兩大部門設立明確穩定的教育目標,確定合理的游學規模,指定中心參與人員,積極督促融合性教育課堂的落實,保證目標性和高效性的雙重實現,并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提升紅色文化的教育質量。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強調精確性。所謂精確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活動場地的選擇,二是活動數量的選擇,三是活動質量的要求。小學是所有基礎教育中學制時間最長的階段。目前,我國小學學制一般是六年,在這六年中,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認知都將發生階段性的變化。因而,紅色文化教育目標的設定應該體現出精確性,針對不同階段學生教育的需要,調整運行計劃和任務,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建議多進行多媒體教學,可將紅色紀念館相關文化資源做成視頻進行教學,如若前往參觀,則以瀏覽和故事講解為主;小學中年級學生可適當前往紀念館進行實地活動,以引導學生自述和補充相關故事為主;小學高年級學生則可前往市外紅色紀念館進行游學活動,可以感悟和評析的方式,產生一批有意義的紅色文化作品。
任何一個具體目標的實行都是為了更接近總體目標。目標的運行必須具備探索性和評價性。目標的探索性實際也就是嘗試性,這是目標本身應有之義,在探索中不斷嘗試,在嘗試中不斷探索,以修正和補充不足,奔著更加完善的目標,做出相應的評價和調整,使目標模式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
二、教學設計項目化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在20世紀后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理論思潮。“目前,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的項目開發、系統性教學體系的建立、實施效果評價框架的建立仍然是項目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5],其根本的核心點在于改變以往由教師直接傳輸給學生知識的簡單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切割成板塊,由教師進行總體指導,讓學生以任務分擔的方式,自行探索完成教學任務。項目教學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讓學生以先學后教、邊學邊教的方式掌握更多的知識,在能力上得到更多提高。項目教學法更能很好地適應現代教學,更能讓教學雙方的站位清晰。也就是說,在整場教學中,教師發揮著教學主導地位,學生發揮著教學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為了實施項目教學,首先教學設計要項目化。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小學教育教學,不是簡單地進行投放就可以。從高質量教育教學的角度入手,無論是整體的發展和融入,還是上好一堂課,都以項目化為教學模式。從項目的構成而言,教學設計項目化應該注意遵循以下關鍵步驟。
第一是進行項目模塊的切分,也就是合理分配任務。教師首先要很好地掌握紅色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相關教學任務進行科學而合理地任務板塊分割。紅色文化博物館相當于為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經驗佐證。在整個教學任務模塊切分時,一定要注意將紅色文化博物館資源恰當而合理地植入模塊中,讓課本文化知識在紅色文化資源的支撐下更加真實和直觀,讓紅色文化博物館在課本文化知識的講解中更顯珍貴。如以“長征”為主題,甘谷紅軍長征紀念館和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的相關資料就可與小學高年級課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軍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七律·長征》 《為人民服務》等一系列篇章形成相互關聯的教學項目。
第二是注意實踐內容的滲透性。天水紅色文化博物館館藏內容豐富,囊括了天水從抗日救亡、長征到解放各個重要歷史時期人民革命運動的重要內容,還有沈遐熙、鄧寶珊這樣重要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跡。作為小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和語文任課教師一定要熟悉掌握這些內容,并能將這些內容緊密與教育教學相聯系,以恰當的方式在小學隊會、思政教育課、語文教學、數學教學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進去。也就是說,為了保證紅色文化資源與小學教育教學全面融合,應該保證兩條發展線路,一條是作為主線和顯線的模塊化、項目化的教育教學;一條是作為輔線、隱線的細微知識的滲透性教育教學。
第三是科學的檢查與指導。為了保證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還必須要有科學的檢查與指導。在這個過程中,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檢查至關重要。“改革前的課程考核依據主要是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平時考勤和平時作業成績,僅憑一張紙質試卷并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6]因而,應該從整體上進行檢測,以對文化資源的創新融合為基點進行審視,保證小學生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形式多樣化
“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文化選擇、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具有系統性、集中性、高效性和普及性等特性,可以說是社會文化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7]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對小學生實施的是護跟化的教育。也就是說,要將文化傳承、文化選擇、文化交流、文化創新等重要任務融入小學課堂,與小學教育緊密融合。紅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和關鍵內容,在與小學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除了要從總體上強調系統性、集中性、高效性和普及性外,面對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還要在教學方式上體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首先,是以語言交流形式為主的教學。這類教學意在通過語言交流加深學生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教師可圍繞天水紅色文化紀念館的相關資料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可針對重要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可進行補充和延伸。諸如在充分掌握沈遐熙革命紀念館館藏資料后,教師可設置“沈遐熙對天水市張川回族自治縣在解放和發展方面發揮的重大作用和意義”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可分層次展示學生的討論結果,從總體上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其次,是以直觀感受形式為主的教學。以鄧寶珊將軍紀念館為例,其線上展館做得非常詳細生動,介紹視頻共分了四章內容,分別是“立志報國”“民族大義”“勤政為民”和“文韜武略”。這些內容對小學生精神意識的影響都非常積極,具有鮮明的警醒性。教師除了從總體上勾勒鄧寶珊將軍的豐功偉績外,還可在每一章內容展示后,提示小學生自己如何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再次,是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教學。以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為例,其新館已于2021年6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五四運動以來天水地區發生的光輝歷史事件,充分展現了革命先輩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偉大革命精神,十分有益于小學生進行參觀。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小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并配以一定形式的后續活動,諸如征文大賽、詩歌朗誦會、手抄報等,達到以觀促賽、以賽促學、以學促優的教育目的。
總之,以上三類形式的教學都建立在天水紅色文化紀念館的基礎上,對于小學生愛國精神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紀念館紅色文化融入小學教育教學中,是一項長期而迫切的任務,融合方式也將不斷創新,仁者見仁,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更好的方式被發掘。
四、教學方式數智化
在現代化背景下,文化的發展應該緊跟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開發和建設,有些學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通過互聯網促進紅色文化教育的發展。于海龍就提出:“開展紅色教育離不開互聯網的宣傳效應。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要求紅色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宣傳教育模式,應當勇于開拓新的工作思路。”[8]目前,中國互聯網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在社會生活中應用的縱深度和廣泛度已經基本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為保證對紅色文化資源使用水平更高、使用效率更高,也必須建設全方位高質量的數智化課堂。
“智慧課堂”建立在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充分靈活運用基礎上,是最高級的課堂教學形態,兼具靈動性、創造性、愉悅性和高效性,要求課堂充分體現出數字化和智慧化雙結合的特征。“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是民眾能夠超越時間、空間去感受和領悟革命歷史的客觀載體。”[9]智慧課堂要以信息化的手段,通過教師智慧性教育的發揮,讓學生充分跨越有形的歷史障礙,實現對紅色文化無形無礙地接受,從而真正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禮。
首先,徹底融入和滲透數字信息化,打造全方位的小學紅色文化“金課”。所謂全方位的小學紅色文化“金課”,是指能兼顧基礎知識、信息化和紅色文化三大塊內容,以打破單純的對思政要素的要求,切實在講好基礎文化課的同時,讓以紅色文化為要領的思政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小學教育中。為之,小學教師應該樹立宣揚地方紅色文化的明確意識,形成一支強有力的“金課”建設團隊,深入研究地方紅色文化博物館館藏內容,精選一部分典型,制作成精美實用的視頻、音頻和文字簡本,并建設成為當地小學教師的必修教材。在此基礎上,各科教師、班主任應該與自己的科目和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并動手進行細致的改造,將這些紅色文化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灌輸給學生。
其次,以能力導向為驅動,讓智慧型教師充分創造和駕馭“智慧課堂”。智慧課堂教學藝術是一門卓有成效且輕松愉悅地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藝術。教學藝術并非人人所擅長,但人人可學而習之。學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要切實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就必須從課堂質量建設入手,從教師隊伍的優化入手,倡導教師智慧化發展,讓智慧回歸教育,讓智慧活化課堂。以二年級數學中的“兩位數的加法計算”為例,教師在課前的實踐活動中已經帶領學生去當地紅色文化博物館游覽過。在課堂上,教師先進行提問:天水地區紅色文化博物館都有哪些?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放映一段游學時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觀察,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不同班級的人數,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班級數量,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博物館的某些物品的數量,教師在此基礎上設置問題,在學生進行認真計算后,由之引出教學主題。當然,諸如此類的教學都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課堂真正充溢著智慧的氣息。
五、結語
天水紅色文化博物館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寶藏和根基,對它的開掘才剛剛開始。為在新時代能充分彰顯它的文化魅力,當地政府、教育機構和教師應該共同攜手,積極著手教育改革,力爭文化性、地方性和先進性能緊密融合,推動地方教育質量節節攀升。
參考文獻:
[1] 劉培,吳健冰,陳厚波,等.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徑分析[J].名師在線,2020(21):21-23.
[2] 王云香.紅色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融合方式探討[J].新課程,2021(46):111.
[3] 楊欽芬.小學課程與教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15.
[4] [7] 董建春,王德才.小學教育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82,83.
[5] 白小梅,官珍,李娜,等.項目教學研究進展的理論與實踐分析[J].黑龍江科學,2022(21):58-60.
[6] 冀全朋,嚴海升.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基于項目教學模式[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11):90-95.
[8] 于海龍. 紅色印記——西柏坡紅色教育資源開發與運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228.
[9] 陳光明,周翠嬌.益陽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開發與利用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0:35.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紀念館的天水紅色文化資源與小學教育教學融合路徑研究” (GS[2021]GHB1306),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22年度“隴南旅游產業中民間文學非遺的效率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22ZC32),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隴南民族地區非遺創新人才質量提升路徑研究” (GS[2022]GHBZ1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