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斐 陳卉
摘 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呼吁創新型教師,而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是實現高等外語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從其本質來看,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應當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教學與科研創新性等特征。由此,應從更新教育觀念,生成創新驅動力;推進外語教研,培育創新思維;優化外語教師科研平臺,提高學術創新能力等方面來優化創新型教師發展路徑。此外,可通過營造氛圍、條件保障、合作交流等策略的實施來推動創新型高校外語教師培養機制的形成,最終打造一支德才兼備、開拓進取的創新型外語教師團隊。
關鍵詞:高校 創新型教師 發展路徑 機制
201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作為重點內容。文件指出:“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1]2021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強調了教師隊伍建設重要性。
高校外語教師作為當前我國高校最龐大的隊伍之一,其專業發展存在諸多困境,實現“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建設目標任重而道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三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它們既存在一定的區別,又彼此緊密相關。高素質是師資隊伍質量建設的總體目標,其內涵和外延具有廣泛性,而專業化既是高素質教師的體現,又是達成高素質的主要途徑,創新型則是教師發展的最高級目標和發展動力,它建立在高素質和專業化基礎上。高校外語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卓越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才有可能對教育教學進行實踐和理論的創新。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是高等外語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靈魂力、推動力和創造力。它的培養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意義。因此,本研究將以“教育現代化2035”為背景,在闡述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內涵基礎上,來探索其成長路徑和培養機制,在推動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發展同時,為完善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做出貢獻。
一、“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建設的價值與特征
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隊伍建設,不僅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具有較高價值維度,且具備一定的特質。
(一)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建設的價值維度
創新型外語教師是創新型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創新型教師不但是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內在的需求,而且與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達成、科教興國戰略的順利實施,以及源源不斷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供應也密切關聯。高校作為區域知識應用、生產、傳播的主要載體,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重要的教學任務,而高校能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否擁有創新型教師起著引擎的作用。高校創新型教師,是實施各項創新教育計劃,推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鼓勵創新型人才研發創新性科學成果的保障。創新型教師作為一種特殊人力資源,在承擔社會服務活動,推動教學改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還具備創造力,能夠實現其他相關資源的合理配置。總體而言,培養創新型教師一直受到高度關注。與此同時,高校外語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又具有特殊的價值。國際化視野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之一,外語水平是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外語教育“耗時低效”的現狀一直被社會詬病。因此,怎樣探尋“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的發展路徑及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主體特征
從本質上理解,傳統型外語教師、創新型外語教師二者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概念。創新型外語教師人格和諧,積極進取,具備廣博的知識,善于探險且思維不受束縛,在工作中主要表現為能夠產出新穎獨特的觀點及擁有具備社會價值成果的能力。
1. 先進的外語教育理念
從本質上分析,創新型外語教師應具備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現代外語教育觀,主要體現在新型知識觀、新型教師觀、新型培養目標觀及新型教學方法觀等。新型知識觀注重知識獲取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教師以動態化的方式向學生呈現知識形成過程,并非以往教育模式中知識的單向灌輸;新型教師觀即指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而并非固有真理的傳播者;新型培養目標觀即指將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作為主要宗旨;新型教學方法觀即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注重教學的生成性。[2]傳統型外語教師多將語言知識的單向灌輸作為重點,導致學科教學呈現過度專業化及科學化的特點,學生反映外語課堂枯燥無味。大部分創新型教師通常具備自主創新意識,能夠有效的甄別傳統教育觀念并揚長避短,在教育工作中不迷信權威、勇于探索、積極創新,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約束,致力于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充分彰顯素質、能力、知識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現代化外語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強調方法、原理、觀念的有機融合,不僅強調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傳授、知識的講解,同時還注重方法及過程的體驗,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能夠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發現知識、獲取知識,成為知識的創造者與探索者。
2. 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在教育現代化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創新型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多元化的,可概括為動態性、開放性、專業性與綜合性。綜合性主要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將哲學、藝術、宗教、技術、科學等學科知識有機融合于外語教學內容,并在教育過程中向學生傳達,建立互為補充的綜合性外語學科結構,為外語教育工作的展開提供宏觀認知框架,并非僅局限于外語教學。專業性即指教師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應成為具備層次性、秩序性的整體,而非零散的知識碎片。只有具備專業性與綜合性知識,教師才能以前沿的眼光帶領學生歸納、判斷、想象復雜的教學內容,形成獨特見解,形成學生研發創造性成果的認知基礎。開放性與動態性主要是指教師突破以往封閉的知識結構思維,形成流動、多維的知識,完美融合動態與開放。[3]所以,外語教師應及時吸納新知識并與客觀外界積極交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輸入新知識的方式打破原有認知平衡,打破固有的思維觀念,從被動型的接受向主動型的創新轉變,達到培養學生創造力、想象力、思維力的目的,為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3. 教學與科研的創新性
創新型外語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創新性,也是傳統型外語教師所欠缺的素質。教學創新是指外語教師具備教學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并在實踐中實施新的外語課堂教學模式。“教育現代化2035”對外語教師的教學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推進信息技術與高校外語教學深度融合、探索高校外語教學的新理念與新模式、持續深化高校外語教學改革是創新型外語教師所承擔的責任,也是他們教學創新的顯性外在特征。傳統型外語教師普遍科研能力不強,或者不能沉下心從事科研,其成果多為重復性的同質化研究。創新型外語教師科研能力較強,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具有創新性觀點,在促進傳統外語學科語言學、文學和翻譯研究發展的同時,也能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
二、“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成長的路徑
前文探討了創新型外語教師的特征,但他們的培養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作,不僅與高校的管理及個人動機有關,與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也密不可分。在實踐中,高校應積極探索創新型外語教師培養路徑,推動創新型外語教師的成長。
(一)更新教育觀念,生成創新驅動力
觀念是行動的指導,行動創新的首要前提就是觀念的創新。落實于具體工作中,高校應在教育教學工作全程落實科學發展觀,致力于創新教育的弘揚,鼓勵教師勇于突破傳統守舊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加強創新主體的培育。高校還應豐富教師培養形式,如在組織國內外進修及崗前培訓活動之余,還可以利用網絡培訓、專家遠程幫扶等方式讓高校外語教師了解前沿的外語教育理論,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教師創新情感,提高創新能力;利用領導者示范、目標牽引及制度獎勵等諸多方式,推動教師質量觀、人才觀、學術觀及教育觀的轉變,從而在高校內營造積極向上及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為外語教師的個人成長及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機會。[4]此外,高校還應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倡導學術民主,注重科研合作,將高校發展與教師個人成長掛鉤,在社會服務活動、科研活動中激發教師的創新潛能。最終,高校可通過協調機制鼓勵教師與內部要素間的有機融合,促使其行為與觀念形成外顯與內隱的有機銜接,增強高校外語教師的創新驅動力。
(二)推進外語教研,培育創新思維
外語教學是不斷發展的,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強調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不僅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充分發揮學生潛能,還可使推動學生技能、態度、情感、認知的協調發展。在研究性教學實踐中,學生自身的成長也為創新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了良好契機。[5]從某種程度而言,知識是一種具備情境性特征的個體建構,教師為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程知識,需深入研究課程內容,并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創造狀態的自我調節與思維激活,與學生在思維碰撞中不斷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還應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具備一定的思辨力,將外語知識以具象化的手段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為依據,改進教學策略、調整教學內容,推動學生由維持型學習方式向創造型學習方式轉變。與此同時,高校外語教師所實施的教學活動還可圍繞科研項目展開,通過最新成果的應用充實教學內容,在思想碰撞之中激發創造靈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這對外語教師教學創新水平、研究能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優化外語教師科研平臺,提高學術創新能力
高校外語教師承擔著創新知識、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對于教師來說,不參與科研活動則難以達到知識創新的要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無從談起,所以高校應重視科學研究在培養創新型教師中所發揮的重要價值。高校應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提供相應的硬件設施等方式,支持教師投身科學研究,并為教師科研活動的實施建立良好的科研平臺,主要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第一,組建跨學科隊伍,充分發揮跨學科合作優勢,實現外語和其他學科的融合交叉,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可集聚不同學科的能力與智慧,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第二,鼓勵高校外語教師積極申報省部級及國家級課題,圍繞目前國家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展開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產出標志性成果;第三,與相關行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課題招標及項目協作的模式,引入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共同攻克科研難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第四,為教師提升自我提供充足的時間,鼓勵外語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吸收多種學科的知識。總之,高校為外語教師從事學術研究提供良好平臺,促使教師在外語類專業領域展開深入研究、提升創新能力是創新型外語教師培養的一項重要途徑。
三、“教育現代化2035”背景下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發展機制
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高校應通過營造氛圍、條件保障、合作交流等策略的實施,為培養創新型外語教師及推動學術帶頭人成長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推動長效培養機制的形成。
1. 構建制度主導的條件保障機制
高校應從全局視角出發,對創新型外語教師建設進行規劃,廣泛收集與推進學科建設,推動教師創新發展的建議,根據教師實際發展需求,形成條件保障性文件。通過現有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研究性及實驗性技術裝備投入,例如建立同聲傳譯、翻譯認知等高標準實驗室,為教師成長提供軟硬件支持。同時還依托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制定與企業、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合作培養制度。[6]
2. 構建具備創新氛圍的環境機制
高校在建設制度環境時應弱化自身管理職能,逐漸轉變學術行政化的傾向,為教師提供一定的學術事務決定權利,同時還應不斷深化自身服務意識,激發教師的創造性、積極性。為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除需制度保障外,相應的文化支撐也尤為重要,所以,高校應致力于營造合作競爭與自由民主有機融合的學術文化氛圍,尊重學術規律、鼓勵教師發聲、包容教師的失敗,允許多種觀點的碰撞,幫助教師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注重學術精品的研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
3. 構建共同參與的合作交流機制
學科融合交叉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重要特征,高校應以構建多方共同參與的交流合作機制作為重點,鼓勵外語教師積極參與跨學科科研團隊,在思想碰撞中互相啟發,培養教師創新能力。此外,高校還應構建科學與技術相融合、經濟與知識相融合的現代化教育意識,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生產實踐創新、重大項目研究過程中,基于產學研聯盟的平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搭建國際交流平臺,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大學等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同研發創新型教師的共享及開發體系,掌握學術前沿動態,培育具備創新競爭力及國際視野的高質量外語師資團隊。
4. 構建具備激勵效應的評價機制
高校應建立新型的評價機制,將原本單一的考核方式向綜合、多元、動態的評價體系轉變,除了考核常規的教育教學工作,還應強調教師科研業績的考核,注重國家相關專項資金計劃的落實,以優勞優酬作為主要導向,通過拉開收入層次的方式,重點扶持創新型教師,將教師的創新成果作為評判教師職務晉升及職稱評定的重要因素,鼓勵高校教師精益求精,調動教師的創新積極性。
四、結語
創新型教師培養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內在需求,高校培養創新型外語教師也是推動外語學科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然而,現階段高校創新型外語教師的培養不盡如人意,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高校外語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且存在骨干教師團隊流動性高、學術梯隊斷層等問題。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在掌握創新型外語教師特征基礎上,高校應對現有資源、條件展開全面分析,以尊重人才發展規律為前提,通過改革體制、政策、觀念等多種方式,探索創新型教師的培養路徑,優化機制,最終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滿足“教育現代化2035”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發展需求,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瓊,裴麗.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政策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20(1):17-24.
[2] Cross,D.I.,Hong,J.An Ec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Emotions in the School Contex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957-967.
[3] 李廣平.新時代創新型教師:內涵、特征與培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35-140.
[4] 文秋芳.我國高校外語教師三種專業學習模式的比較及其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1(1):1-8.
[5] Pamela Adams. The Role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Faculty Development: Exploring an Inquiry Based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9(1):1-22.
[6] 孫澤文,劉文凡.高校創新型教師的特征、成長路徑與機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4(4):44-48.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規劃課題“新時代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型外語教師發展研究” (XJK21BGD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