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內容摘要:《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主要收錄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近五百年的詩歌,不僅記載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還在我國歷史文學研究中占據著重要作用。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可知,男性在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女性審美習俗大都是從男性視角出發,雖然《詩經》對女性的束縛并沒有后世那么嚴重,但其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已經被剝奪,在兩性審美中處于弱勢。本文在了解《詩經》記錄的文學作品后,主要探討其中蘊含的女性美標準,深入研究《詩經》對當代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以期為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研究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詩經》 女性美 當代文學
《詩經》中記錄了兩千年前中國古老祖先在黃河兩岸吟唱的動聽歌曲,不僅體現了他們對生活勞動的愉悅之情和艱辛磨難,還表達了追求愛情時的純樸新生。根據眾多文獻記錄分析可知,《詩經》是由孔子整理記錄的,從誕生之日開始,便是歷代藝術家著重表現的題材之一,標志著我國文學歷史的光輝起點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在我國文學歷史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詩經》主要分為三部分內容,首先是指“風”,其中包含了周南、鄭風、王風、衛風、秦風等一百六十篇;其次是指“雅”,其中分為三十一篇大雅,七十四篇小雅;最后是指“頌”,分為三十一篇周頌,五篇商頌,四篇魯頌,這些詩篇從原來性質講就是歌曲的歌詞,但直觀呈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對當時的社會環境展開了一定批判,因此是目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研究關注的焦點。
一.女性美的標準分析
1.外在美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大都會刻畫淡然美麗的女子形象,其中《詩經》就記載了大量描寫女性之美的優美語句,不僅涉及外貌描寫,還蘊含豐富情感。具體內容涉及以下幾點:首先,形象美。在《詩經·衛風·碩人》中,作者利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生動形象刻畫了衛莊公夫人的柔美,細節描寫了夫人的手指、眉毛、牙齒、皮膚等,向讀者呈現了一個經典的東方美女形象,同時還表現出了主人公的愉悅心情,向讀者塑造了一位期待愛情的小女人形象;其次,容顏美。在《周南·桃夭》中,作者利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描繪出了女子等待出嫁時的場景。雖然語言簡單,但包含內容豐富,將女子的容顏和桃花聯系到一起,讓讀者通過嬌艷的桃花想象到女子的容顏,并依據桃花旺盛的生命力來表現女子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最后,發型美。在古時候,女子的發型是非常關鍵的裝飾物,能幫助女子修飾自己的容顏,因此在《詩經》當中有很多描寫女子發型的優美句子,現代學者在深入研究時,能更加完善地了解當時社會女子的外貌形象和柔美特征[1]。比如說,《小雅》中的“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卷發如蠆”等,都細致刻畫了女子頭發濃密順滑的特征,能讓讀者更加直觀想象古代女子的法式和發型。
2.內在美
首先,勤勞孝悌。古今女子的社會地位存在較大區別,前者要遵守三從四德,因此在《詩經》當中有很多描寫女子作為家庭婦女的品德之美,比如說“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向讀者呈現了古代女子焦急洗衣服,想要回家探望父母的場景,直觀體現了古代女子孝順父母和辛勤勞動的優美品德;其次,吃苦耐勞。雖然古代男子和女子之間存在體力差異,但她們同樣具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并且這一思想精神延續到了現代。比如說,《采葛》中的“彼采葛系,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不僅細致刻畫了女子勤勞的人物形象,還借助違背常理的描寫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雖然學者在研究時發現古代女子具有吃苦耐勞的優秀精神,但因為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所以要結合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研究;最后,溫柔善良。這一品質是東方女子的獨特內容,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表達了對女子的贊美之情。比如說,《燕燕》中的“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通過描寫燕子雙飛的場景,形象刻畫出女子深受離別之苦,但依舊溫柔鼓勵對方的人物形象,以此表現出女性的溫柔善良[2]。
3.感情美
一方面,勇敢追求愛情。愛情作為古代文學作品的核心體裁,不管是夫妻分離的凄美愛情還是比翼雙飛的浪漫愛情,都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并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在古時候,大部分女子愛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們只能被動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因此很容易產生凄美的愛情故事。在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后,依舊可以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3]。比如說,“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生動刻畫了女子追求愛情的具體景象,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感受到女子勇敢追求愛情而付出的努力,而這種精神和情感在現代也很少有女子可以做到;另一方面,勇敢反抗束縛。雖然東方女性美的類型具有多樣性特征,但現有文學作品中傳遞的勇敢反抗之美,依舊是人們研究關注的焦點。在古時候,女子的地位普遍偏低,她們無法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但有部分女子不甘于現狀,勇敢反抗了命運的束縛。比如說,“雖速我獄,室家不足!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主要描述了一位有婦之夫糾纏另一位女子,但遭到了這名女子的拒絕,這不僅呈現了女子自尊自愛的優秀品質,還刻畫出女子在面對不公時永不屈服的態度,令現代人為之感嘆。
二.《詩經》對當代文學作品發展構成的影響
1.文學價值
《詩經》作為我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發展的起點,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學思想和藝術內容,不管是在我國還是在世界文化歷史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對當代文學作品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詩經》在已有詩歌體裁形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詩歌歷史上的全新體裁,也就是四言體[4]。雖然我國詩歌誕生的時間更早,但在實踐發展中并沒有形成固定形式,大都以二言為主,一直到出現《詩經》后,我國詩歌才形成比較穩定的寫作題材。需要注意的是,四言體并不是唯一形式,其中還包含一言、八言等各種句式,后代的五言和七言詩等都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同時,《詩經》的押韻形式也為后代詩歌創作提供了有效依據,比如說雙聲疊韻、復句、排比等,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都可以找到。除此之外,最能展現《詩經》文學價值的是藝術表現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興,這是當時社會環境下詩歌藝術的創作結果,現已被廣泛運用在詩歌等文學創作中。
2.史學價值
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詩經》充分展現了周代的社會面貌和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閱讀其記載的詩歌可以更好認識理解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研究《詩經》包含的內容可以發現,其中涉及社會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比如說藝術、文學、民族、軍事、經濟、政治等,比如說有部分詩歌記載了西周各族的起源、發展、朝代更替等,有部分詩歌展現了奴隸主不勞而獲和貪婪成性的不良思想,由此表達出自己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有部分詩歌描寫了征夫對戰爭的哀怨恐懼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部分詩歌則描繪了婦人對出征人的懷念。這些詩歌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當時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災難,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和悲痛之情,還深入刻畫了當時貴族人們的生活環境、思想情感等,這些內容都是當代歷史學家研究探討的主要依據,為社會經濟和文化傳播提供了有效依據[5]。比如說,通過了解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農業發展方向、建筑工藝技術、婚姻愛情狀況、祭祀殉葬制度、民間風俗習慣等,既可以為新時代下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提供豐富資料,又能從中發掘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
3.教育價值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教育工作的基礎教材之一,在社會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展現出了重要意義。首先,《詩經》編寫記錄在春秋時期,主要作為學樂和誦詩的教本,宴享、祭祀時的禮儀歌辭,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表達情感。利用賦詩實現外交往來在春秋時期的應用范圍極廣,因此《詩經》在當時社會環境中成為重要的工具之一。同時,賦詩言志還具有另一功能,與《詩經》的文學功能具有一致性,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文學作用和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發展中的雛形[6]。在《詩經》當中有很多作者都是利用詩歌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對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以此達到勸誡、贊美、諷刺、歌頌等目的。而《詩經》的另一社會功用是宣揚和落實修身養性、治國安邦的基本思想,在當時社會環境下,《詩經》的產生是士大夫們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比如說,孔子就非常重視《詩經》,曾多次要求弟子和兒子學習應用;其次,從歷史研究角度來看,《詩經》全方位和立體化地展現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幾乎包含了社會建設的全方面,后世學者可以根據詩歌記載,了解文王、武王、泰王等人的輝煌功績,這就證明《詩經》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雖然這些史料記載融合了大量的神話內容,但無法否認其中包含的歷史事實[7]。同時,《詩經》中還描寫了大量的景象、技術場景等,為當前歷史學者研究既是民俗資料提供了有效依據,比如說《天作》是指成王祭祀祁山,《昊天有成命》是指教祭祀天地識,這些詩歌篇章充分表現了西周時期,人們對祖先、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主要利用祭祀歌頌的形式,展現當時人們對帝王和祖先的良好起源和敬天畏命的深厚情感,屬于非常重要的民俗材料;最后,西周時期的文化特色非常鮮明,在傳承前朝禮樂文化的同時,又會影響后代的文化傳承。其中,禮融匯了西周時期的豐富思想和管理制度,而樂則具有教化功能。《詩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豐富的禮樂文化,為新時代學者研究保存禮樂文化提供了有效依據。
4.社會價值
一方面,《詩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學習的基礎內容,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民族精神,還對建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發展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穩定有序、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基礎任務,而這些元素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8]。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面對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不管是文化傳承還是經濟建設都蘊含較多的負面因素,比如說理想信念不堅定、誠信危機大面積爆發、道德倫理出現問題等,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在于德育教育不到位。而結合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研究其中蘊含的理論思想和道德品質,既可以幫助現代人明確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又能熟練掌握社會溝通交流的禮儀方式。從當代文學創作研究角度來看,《詩經》作為五經之首,不僅是人們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還為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塑造提供了有效依據。比如說,《國風》中有很多描繪親情倫理和愛國精神的詩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也有部分詩歌批判了政治文化和道德品質,直觀呈現了社會中低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怒,以及對當時社會發生戰爭的控訴,這對當前社會文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發展而言具有警示作用,符合建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需求,能引導社會居民構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另一方面,《詩經》當中還蘊含豐富的思想情感,在現代文學創作中展現出了重要價值。首先,天人和諧的基本思想。儒家思想在發展傳承中,更加注重尋求個體之間、人類社會之間的和諧平衡,這種平衡關系直接影響著人類長遠發展的幸福自由[9]。其中,《詩經》是基于中國農業文明基礎提出的,當時社會環境下的人們根據自然環境的和諧穩定,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且具有敬天為名的農業文化心態。這與當前社會經濟建設發展主題相符,將其融入到文學創作和經濟建設中,能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其次,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人們的意識覺醒,這一體現在《詩經》中非常顯著,比如說,對生命價值的正確認識、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了解到主體的存在等,很多作者在描寫意象場景時,提出了科學發展的觀念,不僅表現出了個體智慧和力量,還充分調動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由此生動展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最后,積極探索的創新精神。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參與農耕的民族之一,在經過漫長的采集、捕獵、畜牧、農耕的生產過程后,逐漸發現了天氣變化、季節更替的發展規律,并由此安排一年的生活作息。而《詩經》作為我國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百科全書,不僅準確記錄了日月星的運行規律,深入了解了歷法記錄過程,還為讀者呈現了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條件,這為展現當時社會環境下我們祖先的觀測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保障[10]。同時,將其呈現的豐富思想和寫作技巧,直接或間接引用到當代文學作品創作中,既可以擺脫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條件,又能從中掌握更多寫作資料,為表現新時代女性之美提供有效依據。綜上所述,《詩經》中描寫了大量的女性之美,雖然描寫內容、表達方式、技術手段等存在較大差異,但依舊可以在簡短話語中觀察判斷古代東方女子的獨特魅力。因此,在研究女性之美時,可以結合《詩經》進行閱讀分析,以此為當代文學研究創作提供有效幫助。同時,《詩經》還包含了一定的文學價值、史學價值、教育價值、社會價值,結合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習俗,研究《詩經》中提出的各領域知識和表達的豐富情感,既可以為當代文學研究呈現具有豐富層次的歷史文化,又能從中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因此,《詩經》是我國當代文學發展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張軍強.淺談《詩經》中女性美的標準及對當代文學的影響[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6):131-132.
[2]吳小利.試論中國古代文學《詩經》中的女性美學[J].普洱學院學報,2020,36(1):78-79.
[3]張溶.淺析《詩經》中的女性美學[J].頌雅風,2020(14):30.
[4]李笑笑.兩河之間:《詩經》在楚地的流傳發展及其認識價值[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6):80-88.
[5]李娜.漢魏《詩》學發展與《詩經》名物釋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5(3):64-74.
[6]周密.《詩經》《古詩十九首》中感傷意境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7):166-169.
[7]熊芳藩,吳文文.早期《詩》的流傳與儒家《詩》學思想的發展——基于簡、帛《五行》引《詩》的討論[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6(1):69-76.
[8]寧小雨,張世蓉.高低語境文化論視角下《詩經》英譯對比研究——以《小雅》中“鹿鳴之什”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7):99-102.
[9]許妍.論《詩經·衛風·氓》的悲劇原因及影響[J].青年文學家,2022(12):135-137.
[10]樊寧.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詩經》學為考察中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2(5):56-71.
(作者單位: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