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薇 劉穎慧
內容摘要:“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本文即以高中語文必修下第八單元為例,探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材編寫特色。本單元作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必修課程中的最后一個單元,在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使學生能夠形成縝密的批判性思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單元在教材編寫上呈現出了以下特色,包括借助多樣文體,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借古鑒今,培育理性家國情懷;對比分析,著眼辯證思維能力提升;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維深度;借鑒文章論證結構,掌握論辯藝術等。
關鍵詞:統編高中語文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理性思維能力
本單元所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單元主題為“責任與擔當”,核心任務為“傾聽理性的聲音”,本單元共選取了四篇文章,分別為《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阿房宮賦》《六國論》,這四篇文章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其不僅充斥著理性的思維,還極具現實針對性。
一.借助多樣文體,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本單元借助疏、書、賦、論四種文體,展現了不同文章的說理特色。其中《諫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馬諫議書》都具有明確的閱讀指向,《諫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是魏征作為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時所用到的一種文體。在這篇奏疏中魏征言辭懇切地勸諫唐太宗在治理國家時要經常“十思”,此“十思”句句說在要害之處,彰顯了魏征作為能臣的“守成”智慧。《答司馬諫議書》則是一封書信,與《諫太宗十思疏》不同的是該篇文章是王安石寫給同僚司馬光的一封回信,寫文者與讀文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級關系,在說理方面也相對更加的直截了當。在文中王安石對司馬光給自己定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條罪名,一一加以反駁,解釋了自己推行變法的緣由,以及進行改革的決心。
《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都著眼于探尋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其中《阿房宮賦》是一篇賦體散文,賦這種文體講究鋪敘揚厲、辭藻華麗,在文中作者用極盡夸張的筆調,凸顯出了阿房宮的富麗堂皇,為秦人窮奢極欲最終導致了秦王朝覆滅的歷史事實提供了有力佐證。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阿房宮賦》一文編選在了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側重于講解“賦”的文體特色,并沒有對其說理論證的技巧進行著重講解。而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則將《阿房宮賦》一文歸入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中,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論辯能力,使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提升?!栋⒎繉m賦》在大量的渲染以及鋪排之下,展現的仍然是作者對天下興亡之“理”的慨嘆[1],所以將其歸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有一定的道理。與“賦”體散文的鋪張揚厲不同的是,《六國論》作為一篇史論,語言更為嚴謹,散句也較多。蘇洵在文中對六國滅亡這一歷史事實的原因加以議論,論證了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其實在于“賂秦”。
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都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但在說理論證上卻各具特色?!吨G太宗十思疏》的字斟句酌、《答司馬諫議書》的激烈辯白、《阿房宮賦》的鋪陳夸張、《六國論》的嚴謹論述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能夠依據不同文體感受“理性的光輝”,增強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
二.借古鑒今,培育理性家國情懷
讀史使人明智,一切歷史都是由當代人來解讀甚或是編寫的,自然也就打上當代人的印記[2]。鑒前人之得失,吸取經驗教訓,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本單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現實需要的基礎之上創作的,飽含了古代士人理性的家國情懷。
為了使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某些現象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養成明辨是非的好習慣,提高質疑論辯的能力[3]。本單元在文章編選以及單元任務設置上都體現出了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首先本單元編選的四篇文章都是在一定現實需要背景下創作而成的,例如《諫太宗十思疏》就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時期,意在勸諫統治者要居安思危,時常反省,才能守好萬里江山,談論的是如何在國力興盛之時應該如何“守成”的問題?!洞鹚抉R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時期,作者希望通過變法來改變北宋王朝貧弱的局面,于是在文中用大量的筆墨解釋自己推行變法的緣由?!栋⒎繉m賦》則寫于唐王朝日漸衰落時期,作者希望通過對秦二世而亡的歷史事實的闡述,給當朝者以警示,勸誡其不要窮奢極欲,避免王朝覆滅的慘劇重現?!读鶉摗穼懹诒彼螢橹苓厙倚Q食剝削時期,此時北宋王朝為了一時的安定,對契丹和西夏奉行賄賂政策,蘇洵通過對六國滅亡原因的剖析,揭露了當朝者“抱薪救火”的賄賂行為,只會加速北宋王朝覆滅的客觀現實。其次在設置單元學習任務時,本單元主張立足客觀現實,圍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與事件展開討論,例如在單元任務四中就讓學生圍繞“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堅持高線、守住底線”為話題,展開論述,這些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才能夠有所論斷,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本單元四篇文章中作者的論述技巧,表達并闡發自己的觀點。
中華民族能夠歷經千年風雨而不衰,與中國人骨子里的民族使命感密切相關。高中生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從小就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滋養,對國家與民族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他們在處理問題時難免會魯莽、沖動。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到古代士人理性的家國情懷,認識到只有經過理性客觀地思考,才能夠為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發展提出良策的道理。在文本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免為魏征不懼強權,敢于直言勸諫;王安石不顧眾議洶洶,立志變法圖強;杜牧言辭激烈,意在針砭時弊;蘇洵強勢雄辯,意在借古諷今的理性家國情懷而動容。古代士人們都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發出不同的聲音,那么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更應該具備這樣的精神品質,敢于站在客觀理性的基礎上為國家的繁榮、社會的發展獻計獻策。
三.對比分析,著眼辯證思維能力提升
本單元注重提高學生的分析質疑能力,鼓勵學生在閱讀各類文本時進行多元解讀[4],使學生能夠在對比分析中,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提高理性思辨能力。這在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安排上也有所體現,其中《諫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馬諫議書》為第十五課,《阿房宮賦》和《六國論》為第十六課,《諫太宗十思疏》和《阿房宮賦》是教讀課文,《答司馬諫議書》和《六國論》是自讀課文,每課的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例如《諫太宗十思疏》講的是“守成”的問題,勸誡君主要居安思危,不忘初心,而《答司馬諫議書》講的則是有關“創新”的問題,誓要變法圖強,這就構成了一個“變與不變”的議題,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可以深入思考到底是“守成”好還是“創新”好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守成與創新”的問題展開辯論,深入剖析“守成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探討應該如何進行“守成”、又應該如何進行“創新”?另外,《阿房宮賦》與《六國論》之間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阿房宮賦》探尋的是秦朝滅亡的原因,而《六國論》探尋的則是六國滅亡的原因。根據史實,我們可以了解到六國最終是為秦所滅,秦在統一全國后又經二世而亡。按理說秦能統一六國,各方面的實力自不必說,那為什么秦在統一全國之后,只經過二世就亡了呢?這其中的關竅引人深思,這其實在《阿房宮賦》中就給出了答案,即“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秦國費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來的江山,卻最終沒有守好,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到的“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可見打完天下之后也要努力守好天下?!读鶉摗放c《阿房宮賦》都提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看法卻有所不同,在《六國論》中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賂秦”,而在《阿房宮賦》中杜牧卻認為是“六國不能各愛其人”,究竟誰的觀點更有道理呢?這需要學生廣泛地收集材料,還原歷史語境,進行細致探索。
四.在思想碰撞中,提高思維深度
思想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會生發新的火花,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智慧。為了提高學生的質疑論辯能力,延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在單元學習任務中設置了幾個具有明確現實指向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表達、闡發自己的觀點,學習反駁的藝術,力求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5]。在單元學習任務一中,讓學生圍繞著“責任與擔當”的話題展開討論,去體會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同時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不僅是古代生活所具有的,更是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學生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受到古人理性家國情懷的熏染,從而積極地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學生在收集材料時會發現,雖然古人身上具備的責任感與民族熱忱是相通的,但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卻是不同的,例如王安石與司馬光是同僚,二人都很有才華,在變法的問題卻爭執不下,王安石主張變法,司馬光支持守成,他們看法不一,但出發點卻都是為了國家的繁榮。那么到底他們誰的主張更有利于北宋王朝的發展呢,這就需要學生參考相關資料展開辯論,理性、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實的了解,還能夠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聽取不同的聲音,使自己的思維能夠更加廣闊,不必拘泥于一角,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更有深度,更加縝密。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會自信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還需要耐心地傾聽對方獨到的見解,從而突破自身的認知局限,拓展思維的空間。
五.借鑒文章論證結構,掌握論辯藝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6]。理性的聲音需要理性的表達,在學習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之后,學生要學習作者的理性論辯藝術,發出理性的聲音。理性聲音不僅需要口頭的表達,還需要書面的闡釋。
借鑒文本的說理論證結構,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時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在論證結構上各具特色,其中《諫太宗十思疏》以類比入手,通過“木茂”必“固其根本”,“流遠”必“浚其源”來論證“積德義”才能“思國安”的道理。接著又運用對比論證,以“竭誠”與“傲物”作比,以“載舟”與“覆舟”作比,以“十思”的本能欲望與理性自制對比,來說明戒奢從簡方能成就大業的治國哲理。整篇文章既體現了駢文的華美,又體現了散文的自然,說理張弛有度,力量十足。《答司馬諫議書》是一篇駁論文,在文中王安石就司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項罪名逐一展開駁斥,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來抨擊保守派們“茍且度日”的觀念,揭露了保守派們腐朽的本質,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表達了自己進行變法改革的決心?!栋⒎繉m賦》在第一段寫出了阿房宮的富麗堂皇,為后文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埋下了伏筆,不禁讓人唏噓。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第三段由描寫轉向議論,說明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了中心論點,即“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借古諷今,給當朝者以警示?!读鶉摗泛汀栋⒎繉m賦》不同的是,《六國論》在開篇就提出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接著又在第二、三自然段分別對“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展開論述。第4段則以假設入手,設想六國如果能任用賢臣,便足以拒秦。在最后一個自然段,借古論今,諷諫北宋國君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
本單元在學習文本論證結構的基礎之上,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將理性的思維轉化為理性的語言。在單元學習任務二中,即要求學生選取本單元的一篇文章,從理性表達的角度寫一篇短論。除此之外,還重點講解了論證的技巧,使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后,能夠進行理性的論辯,自信的表達。
總之,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第八單元著眼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教材編寫上呈現出了以下特色,包括借助多樣文體,提高理性思辨能力;借古鑒今,培育理性家國情懷;對比分析,著眼辯證思維能力提升;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維深度;借鑒文章論證結構,掌握論辯藝術等五點。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在內容表達上既有共同點,在說理上又各具特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體會作者縝密的論證思維、強有力的論辯藝術,了解不同文體在說理論證時的特色。教師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時,要依托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說理論辯的藝術。
參考文獻
[1]余黨緒.理性的聲音與理性地傾聽——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教學芻議[J].語文建設,2022(13):28-33.
[2]管然榮.聆聽理性聲音 提升思辨能力——以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下)第八單元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20(05):13-16.
[3][4][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漢學性別研究與中國女性文學批評話語體系建構”(2022B173)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