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
內容摘要:2019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全面采用部編本語文教材,自新教材投入使用以來,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單元提示作為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學作用。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的單元提示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單元提示的理論依據和價值,分析部編語文教材單元提示編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為語文教學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部編語文教材 單元提示 編寫研究
單元提示明確指出了該單元選文的主題,同時提出了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要求。特別是七年級作為中學第一階段,對于學生打好基礎、思維由小學向中學過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階段,學習難度有所提升,學習內容明顯增多,學生可能不能馬上適應,單元提示作為助讀系統中的一部分其作用尤為重要。教材編寫者在每一單元都設置單元提示,目的就是希望教師和學生關注這一助讀材料,利用單元提示給教師的教學及學生自主學習帶來啟發。
一.單元提示編寫的理論依據
(一)“先行組織者”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先行組織者”理論,它是指在布置學習任務之前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內容本身要抽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水平和綜合水平。①單元提示是師生在學習每個單元前呈現的提示性材料,編寫者的目的是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一定的方向,同時也是對學生的要求,是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后需要掌握的知識。這一理論說明了單元提示作為一種提示性、引導性助讀材料的價值。
奧蘇貝爾認為“先行組織者”理論有五個主要特征:其一,在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呈現;其二,由認知結構中已經存在的或具有普遍意義的背景觀念相關材料構成;其三,要利用上述背景觀念的術語構成;其四,用較為抽象、概括性強的語言表現;其五,能夠清楚地表明這些背景觀念和新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②單元提示就是以簡潔的語言精準地介紹了該單元主題及重難點,語言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并且是在新的學習材料之前呈現,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學習、理解新的知識。
(二)支架式教學理論
支架式教學理論最早由布魯納提出,是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橋梁。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個基本的發展水平,第一個是現有發展水平,是指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第二個是潛在發展水平,是指學生在教師或其他有經驗的人的幫助下,或在集體活動中通過不斷的模仿、練習和努力才能完成任務。這兩個水平之間的距離稱為“最近發展區”。③單元提示實際上就相當于一個學習支架,溝通了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和通過本單元學習將要達到的水平。單元提示明確了本單元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學生可以利用單元提示嘗試一些憑借現有能力暫時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另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單元提示明確該單元的重難點,開展有針對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
二.單元提示編寫的價值
(一)人文價值
單元提示中提到的人文主題是對該單元核心價值的集中概括,包含豐富的價值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充分展現了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到單元提示中的人文價值,以此為依據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徹立德樹人的目標。
每個單元提示中都包含了對學生知識技能以及人文價值培養的要求,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描寫自然景色,給出的要求有:第一,要求學生想象文章描繪的景色,感受景物美,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第二,重視課文的朗讀,都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重音、停頓、連讀,感受漢語獨特的音韻美;第三,學會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第一點要求是針對點要求是針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后兩點是針對學生知識技能上的。本單元提示明確指出要重視朗讀,以及體會修辭手法,這就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對于教師備課來說是需要重點教學的內容。同時,對于學生自主閱讀來說,也是具有指導性價值的學習方法和切入點。這也就說明,通過學習本單元,學生不僅要學會感知課文的語言美,還要能品析課文的意境,體驗課文所創設的情景。往人文性方向延伸,本單元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及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引導價值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一直倡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材是學生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習材料,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能夠幫助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語文學習。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可以先閱讀單元提示,確定該單元的主題,了解核心內容;接著以單元提示中給出的學習目標為依據,精讀課文,逐步完成學習任務。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將不斷提升。單元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更寬更廣的領域拓展,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結實基礎。
2.引導教師教學
單元提示一般有兩至段,第一段主要介紹單元主題和情感價值,第二段會指出該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及學習方法。在單元提示的第二段中,開頭會指出本單元的核心任務,即本單元最主要“學什么”;接下來則是圍繞該核心任務分解的學習方法,目的是告訴師生“怎么學”,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方法上的引導。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提出的核心任務是學會默讀,要求學生不讀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返頭讀、一口氣讀完全文,在保證閱讀的速度的同時要做到把握課文基本內容,了解課文大意。單元提示中給出的方法建議是關注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及關鍵語句。第四、五單元的單元任務是繼續學習默讀,并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第四單元提示學生用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字詞等方法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脈絡,理清作者思路。第五單元的要求與第四單元相似但有所加深,要求在第四單元任務的基礎上學會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六單元的重點任務是快速閱讀,這實際上就是更高難度的默讀,在閱讀速度和情感把握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單元提示的內容是環環相扣、螺旋式上升的,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需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能力一步一步提高要求。
(三)溝通價值
教材是編寫者意圖的體現,是編寫者與教師、學生溝通的橋梁。在單元提示中體現出來的編寫者意圖就是通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學生應該掌握什么知識技能?明白什么道理?在實際生活中,編者與師生很難有真實情境的對話,單元導語就承擔起了這一任務,讓教師能更直觀、更準確、更簡單的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避免編寫者的意圖與實際教學產生偏移。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提示給出的情感態度方面的任務是感受童真、童趣、友誼和愛。如果沒有單元提示,每個人的理解都會不同,讀《再塑生命的人》或許感受到的是感受新事物的喜悅、師生情誼、堅忍不拔的態度等;讀《竊讀記》體會到的或許是對閱讀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陌生人的善意等。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感悟不能說是錯的,但卻與編寫者的意圖產生了偏離,忽視了教學的重點。教材中每一單元都環環相扣,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中心重點,單元提示就是編寫者在引導教師圍繞重點展開教學,每個單元相互串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單元提示編寫的不足及編寫建議
(一)單元提示與選文閱讀要求不符
單元提示中提出的學習任務是對本單元所有課文的總要求,這也就說明該單元在選文上具有一致性。每個單元在文本選擇上都遵循前幾篇為現當代文學作品,最后一篇為古代文學作品這一規律。然而單元提示中所提出的閱讀要求并不一定適合每一篇文章,特別體現在古今經典作品賞析的差異上。
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提示中,編寫者提出的要求是重點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這一要求說明教師在教學本單元內容時只需要關注重點,其他部分文字只需粗略帶過,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并不能如此。本單元選取的古代文學作品是《陋室銘》《愛蓮說》,這是兩篇非常經典的文言短文,因此在學習這兩篇課文時不能輕易帶過。教材在課后的積累拓展中要求背誦并默寫這兩篇課文,這也不是略讀能夠達到的水平,是需要教師精講,學生熟讀深思的。另外,“銘”和“說”都是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文言文文體,此時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時間并不長,賞析文言文的水平還有待提高,正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這兩篇文章不適合作為略讀課文一帶而過。《陋室銘》《愛蓮說》的難度相對來說并不大,應該作為精講內容,為學生們學習同類型文章打下結實基礎。
因此,本單元的選文應該做出適當調整,可以將這兩篇文言文放在精讀單元,而將其他單元相對好理解的詩詞調至本單元。或者,在單元提示中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別提出在學習《陋室銘》《愛蓮說》時要做到把握好字詞句意,做到熟讀精思。
(二)單元提示表述形式單一
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單元提示的表現形式都是第一段介紹單元主題,第二段提出學習目標。在第二段提出學習目標時,語言表述相對較為單一刻板,每一個單元提示基本都是“要……”“還要……”的表述,只有在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單元提示中說到:“建議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在單元提示中,語言過于教條,缺乏趣味性,基本都是陳述性表述,命令性語氣過強過多,容易忽視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的學習任務,不是在課文中找出編者在單元提示中指出的要求,而是通過閱讀課文,與作者“對話”產生自己的想法。⑤因此,在單元提示的設置中,可以嘗試激發學生的對話意識,將學生被動式接受學習任務的語言改為學生能主動探究的開放式語言。可以適當多增加一些問題式或討論式的提示語。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主題是探索未知世界,學習任務是重點學習瀏覽,還要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有所思考和質疑。這里可以修改成“閱讀完本單元課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學習任務沒有變化,只是在語言表述上做出了改變,就將主動性交給了學生,由命令式語言轉化為對話的形式。如此一來,能提高教材的思辨性,增強助讀系統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探究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三)缺乏與之相呼應的單元總結
一篇文章如果被作為課文呈現在教材中,那么它就超越了作者本身的寫作動機和創作目的,賦予了它新的教育價值,成為語文教科書的核心構件,成為教學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科書的“結構化”設計。⑥單元提示、預習提示、注釋、課后習題等都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互之間都需要有所呼應,以達到最好、最全面的教學效果。如果說,單元提示是學習的初始,是明確單元目標的依據,那么預習提示、閱讀提示、課后習題等就是落實這些單元目標的橋梁,為每篇課文達到單元總目標提供了詳細的、有針對性的方法。但是這座橋梁卻缺乏落腳點,也就是單元總結。單元提示告訴教師和學生應該“學什么”,其他助讀系統告訴教師學生應該“怎么學”,最終卻忽視了“學得如何”,忽視了對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的明確說明和檢測。
以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主題是發現“小人物”身上的優秀品格,單元核心任務是熟讀精思。該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能夠學會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仔細體會文章的細節描寫、前后文之前的聯系,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學習小人物身上優秀的品格;加深對作者情感態度的理解以及對文本內涵的感悟。那么,單元總結就可以圍繞這些目標展開,以對話式語言與學生進行復盤式交流,可以表述為:
親愛的同學們,本單元的學習接近尾聲,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本單元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吧!
*細節描寫包括哪些?
*四篇課文的主人公有什么共同特點?又分別展現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學習完本單元,你有什么樣的心得體會呢?
通過這樣提問式的單元總結,一方面,加強了學生與教科書的互動;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自行檢測對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情況,便于復習和梳理之前學過的內容,加深印象,查漏補缺,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教材是編寫者與教師及學生溝通的橋梁,編寫者在編排教材內容時要考慮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標的要求、社會的要求等各個方面,而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因此,構成教材的每一個部分都很重要。從理論基礎、人文價值和引導價值方面來看,單元提示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而單元提示以導語形式呈現在單元開頭,卻常常被教師和學生忽視。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和學生會關注到單元提示,即便提到也是一帶而過,這樣就沒有充分發揮單元提示的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師生的觀念問題,在單元提示的編排上也需要改進,以便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燕良軾.教育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71.
[2]郭子超.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單元導語研究——先行組織者理論的視角[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03):91-93.
[3]謝國芬.支架式教學:讓學生表達走向自覺[J].教育觀察,2019,8(26):45-46.
[4]劉莉.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編者意圖的價值闡釋及轉換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2(11):48-53.
[5]陳美.語文教材單元導語編寫的若干建議[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8(01):173-175.
[6]胡曉.把握編寫理念,用好統編語文教科書[J].中國民族教育,2021(10):50-52.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注 釋
①燕良軾.教育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5):71.
②郭子超.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單元導語研究——先行組織者理論的視角[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03):91-93.
③謝國芬.支架式教學:讓學生表達走向自覺[J].教育觀察,2019,8(26):45-46.
④劉莉.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編者意圖的價值闡釋及轉換策略[J].基礎教育課程,2022(11):48-53.
⑤陳美.語文教材單元導語編寫的若干建議[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8(01):173-175.
⑥胡曉.把握編寫理念 用好統編語文教科書[J].中國民族教育,2021(10):50-52.
本文系湖南省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建設重點項目(編號:HN22JDZDI0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