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 袁輝勇 謝莉 彭東海



關鍵詞:課程思政;計算機類專業;Python程序設計;任務驅動;案例探究
0 引言
在高校各專業的專業課程中全面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在2016 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20年教育部分別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 [1],《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且每一門專業課程都達到育人的目的是當前課程思政內容改革的重點問題。
計算機類專業屬于典型的工科專業,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教學,容易忽視對學生德育的培養[2]。同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具有很強的國際化屬性,特別是當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加快了本專業的發展和國際化。不同國家間的學術交流頻繁,本科課程中也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國際化元素和不同的價值觀,學生的思想意識容易受西方意識形態的干擾。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是發展我國高精尖科技的中堅力量,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因此,計算機類專業已成為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先遣隊”和“橋頭堡”。
1 高校教育中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對所有教師的殷切期待,育人和育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補充,以各專業課程為載體,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地融會貫通,達到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的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屬于教學實踐,給各專業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3-4]。首先,要求專業教師提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育人能力,深度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巧妙地把思政內容引入專業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同時在課程考核中需要將課程思政內容放入課程評價考核中。而在實踐中,部分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上重視度不夠,還停留在上專業課僅是講授專業知識的課堂,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程教師的任務,將育人與育才當成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5]。也有部分專業教師自身的思政功底不深,且平時也缺少對思政內容的學習和研究,對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不夠,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 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透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政課程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任務,專業課教師講解專業知識和傳授專業技能,不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這樣的思想意識在高校專業教師中長期存在。為此,部分專業教師將教書和育人分開,缺少育人的意識,把專業課教學當作教育,以完成相應課程的教學內容任務為導向。而大思想家韓愈的《師說》中就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說法。顯然,師者除了授業還需要傳道和解惑。何為傳道,就是言傳身教,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講,傳道是韓愈所倡導的課程思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道出了“身教”的重要性。作為教師,你要做什么,如何去做,要求和評價都包含在里面。可以看出立德樹人、育人育才是高校教學的核心任務。
1.2 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難以有機融合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課程思政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方式單一。計算機類專業的課程多是實踐性強的專業課程,既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也需要實踐能力的培養,但課程中思政相關內容較少,難以達到育人的目的[6-7]。當前高校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學歷高、科研能力強,但多數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擔任相關教學任務,缺少教育教學方面系統的培訓,講課的基本功不扎實,教學方式存在單一性。在課程思政方面的實施中以講授為主,且思政內容存在引入唐突,甚至有單純為了思政而思政的現象。
1.3 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方案不完善
制定合理有效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方案是相關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能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但是,當前關于課程思政相關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是當前課程思政改革的重點和難度。當前多數高校注重檢查教師上課的教學設計,其中包括課程思政內容的安排、教學案例的設計;關注學生結課考試成績、作業情況、實踐實習的表現等,但多數缺少工程教育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
2 Python 程序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思路
Python程序設計目前是許多高校計算機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Python語言屬于開源、跨平臺的高級動態編程語言,支持函數式編程和命令式編程,特別是擁有大量功能強大的標準庫、擴展庫。在各領域,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課程任務是通過學習Python語言的基本語法結構和標準庫的應用等知識,使學生具備使用Python語言解決實踐工程問題的能力,例如根據算法編寫數據處理分析的軟件、結合計算機網絡知識編寫數據爬蟲工具等;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達到育人育才兼備的目標。圖1所示為Python程序設計教學實施方案。
2.1 明確課程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根據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性質和定位情況,設定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后要達到的整體教學效果。課程目標是課程建設的基石,是課程教學設計的準繩。準確有效的課程目標能確保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后能獲得相應的專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素質的培養。Python程序設計的課程目標是:通過學習Python程序設計這種具體面向過程和面向對象兼具的腳本語言,使學生掌握通過程序編寫來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同時堅持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原則,在課程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內容,引導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最終讓學生達到初步具備解決程序設計相關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愛國意識。
2.2 育人育才教學設計方案
專業知識的傳授是課程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設計方案的核心。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如圖2 所示,按照底線、寬度、高度三級遞進式的教學設計方案,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培養全流程案例探究的思維、初步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德才兼備的效果。根據專業內容的教學設計,適當的將相關的思政內容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達到將思政內容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的目的。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將思政內容融合專業知識的部分典型教學設計案例如表1所示。
2.3 教學案例具體設計與實現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依托學習通App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本小節以網絡爬蟲知識點為例,通過新聞閱讀器采集與分析案例分學習網絡爬蟲相關知識。
2.3.1 課前預習
提前一到兩個星期將知識任務清單,準備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PPT、錄制的教學視頻等上傳到學習通。學生必須通過知識任務清單提前完成自主學習,完成基礎知識的在線測試。教師通過監控學生的完成程度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自學掌握程度。
2.3.2 課中案例教與學
1) 案例導入
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絡新聞信息呈爆發式增長,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逐篇閱讀每篇新聞報道,基于此現狀就有了設計新聞閱讀器的需求。以哪個新聞門戶網站為信息源?可以隨意爬取任何網站的數據嗎?我們的個人信息存儲到各云盤安全嗎?如何運用Python語言自動采集新聞列表中的條目?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參與到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任務分析與分解
根據案例導入時對問題,對案例進行的分析與分解,給出了初步的問題解決思路,按小組組織學習開展討論,對任務按功能模塊進行詳細分解,包括所要用到的主要知識點。具體將新聞閱讀器分解為新聞信息獲取、新聞信息挖掘與數據可視化兩個主要模塊。
3) 任務實施
根據對任務的分解情況,采用分模塊的方法逐一解決各子問題。理論分析和代碼編寫同步進行。具體是首先通過爬蟲獲取新聞列表(如新浪門戶網站),提取列表中的各超級鏈接,然后根據超級鏈接獲取每個新聞頁面,提取頁面中的新聞標題、正文、配圖等,并存儲所獲信息。在新聞挖掘與可視化模塊,首先需要對新聞正文進行詞匯切分,過濾停用詞后,一方面基于詞頻進行可視化,另一方面對新聞進行主題建模,再對各主題進行可視化供用戶瀏覽。
2.3.3 課后知識擴展與鞏固
課后學生根據學習通上的調查問卷進行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列出整個案例實現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根據課堂上提供的關鍵性代碼,各小組要完整的實現案例所有功能要求,并撰寫包含思政內容的總結報告。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作品和總結報告,已經自我評價問卷,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完善教學方式方法。
3 結束語
在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指導下,本文分析研究了當前計算機類專業在開展課程思政上存在的主要問題,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設計了育人育才兼備的教學設計方案。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開展學生愛國主義、道德素養、職業素養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