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摘? 要】歷史是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內容的學習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這必然要求教師立足于深度學習的基礎上傳授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多元化的課堂活動,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發(fā)揮出深度學習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指對知識點內在的聯系進行深入挖掘,從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在淺層學習的基礎上展開深度研究,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極易獲得滿足感,并以更加認真的精神對待后續(xù)的歷史課程。因此,教師應從深度學習理論的視角合理安排課堂流程,優(yōu)化學生的聽課體驗,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教育目的。
一、深度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成為教學必然趨勢
深度學習理念的落實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基礎,提高學生對知識結構建立的重視程度,從而實現知識的順利遷移。對初中歷史學科而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從歷史的角度思考社會與人生,在歷史中吸取寶貴的經驗,通過真實事例的分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深度學習理論也逐漸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信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策略,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掌握解釋具體問題的方法,能利用專業(yè)知識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交流與討論中形成全新的認知,總結出他人提供的見解,以合作的方式實現對歷史課程的深度研究,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深度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主要目的,借助個性化的活動安排激發(fā)他們對歷史學科的研究興趣,讓他們主動加入活動中,提高課堂參與程度,為深度學習打下基礎。這樣的方式完成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則是課堂的主體,圍繞他們設計具體的上課流程,從而引向更深層次的學習。此外,深度學習強調新舊知識的結合,要求學生及時鞏固學過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課知識的探索,鍛煉思維意識的深刻性。這就意味著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對本節(jié)課涉及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有疑問的地方大膽地表達,在有針對性的溝通中發(fā)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彌補,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發(fā)展。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歷史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
內部動機是展開深度學習的必要前提。為了使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避免出現溜號或竊竊私語等行為,教師應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作為首要教學任務,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歷史知識的探究中,以此保證課堂效率。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發(fā)揮學生的社會價值,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并改造,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性,借助恰當的案例激發(fā)學習動機。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控學習素材的難度,使之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既要有一定挑戰(zhàn)性,又能讓學生有所收獲。同樣,在課堂中也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以此讓學生樹立自信心,帶著濃厚的興趣面對后續(xù)的學習,促使深度學習理念的進一步發(fā)展。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夏、商、西周三個時代的青銅器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以直觀的圖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主動加入課堂中。接著播放甲骨文演變過程的視頻片段,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了解,為后續(x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通過真實史料的呈現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強化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中總結出系統(tǒng)性的學習規(guī)律,為落實深度學習做好準備。
(二)借助信息技術,調動學習熱情
深度學習理念的發(fā)展以新舊知識的整合為基礎,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課程內容以新穎的方式呈現,既能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又能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現,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使學生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動力,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后續(xù)的學習中,積極配合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在實踐中加深對歷史內容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尤其對歷史這樣較抽象的學科而言,將教材中的文字信息以圖片、聲音、視頻的形式呈現,便于學生的深度理解,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宋代經濟的發(fā)展》為例,要求學生知道宋代經濟發(fā)展的過程,理解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首先,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宋代的《耕獲圖》,其中描述了宋代農民從耕種到收獲的場景,展現了當時農業(yè)的新發(fā)展。其次,針對圖片提出問題,“此圖描述的是北方種植方式還是南方種植方式?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我國何時開始開發(fā)南方經濟的?又是何時將重心移到了南方?”結合教材中提供的內容加以思考,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捋清本課學習思路。最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根據課本中提到的內容以及自身現有的經驗加以研究,多媒體上展現的圖片起到了輔助作用。組內成員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經過商議形成統(tǒng)一的答案,并派出一名代表匯報成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展開直觀的學習,不斷挖掘教材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發(fā)揮深度學習理念的價值所在。
(三)利用熱門話題,保證教學質量
歷史知識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具有極高的鉆研價值。在深度學習視角下,教師可以利用熱門話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同時又有利于思維的靈活發(fā)展,夯實歷史基礎,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深度解析教材,選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熱點話題,保證在初中生的能力接受范圍內,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讓他們能夠從中有所收獲。其次,必須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挑選大家喜聞樂見的實例加以介紹,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本課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讓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歷史,發(fā)揮出寓教于樂的最大價值,在摸索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保證了教學質量。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為例,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掌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知道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以及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和文化內涵。對“絲綢之路”學生并不陌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有所涉獵,教師可以圍繞它展開教學。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絲路風景》的短片,直觀展現絲綢之路的沿途美景,隨后邀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描述自己印象中與它相關的故事,營造活躍的班級范圍,吸引更多學生加入活動,經過交流對西域的地形、人口、風俗等有了基本了解。接著由教師進行深入的引導,思考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來的影響,雖然第一次并未成功,但是使各國間取得了聯系,為日后的建交打下基礎。直至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被再次提出,倡導和平發(fā)展,主動與沿線國家打造利益共同體,將它的歷史含義沿用至今,具有一定的現代影響力。
(四)運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脈絡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課程重點,將原本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使其條理清晰呈現,有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尤其是對歷史學科而言,包含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史實,閱讀起來較為枯燥,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樂趣,長久下去極易產生不良的情緒,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運用思維導圖整合歷史知識,使原本零散的內容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利用不同顏色區(qū)分出重難點內容,幫助學生構建記憶鏈條,初步形成思維定式,知道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梳理知識脈絡,循序漸進地完成新課內容的探究,進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為例,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唐朝與日本和天竺交往的經過,難點在于讓學生明白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總結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清單,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并將重難點部分設置為空缺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將其補充完整,將有問題的地方單獨標記,回到課堂上有所側重地聽講,保證新課內容的吸收。最后引領學生自行設計思維導圖,根據自己的學習思路梳理知識點,在親自操作中明確只有強盛才能有吸引力的道理,對外開放能夠獲得進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長,應多向他人學習。
(五)重視活動體驗,促進學生交流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堂流程,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探究,而是組織相關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保證深度學習的效率。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歷史題目的練習中,雖然對提高分數有一定幫助,但是學生并不理解歷史的內涵,失去了學科的意義。因此,教師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吸引學生主動加入其中,不僅能拉近同學間的距離,而且對課程內容生成深度的理解,以此實現教學目標。小組合作便是有效途徑之一,所有人為了相同的目標而努力,在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為例,教學目標是了解《紅樓夢》的主要內容,以及明清時期昆曲和京劇的演變歷程,理解文學藝術背后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結合預習內容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紅樓夢》至今仍是人們談論的話題?它有哪些現實意義?然后將班級同學劃分為五人一組進行探討,通過曲折的情節(jié)和嚴密的結構形象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在組內成員的合作下總結出它的歷史意義。借助合作的方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主動加入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歷史形成深度理解,摒棄學科的枯燥性,在不斷的交流中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充分保證了課堂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個性化的設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加入活動中,對所學內容生成全新的理解和認知,構建出高效的歷史課堂。如何進一步挖掘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仍舊需要教師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摸索,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艮平.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6):70-71.
[2]吳婧.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19(8):53.
[3]蔡敏.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課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9):82-84.
[4]鄧木娣.深度學習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