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新高考制度圍繞科學選才、促進公平的核心而展開,為學生的升學考試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權,包括自主選擇升學途徑、考試時間、考試科目以及專業報考等方面,為變革和創新高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和保障。本文以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人才為主題展開探究,全面分析當前培養高中人才面臨的諸多挑戰,并基于實踐的層面提出應對策略,旨在通過改革培養目標、校本課程、教育模式和考評制度不斷促進高中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和升級,滿足學生發展潛質的成長需求和高校人才招錄的選拔需求,為社會培養更多個性化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教學策略;新高考背景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0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04
高考是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橋梁,對于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一方面,高考長期發揮著學校教育指揮棒的價值,直接決定了高中教育甚至是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格局;另一方面,高考影響著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效果,直接決定了高校招生的生源基礎,較大程度地影響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具體的培養方式。推行新高考制度之后,更進一步強化了高考系統性和全局性的特點,促使基礎教育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一背景下,培養高中人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才能滿足新高考的要求,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進而為高校及社會培養極具發展潛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優秀學子。
一、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人才面臨的挑戰
(一)培養目標需要強調全面與個性相統一
在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目標起著指導性作用,不僅體現在受教育者外顯的一言一行中,同時也體現在受教育者內隱的性格特質和氣質內涵里。實施新高考制度起著巨大的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作用,進一步指引著高中人才培養目標轉型和變革,實現重構高中階段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等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制定與之匹配的教學策略。而在設定教學目標方面能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選擇權,鼓勵學生積極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因此,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人才培養模式將發生徹底轉變,以“學習自助餐”的形式為學生與高校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引導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有側重點地發展興趣愛好,并將其與他們今后的專業學習相結合。在這一背景下,高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強調全面與個性相統一,不僅要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綜合素質、成為全方位人才,同時又要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探索具有個性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精神和實踐探索能力。
(二)課程設計需要強調興趣與專業相結合
重構學習內容是重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要素。新高考要實現全面性與個性化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構建豐富的高中學習內容。而學習內容主要通過課程展現,課程能夠將教育思想、目標、內容等相結合,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和重要保證,也是全面推進高中學校實現構建特色校園文化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還要與學生的能力層次相匹配,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容可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尤其是在文理不分科的自由學習組合模式下,學生更要立足于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加以選擇,達到揚長避短的效果,不斷激發潛能和發展興趣,進而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才能。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設計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共同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有側重點地發展個性,為他們未來的專業學習和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新高考背景下的課程設計需要強調興趣與專業相結合,要整體規劃高中階段的課程結構,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生的能力特點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進而為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三)教學形式需要強調傳統與創新相融合
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也面臨著變革,需要積極貫徹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核心教育理念,要將實施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都放在學生的實際所得上。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就存在一些局限性,雖然能夠實現學科知識集中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卻難以實現個性教學。為此,教學形式也面臨挑戰,在傳統教學班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研究和探索走課制、分層教學制,構建行政班教學與走班制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從而實現個性化教育。同時,課程教學方法也要凸顯創新意識,構建師生共同成長的學習共同體,以學生為教學根本,教師的教學重點要放在啟發思考和激發興趣的層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學策略需要轉變為以鼓勵和引導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而這均會導致高中教育者面臨巨大的挑戰。
(四)評價機制需要強調促進與提升的價值
教學評價活動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能綜合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找到學習上存在的薄弱項,并通過針對性的練習加以鞏固。因此,教學評價的實質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其綜合素養的有效措施,并非選拔學生的工具。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的評價功能應該從傳統基于測試而展示的選拔和篩選功能轉變為基于評測而形成的促進和提升功能。也就是說,需要重構高中教育的評價機制,這又是一項新挑戰,要強調評價活動的過程性和公平性,體現多元化特點,以此衡量培養人才的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學評價制度應當凸顯以日常記錄為主要內容,不僅要將階段性考試成績作為重要指標,也要綜合參考學生平時課程學習的具體表現,如作業完成度、學習態度、回答問題的創新性等。綜合素質評價還要把學生的學業水平、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興趣愛好與社會實踐等內容相結合,通過翔實的證據、事實和數據充分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真實情況。因此,在新高考制度下評價制度需要強調評價活動促進和提升的價值,要全面打破單一的成績考核模式,在因材而異思想的指導下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日常學習效果與綜合表現,起到促進學生提升能力的作用。
二、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人才的策略
(一)精準定位培養目標,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教育的本質是充分關注受教育者的發展和幸福,實施教育教學活動要以人(受教育者)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充分尊重生命的本性,通過系統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和措施不斷提升生命的價值。新高考要實現培養人才全面性與個性化相統一,這就代表學校教學要走出千校一面的傳統模式,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重構培養人才的目標。在以生為本和創新驅動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融合全面發展、多元智能等教學理論打造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此落實素質教育,實現重構高中育人模式。在充分提升育人內涵與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優化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真正獲得發展。
為此,學校必須從自身的辦學實際出發,深入探索構建校本特色育人目標,如將傳統文化中的“禮善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發展根基,在學校文化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各個方面滲透“禮善文化”,包括外在的物化景觀建設、校園館室建設等內容,也包括內在的營造師生關系、學風教風建設等內容,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辦學定位,以此構建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同時,要充分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的辦學特色,通過構建文化實現學校的內涵式發展,積極依托德育教育和實踐平臺將“禮善文化”滲透到各類教學活動中。例如,通過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國旗下的講話”,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在學校的存在感,還能引發學生審視內心,幫助學生構建社會價值觀念。
(二)著力打造校本課程,重視規劃指導職業生涯
新高考制度下培養人才需要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條件,而課程建設的多樣化與特色性是實現個性發展的基礎和保證。為了增強課程設置與學生未來發展的匹配度,設計課程時還需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客觀分析自身的能力、興趣和特點,并結合未來的理想初步構建職業生涯規劃,以此指導學生選擇課程。
為此,新高考制度下設置課程需要體現課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性,圍繞校園文化特色開發校本課程。一方面,設置課程必須圍繞培養核心素養的中心,從知識文化基礎、學生自主發展和參與社會生活三大方面綜合考慮,完成個性課程的頂層設計。同時,要從本校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校師資配備的特點為學生提供選擇課程的支持。另一方面,設置課程要為體育課和自修課分配足夠的時間,確保學生有機會、有途徑釋放和緩解學業壓力。例如,在課前適當安排伸展運動,引導學生在座位上簡單拉伸身體,緩解身心壓力。
在設置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還應該全面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指導學生完成認知自我能力、高校專業以及未來職業,嘗試尋找人生的奮斗方向,避免產生迷茫的心理。為此,學校要促進教師的職業生涯教育實現專業化成長,可以通過外聘、培訓等方式提升師資力量,積極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邀請企業家、人資管理專家走進學校,通過講座、分享等形式引導學生認識職業、認識社會,在更高的層面展開思考,促使高考成為學生實現人生理想的一種途徑。
(三)創新采用走班模式,促進同步發展綜合素養
新高考制度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能夠有效滿足學生個體內在的成長與發展需求,也能夠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傳統的行政班難以實現差異化教學,需要在傳統教學形式的基礎上構建新形式,可以嘗試“行政班教學+走班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課程依舊保持傳統行政班教學,而其他課程如物理、化學、生活、體育等則可以通過選修方式實行走班制。通過“走班”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協作學習提高綜合能力,實現創新培養人才。
實施走班教學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成績,再結合學生的能力劃分層次,確保學生能夠進入與其學習情況相匹配的教學班,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同時,走班教學要注重營造師生關系,強調教師與學生深層次的交往,通過分層式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反復實踐,在常規“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另外,要科學、合理地設計考試頻率,走出“題海戰術”的教學策略,通過“限時模擬”的訓練方式在規定的測試時間內完成模擬訓練,通過診斷性測試幫助學生找到不足,及時加強鞏固,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四)逐級分解考評指標,構建多元一體的評價體系
要實現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關鍵在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以綜合素質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如此才能不斷提高評價制度的有效性。將綜合素質體系的五大方面(德、智、體、美、勞)內容分散到各門學科的教學考查中,能夠增強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為此,需要將課程劃分為基礎類、拓展類和研究類三大類,然后在不同類別的課程中將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劃分為學習表現、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三個部分,再將綜合素質體系的各個指標分散到不同類別課程的不同學習評價維度,以權重的形式構建評價體系。
在具體評分的過程中,思想發展水平類別的指標由班主任負責,學業成績方面的評價由各科教師負責,身心綜合素質方面的評價由體育教師和心理健康教師共同負責,而其他興趣特長類課程由各門學科教師綜合打分。多維度、層級性的評價體系能夠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增強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另外,學生、家長也應該參與評價,在充分體現評價激勵價值的同時,還能通過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而在評價結束之后,要構建及時反饋的機制。如運用課前點評、班會分享以及國旗下的講話等形式表揚“典型”、鼓勵“普通”,及時發現并肯定每一個學生的獨特閃光點,以此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健康成長。
三、結語
素質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和重點,以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充分實現了個性化教育與社會化教育相統一,能夠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因此,素質教育貫穿各級各類教育體系,并延伸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層面,是面向全體受教者開展的全面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全體受教者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教育應該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著力打造個性化校本課程,創新采用“行政班教學+走班教學”的組合模式,逐級分解綜合素質的考評指標,加強塑造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為社會培養既能實現自身價值又能服務祖國建設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王義龍.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及人才培養制度的完善與發展[J].就業與保障,2021(12).
[2] 新高考改革呼喚高中學業發展指導[J].教育科學論壇,2020(28).
[3] 董秀華,王潔,王薇,等.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初衷與實踐挑戰:由高校人才培養視角反觀[J].復旦教育論壇,2020(2).
[4] 李麗云.實現新高考背景下大學與高中人才培養機制的科學銜接[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
[5] 敖思祥,李丁一,王夢璐,等.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養方向的探索與研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4).
[責任編輯 康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