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各行各業逐漸受到世界關注,作為亞洲歌曲唱法之一的中國聲樂唱法也在世界聲樂舞臺中受到重視。近年來,國際聲樂比賽中中國青年歌手屢次獲獎,極大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聲樂的熱情。為進一步促進中國聲樂唱法發展,有必要對其展開研究。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聲樂唱法;新發展
中國聲樂既古老又新穎,通過研究中國傳統聲樂可以發現,其融合了民歌、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中的演唱技巧,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中國傳統聲樂在國外的傳播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聲樂越來越多地在世界傳播,因此,新時代中國聲樂唱法的新發展也值得深入研究。
一、美聲唱法本土化
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幾千年來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積累了大量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聲樂藝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眾所周知,在世界發展中,很多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而中國戲曲則歷經時間考驗,流傳下來。其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在保留原始唱法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新元素,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滿足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正因如此,我國一批批聲樂人才走向國際,甚至成為國際聲樂培訓講師,如聲樂教授沈湘在世時創新了教學方法,培養了大批優秀歌唱家,并受邀到國際“聲樂大師班”講學,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聲樂的國際影響力。
(一)美聲唱法
時至今日,美聲唱法已經有了近400年的歷史。由于發聲方法較科學并符合歐洲人民審美需求,美聲唱法得以快速發展[1]。美聲唱法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其是混合聲區唱法,真聲假聲并用,并且需要按照音高比例混合使用,意在將歌唱所用共鳴腔體調動起來。同時,在胸腔共鳴時要確保自然,把握好分寸。
最早的歐洲音樂為單聲部音樂,而13世紀中期,歐洲音樂逐步突破單聲部,開始進入復調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多為多聲部合唱形式,并由女高音和女低音擔任,圣詠部分則由男高音負責。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音樂逐漸引入了男低音聲部。由于《圣經》規定婦女在教堂應保持緘默,所以演唱中的女生部均由男童代替。這些男童經過了閹割,被稱為“閹人歌手”。閹人歌手的出現客觀上促進了歐洲聲樂藝術發展,并為美聲唱法的發展打下了根基。隨著歷史的發展,閹人歌手制度逐漸衰落。
18世紀后期,大歌劇主題多采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演唱形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閹人歌手被取代,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演唱形式,這是歐洲歌劇的一個重大轉折。到了19世紀,“掩蔽”唱法出現,標志著男高音演唱技巧進入新的階段。其被應用在歌劇舞臺上,逐漸形成了以男角為主角的局面。
19世紀初,歐洲的文學藝術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或新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或“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在音樂創作方面,浪漫主義的形成是在19世紀20年代。浪漫主義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上做了許多革新,比如,在主題的音調上加強了抒情的因素,在器樂作品中貫穿了歌曲性的音調等。而在歌曲的創作方面,歌詞大都采用名家的詩作,詩意盎然,講究詩詞和音樂渾然一體和“詩化精神”,要求將詩詞的內涵充分地用音樂表現出來。同時,加強了伴奏,尤其是鋼琴伴奏的表現功能和作用,形成了與歌聲共同塑造藝術形象,推進高潮、揭示歌詞意境,表現歌詞未盡之意的新型關系。隨著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為代表的德奧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興起,不同于歌劇詠嘆調演唱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出現。
(二)中國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并在20世紀20年代初傳入我國。其在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改良,逐漸形成中國美聲唱法。之所以稱之為中國美聲唱法,主要是由于它與歐洲美聲唱法有所區別,有著大量中國元素,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在美聲唱法初入中國時,由于審美的不同,其并不十分受中國人民青睞,加之受語言不通的因素影響,能夠感受美聲唱法美感的人非常少[2]。而中國大部分人對本土戲曲音樂與民間歌曲有強烈的好感,在理解與整理了多民族聲樂唱法以后,統一的中國民族唱法形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在音樂形式上有著自己的特色,現階段,無論是原生態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均屬于“中國唱法”。中國作為一個包容性較強且善于學習的國家,在形成統一的中國民族唱法的過程中也借鑒吸收了歐洲美聲唱法,比如在聲樂訓練方式上,中國便進行了較好的借鑒,為中國聲樂此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聲樂唱法發展早期,通常以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劃分演唱風格,但隨著聲樂的發展,這樣的劃分方式適用性減弱。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國聲樂發展,相關人員將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合并,形成美通唱法,代表作有劉媛媛、成龍演唱的《國家》。在欣賞這首歌曲時很多人會認為其可被雅俗共賞[3]。此外,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民通唱法,代表作有《愛在天地間》。
在欣賞這首歌曲時,聽眾可以明顯感受到其中的民族唱法,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這些新唱法在形成之初,也受到了各界的質疑,甚至出現“不土不洋”的貶詞。盡管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夾雜,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聲樂唱法得到了創新,被越來越多人喜愛,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聲樂唱法提出了新標準、高要求。以當下流行的新國風歌曲為例,一些聲樂愛好者汲取了中國旋律的精髓,進行了改編,受到了很多好評。可見,時至今日,中國聲樂得到了新的發展。
二、中國聲樂唱法形式與題材多樣化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中國聲樂唱法也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近年來,在中國詞曲作家與歌唱家的不斷努力下,原創歌曲數量不斷上升,歌曲質量也有了新的高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中國詞曲作家與歌唱家的個人努力以外,還因為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的多樣化[4]。詞曲作家可從民族音樂中尋找靈感,并將其融入現代音樂,形成新的聲樂作品。觀察中國聲樂作品可以發現,原創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中國民族音樂特征。以《在希望的田野上》為例,這是一首歌唱祖國繁榮富強的歌曲,分析其歌詞可以發現,其中充滿了鄉土氣息,非常樸實,曲調也十分優美流暢。歌唱者的演唱仿佛使聽眾看到了綠波蕩漾的田野,樸實勤勞的農民正在田野上勞作,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為提高歌曲的影響力,相關人員還組織了很多與歌唱有關的活動,如青歌賽等。在此類歌唱競賽中,涌現出了很多在此后卓有成就的歌唱家,同時也誕生了大量經典歌唱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聲樂與歌曲相關商業的發展[5]。
聲樂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推動商業發展,還在于引發情感共鳴。正如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歌曲是傳達內心感受的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古風歌曲出現,很多古風歌曲融入了戲曲,并直接以古詩為詞,而又具有流行音樂特征。這種時尚元素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音樂形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聲樂的魅力,獲得了許多好評。
中國聲樂唱法的發展建立在現代解剖學與普通話正音技術的基礎上,是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獨有的歌唱方法。雖然中國近現代聲樂的發展與歐洲美聲有較大的關系,但沒有完全挪用歐洲美聲唱法,而是根據本土特色對其進行了改良,正如中國女高音歌唱演員呂薇所說,“中西方音樂受文化背景的影響有所不同,西方音樂屬于高低起伏的音樂性語言,而中方音樂則屬于節奏性語言”[6]。中國民族聲樂中,歌唱者的吐字是否清晰、發聲是否標準、審美是否具有高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說明中國音樂非常追求意境美[7]。美聲唱法更加適用于多音節語言,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容易出現吐字不清的問題,且中國傳統民族唱法多用真聲,并弱化胸腔共鳴,注重情感的真摯,而美聲唱法真假聲混用,注重胸腔共鳴,對嗓子的負擔相對較小。但二者依然有很多互通性,如同樣注重氣息的運用。因此,可以將二者融合,在不丟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借鑒美聲唱法,讓聲音更圓潤動聽,聲音力度可以得以充分發揮,使得情緒爆發力更強。
中國聲樂唱法能夠得到快速發展,也要歸功于相關人員沒有照搬外來思想,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聯系實際進行改編,既沒有丟掉數千年的積淀,又對其進行了改善,具有中國特色,容易被接受,且不可替代。
三、中國聲樂唱法注重兼收并蓄
中國聲樂的不斷發展與中國聲樂家在藝術上的創新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多年來,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歌唱家,他們憑借自己獨特的演唱方法獲得國際獎項,受到了國際聲樂界的一致好評,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在聲樂演唱上的藝術成就之高。
中國聲樂唱法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穩定發展,還與中國聲樂家注重兼收并蓄有關。自古以來,中國便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國家,中國人善于吸收其他國家的優秀之處,與自身特色相結合,不斷發展。正如聲樂教授馬秋華所說,要注重歌唱語言的民族化,認識到漢語咬字與西方歌劇很多語言的差異,不可一味學習美聲發聲方法而忽視演唱中國作品時咬字、吐字和字聲結合的重要性[8]。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區與民族的多樣化導致語言發音技巧的不同,這些不同的方言也成為創新中國聲樂唱法的法寶。
受地域因素影響,中國民歌也存在各種不同的風格,如江南的民歌以小調為主,其原因在于江南地區河流交錯、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觀秀麗,人的性格與其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也比較溫婉。比如,在聆聽廣為流傳的《茉莉花》時,人們不難感受到溫柔的氣息。在這一歌曲的演唱中,歌唱者需要使語言與曲調較好地配合,以營造柔和的氛圍[9]。北方地區的民歌則風格粗獷,其原因在于北方地區干旱少雨,影響了人的性格。以《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為例,這是一首典型的陜北民歌,在欣賞這首歌時,聽眾能強烈地感受到歌唱者內心的吶喊與呼喚。
時代的不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聲樂唱法。20世紀40年代中期,抗戰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毛澤東同志也已提出了“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的理念,為了創造出全新的反映中國共產黨的理念的藝術作品,推動中國演唱曲調創新,歌劇《白毛女》誕生了。它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歌劇終于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也意味著中國民族唱法的形成。其中的聲樂歌唱藝術家無論是對演唱技巧的掌握,還是表演狀態方面均表現優秀,通過他們的表演,觀眾可以明顯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與意境。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漢藏語系共有約400種語言。通過研究漢藏語系不難發現,其中的語言聲調都非常明顯,每個音節都有固定的聲調,人們通過聲調便可區分詞匯意義[10]。在創新中國聲樂唱法的過程,相關人員也參考了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意在讓中國聲樂唱法能夠更好地發展。
總的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聲樂唱法在不斷更新與進步。為進一步促進中國聲樂發展,應正確認識美聲唱法與中國聲樂唱法的區別與聯系。美聲唱法注重技巧,強調聲音的圓潤動聽,中國聲樂唱法則在此基礎上重視情緒表達,由于兼收并蓄,其能夠走向世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應注重中國聲樂唱法發展,讓中國聲樂藝術走向世界,弘揚新時代偉大精神。
參考文獻:
[1]梁創.論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海戀》中的實踐應用[J].參花(下),2022(10):98-100.
[2]吳榮.中國聲樂唱法新論[J].藝術大觀,2022(19):28-30.
[3]劉茜.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中的運用探析[J].時代報告(奔流),2022(6):52-54.
[4]楊嘉瑩.聲樂藝術的文化交融:對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的咬字吐字問題分析[J].藝術品鑒,2021(36):160-162.
[5]諸成業.論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海戀》中的實踐應用[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21.
[6]卜冠一.從《懷念戰友》看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中的應用[J].四川戲劇,2020(6):106-108.
[7]劉闊.探索中國聲樂唱法中男中音的演唱風格及特點:以作品《楊白勞》為例[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0.
[8]朱琳,楊巖.從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共融性看中國聲樂藝術的未來走向[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3):138-144,150.
[9]胡珅.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聲樂作品之探究[J].當代音樂,2018(11):97-99.
[10]劉紫光.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作品中的應用:以《懷念戰友》和《為你歌唱》為例[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5.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