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坤林 王遠
摘要:針對“雙減”背景下教師減負“減什么”及教師負擔“怎么減”的問題,明確了教師減負以減機制類負擔、減“外事”類負擔、減專業類負擔、減精神類負擔為抓手。減輕教師負擔要增加教師編制,盤活教師資源;引入社會力量,服務賦能“雙減”;完善評價標準,提升管理水平;理清教育職責、回歸教育本位。
關鍵詞:教師負擔;教師減負;“雙減”政策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09-0092-0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要著力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半p減”政策有效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必要的學業負擔,優化了校外教育培訓環境;但與此同時,該政策的出臺也對教師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主要從教師負擔的現狀及教師負擔的原因分析著手,明確教師負擔“是什么”“怎么樣”,教師減負要“減什么”與“怎么減”,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教師負擔是什么?
針對教師減負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歇,但總是收效甚微、浮于表面、無法根除。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教師負擔的內涵及范圍未能明確。明確教師負擔,首先需要認識“負擔”的詞源與意義,從廣義和狹義上劃分教師負擔。狹義上中小學教師的負擔指的是中小學教師于學校工作中所承擔的教學工作、教育職責與職業壓力等。此外,從教師角色出發,教師負擔是教師應履行的責任、完成的任務及承擔的壓力,進而細分為工作負擔、生活負擔和心理負擔等[2]。對于中小學的教師減負主要指的是減輕或減除超出教師正常工作壓力負荷范圍、違反教育教學規律、違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破壞正常教育生態的事務,包含減除超前負擔、過度負擔和額外負擔。
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清理、規范影響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有關工作,尤其是與教育教學不相干的事項,保障中小學教師潛心教書育人[3]。實際上,教師減負的目的是讓教師從繁重的、本來不應該由教師承擔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使得教師能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教育教學科研之中,從而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動能及教育教學熱情。實施教師減負政策已三年有余,各地也嚴格根據中央文件精神要求,制定并頒布了教師減負有關措施及政策清單,創立了統籌規范的政策制度。與此同時,“雙減”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在校內方面,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與服務水平有所提升,在作業布置上更加科學合理,學校的課后服務要基本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因此,教師減負政策的有效開展,可以減輕教師的不合理負擔,使得教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書育人過程,繼而在落實“雙減”政策、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作業管理水平及課后服務水平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二、教師負擔怎么樣?
“雙減”政策的出臺,突出強調了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師的任務與負擔。正確認識教師所承受的負擔現狀,摸清教師負擔底牌,對于明確教師負擔,探索教師減負內容,提出教師減負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教師負擔過重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所顯現,尤其中小學教師一度被計劃、表格、綱要、總結等非教學內容擠占了過多教學時間,以至于有教師認為僅有1/6的時間可以用來教學[4]。當前,在“雙減”背景下教師的負擔不僅僅包含與教學相關的負擔,還包含了學校管理、社會性服務、責任考核等多源性質的負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雙減”要求壓縮學生的作業時間,這就需要教師提升作業設計和課堂教學的質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相關準備工作;二是在校時間更長了,很多教師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疲勞和精神焦慮現象;三是非教學任務增加,部分教師忙于應付各種事務性的工作,缺乏時間和精力備課、批改作業等;四是“雙減”背景下,對于教師在教學領域的“專”與“精”要求更高,很多教師缺乏相應的水平與能力,感到力不從心,進而增加了心理負擔等[5]。這些負擔極大地干擾了教師的教學安排與教學計劃,使得教師無法做到潛心教學、靜心育人。
三、教師減負減什么?
堅決落實教師減負的意見要求,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教師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對于教師職業與教師隊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明確教師減負“減什么”尤為關鍵,繼而研究“怎么減”和“誰來減”的問題,助推教師減負政策有效落地,提升教師減負之后的育人實效。
(一)減行政類負擔
中小學教師在學校的教學中不僅面臨著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還面臨與教育行政工作有關的一些負擔。學校要著力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調查統計機制、信息收集機制、用人調人機制,有效減輕教師的行政類負擔。
當前,諸多學校缺乏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多種形式的督查、評比、考核以及文明創建等工作,在過程中要求多而細,活動需記錄、工作需留痕、調查留照片、事后必宣傳。單在材料整理過程中就需要分類分項評分,甚至在每一項活動中,都得有方案、有照片、有工作量、有總結。更有甚者,部分地方竟出現晚上突擊檢查學校教學總結、黨建、后勤管理、治安衛生等工作的情況,帶情緒“檢”,帶目標“查”,干擾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秩序。因此,著力減輕教師的行政類負擔,成為教師減負的重要一環。
(二)減“外事”類負擔
教師作為教育的首要資源,既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也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教育行政部門及各級學校要建立并明確教師減負清單,明晰中小學教師的職責所在,劃定工作范圍,統籌規范無關教學的事務,不能無故抽調或借用中小學師資,應強化組織保障與職責定位。
各級黨委和政府在統籌部署教育扶貧、社會維穩、防災減災、疾病防控等工作時,確需中小學教師配合工作、參與其中的,須嚴格按照程序開展。要有效減輕減除“外事”類負擔,還教師一份安寧。
(三)減專業類負擔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建設,這要求教師從全方位、在全過程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中小學教師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實施教學,教出一堂精彩而又優質的課程,需要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的全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創造條件。
在課前備課環節,傳統備課過程中,尤其是新任教師的備課任務包含了課時的完整教案、教學課件以及試題設計。這對于教師來說,任務本身過于繁重,而且會形成備課模式固定、教學形式固化等問題。針對這種現象,學??梢酝ㄟ^成立相應的學科組,備課時教師相互交流、加強合作,簡化“筆尖”“課件”任務,強化實操水平要求。通過組內磨課等形式,相互吸收優質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實現好的教學方法相互交流,優的教學內容相互吸收,妙的教學手段相互借鑒,進而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還教師以輕松。
在課堂教學環節,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師教授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學生就可以學習到更多,由此“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中小學受眾很廣。然而這一種模式,教師通常是“累并滿足著”,而學生卻“懵并游離著”,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與“雙減”政策的雙重背景下,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形式被大為推廣。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學生身心“動起來”,思維“飛起來”,教師“靜”下來,課堂教學負擔自然就減下來了,還教師以靜心。
在課后輔學環節,一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后作業,命制具有針對性的、獨具校本特色的高質量的作業試題。同時可以發揮課題組的優勢,構建起作業命制、審核、測試于一體的責任制,分輪次循環進行,以達到提升作業命制質量與減輕教師負擔的雙重效果。另一方面,教師提升課后服務質量與水平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只有練好“校內提質”內功,才能打好“校外減負”硬仗。學校和教師通過整合線上優質資源,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提升自身服務水平,減輕學生與家長的焦慮,還教師以舒心。
(四)減精神類負擔
“雙減”背景下,對于教師的要求也迅速提升,教師的工作壓力大幅增加。很多教師在崗時間達十余個小時,驟然延長的工作時間,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加重了教師的精神壓力[6]。學校里繁重的備課、上課、輔導、教研、考試、培訓、扶弱、評職稱、社團活動、社會責任等任務,讓教師難以歇下來,增加了心理負擔。尤其班主任工作更是繁雜多變,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需要做到事無巨細,一一照應,加重了教師的身心壓力。此外,隨著新課程改革、新考試變革、新教學要求的變化,教師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調整,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教師面臨著“我向性”和“非我向性”的矛盾心理,增加了教師的精神性負擔。
在教師任務繁重的環境下,有效減輕教師精神負擔,對于提升教師教學熱情意義重大。首先,教師應做到自我疏導與專業調節相互配合。一方面,通過引導教師進行精神的自我診斷與疏導,來有效釋放精神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學校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進行心理與精神的專業調節。其次,通過彈性上下班、固定休假與補充休息制度的形式,允許教師在制度的范圍內對到崗時間進行動態調整,讓教師真正做到休息時間可調整、能爭取,卸下精神包袱自主休息。最后,通過物質同精神激勵結合的方式,給予教師一定的激勵,提升教師的教育熱情。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是構成教師自我實現需要的重要基礎,教師物質條件充盈,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更加有動力追求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身的精神水平。
四、教師負擔怎么減?
教師作為“雙減”政策實施的主力軍,面臨著負擔加重的問題,時常無法得到有效緩解。有些地方也未嚴格按照“雙減”政策中對教師的保護規定認真落實,給教師帶來困擾,也影響了“雙減”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研究針對此類問題,提出以下四點建議與對策。
(一)增加教師編制,盤活教師資源
“雙減”背景下,很多教師的工作時間也相應地有所延長。為了有效達到工作時間與回報的平衡,就需要創設一定的回報機制。當教師的工作付出與回報長期達不到平衡,可能就會導致一些優秀教師的流失,進而增加“雙減”政策下的反彈壓力。通過動態選調與統籌調劑編內教師資源,保障學校間的師資增減與生源增減達到動態平衡;創新教師的用人機制,規范合法地運用人事代理、勞務用工、勞務派遣等用人方式,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擴寬優質師資供給,促使教師輪崗轉換,盤活教師資源,解決師資配備不平衡的問題,以達到減輕教師負擔的目的。
(二)引入社會力量,服務賦能“雙減”
“雙減”背景下,積極引入社會資源與社會力量參與學生的課后服務與課后知識拓展與普及,能夠有效減輕教師額外的負擔。利用社會力量與社會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陪伴閱讀、勞動實踐、手工創作、藝術表演、運動體驗、科普活動以及拓展訓練等課后服務活動。學校可以與社會各界開展資源合作,也可以聯合一些培訓機構,這有利于部分培訓機構的健康轉型,從而搭建起一個以學校為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協同用力、賦能“雙減”的育人新格局,進而有效減輕教師的育人負擔。
(三)完善評價標準,提升管理水平
“雙減”之下,教師要提高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意識及創新能力。借助信息化平臺保障學生作業數量科學合理、作業質量經得起檢驗,逐步構建科學高效的校本作業管理制度。完善對教師能力的評價標準,對于促進“雙減”工作在學校有效落實至關重要。“雙減”政策明確規定要全面縮減學生的作業總量與作業時長,這對于教師提升作業設計能力與強化課后服務指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對應,相關能力應作為教師能力與水平評估的重要參考,驅動教師專業提升。如學校在進行教師評價時,通盤結合教師的個體評價與集體評價,乃至學生評價,對于能夠將“均一化作業”、“個性化作業”與“校本化作業”有效融合的個人和集體,給予激勵并表彰,可以提升教師的獲得感與榮譽感,助推教師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提升作業管理質量隊列當中[7]。
(四)厘清教育職責,回歸教育本位
“雙減”政策之下,有效減輕教師負擔,需要各界協同助力。首先,應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梳理清查各類督查、檢查、考核、評比等項目,簡化會議、文件形式,杜絕重復上報數據材料及多頭填寫表格現象,避免推派無關培訓活動任務給教師。其次,學校方面需引導教師明確自身職責范圍,厘清工作邊界,不在教育任務之內的工作要敢于拒絕,維護教師權益。同時需要改進學校教學管理方式,根除形式化的管理負擔,將時間還給教師,讓教師能真正回歸“教書育人”本職工作,及時“歸位”,處處“到位”,提升教育質量,落實“雙減”育人需求。
“雙減”背景之下,探求教師負擔現狀及表現,明確教師減負內容,提出教師減負對策,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旨在為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質量、革新自身能力做準備,同時也是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將逐步完善教師減負體制機制,還學校以寧靜,還教師以安心,促使教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更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教師回歸教學,教育回歸本質,可以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達到教師“減負提質”與學生“減負增效”同向同行,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 [2023-01-02].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張雅靜.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的來源與排解[J].教育科學論壇,2019(4):60.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EB/OL].(2019-12-15) [2022-01-0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4]冀惠.“雙減”背景下教師減負的現狀與問題[J].中小學校長,2021(10):29.
[5]胡遠明.“雙減”落地生根,教師減負是關鍵[J].教育家,2022(9):40.
[6]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73.
[7]郭霽瑤.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雙減”后教師負擔過重怎么辦?[J].中國經濟周刊,2022(5):8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