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玲 郭濱
【摘要】 詩人常以花名為隱喻進行創作并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不僅可為讀者創造別樣的閱讀體驗和意境美,還可以幫助詩人委婉地借隱喻表達自身的思想或創作目的。如何理解詩歌中的“花名”隱喻則離不開認知,因此,本文試從認知語境視角分析中國詩歌中花名所蘊含的隱喻意象及其英譯策略。
【關鍵詞】 認知語境;隱喻;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0-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36
基金項目:本文系湘社科辦2020(1)號19YBA89課題“毛澤東詩詞中隱喻的認知翻譯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學作品中的隱喻除了受制于作品的社會文化語境之外,還受到作品本身的語境制約。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的主題表達、人物形象刻畫、一定的文學傳統等等,構成了隱喻理解與表達過程的文學語境內涵[1]?;ㄊ侨藗兂R姷闹参铮c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當它作為一類文學素材出現于詩歌中時,其隱喻意義也在不同創作者筆下各有不同,如何理解花名的隱喻含義則離不開人的認知體系。本文擬從認知語境角度來探討中國詩歌中“花名”的隱喻及其翻譯策略。
一、認知語境
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語境”一詞,后來“語境”成為語用學重要的研究內容。傳統的語境被認為是靜態的,“涉及到語言的知識,語言的上下文,人的世界知識,交際的社會文化背景,交際的時間、地點、交際者、說話方式等情景要素?!盵2]Sperber和Wilson(1986)在認知科學與語用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理論,他們提出的認知環境(認知語境)與傳統語境有所差異,認為語境是認知環境,包括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和詞語信息,是人類能夠感知和推理的所有事實的集合。人的認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感知和推理的過程中其認知語境也會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
二、認知語境視角下的花名隱喻
詩歌是作者用來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的文學體裁。當花作為物質形象出現在詩歌中時,詩人所表達的抽象情感便通過“花名”的隱喻意義獲得了具體表現,其隱喻意義也因詩人的創作而不同。譯者需要通過認知語境來理解隱喻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和解釋。
將詩歌中花名的隱喻理解視為譯者的推理過程,其過程包括:分析隱喻(根據花的種類特征分析隱喻、結合詩歌含義及背景分析隱喻)和解析隱含喻底兩個步驟。其中,花的種類特征所體現的隱喻含義包括:隱喻柔弱、隱喻品格、隱喻富貴繁華、隱喻容貌。結合詩歌含義及背景分析所體現的隱喻含義包括:隱喻作者的心境、隱喻命運、隱喻志向。其具體案例分析如下:
(一)隱喻柔弱
不同于自然中的樹木,花的生長周期短、花瓣易落、花枝易折等缺點與柔弱的特質十分相符。作為“柔弱”的物質隱喻,花的形象出現在詩歌中時常給人不堪一擊、惹人憐愛的印象。當其凋謝陷落污泥時,花與泥垢一個純潔、一個污穢的對比便留給人鮮明的印象。造成花朵凋謝的疾風勁雨越是兇猛、強大,便越凸顯了花朵所隱喻的柔弱,因此,在用花隱喻柔弱的特質時,往往離不開對背景環境的渲染。舒婷在《致橡樹》中就以凌霄花這一需要依附的脆弱形象來反襯木棉樹,其創作目的是為了表達男女平等的思想,詩中的橡樹隱喻男性,而女性的形象舒婷選擇的是木棉樹,并且通過“攀援的凌霄花”這一需要依附的脆弱形象凸顯了“木棉樹”的獨立自強。除了背景鋪墊及環境渲染,在隱喻脆弱時,花本身也常以殘敗、破碎的落花形象出現。
(二)隱喻品格
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會選取某個隱喻喻體寄托自身的理想抱負或情懷品質,而以花來隱喻人的品格不僅可以使詩歌更具意境美,還能讓讀者們通過對隱喻物的聯想獲得新的體會。例如,在詩歌中,人們常用四種花作為隱喻,分別代表著人們堅忍不拔、謙虛、不卑不亢以及隱逸的品質。這四種花被稱為四君子,它們分別是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除了與蘭、竹、菊被人們并稱為花中四君子之外,梅花還與松樹、竹享有“歲寒三友”的美譽。梅花歷經嚴寒傲雪盛開,其生長習性還隱喻不畏艱難的品格,因此它常是詩人筆下被稱贊的對象。
不同的花因不同的特質和詩人的喜好用來隱喻不同的人格,周敦頤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也是詩人所推崇的人格隱喻。當人們想到桂花時可能會忽略花本身,而容易想到其清新的花香。李清照筆下的桂花則是“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通過其顏色對比表明即使桂花“暗淡輕黃”“情疏跡遠”但也是花中第一流的獨特品格。中國詩歌中用花隱喻品格時往往將注意點放在其生長環境上,比如梅花傲雪綻放。除此之外,詩人還常通過與其他花做對比凸顯出所寫詩歌中的花名隱喻意義。
(三)隱喻富貴
因為花團錦簇的景象和華麗的外表,中國人常以花隱喻富貴繁華?;ㄩ_時枝葉繁茂,花開富貴就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牡丹更是富貴花的代表,比如“春深富貴花如此”。除此之外,花也常常作為裝飾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沈復在《浮生六記》就提到了自己的養花經歷。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人在結親或重要節日時就會在帽子上簪花,上至皇帝下至獄吏都有將花簪在帽子上戴著的習俗。而宋代不僅農業發展良好,由于坊市不分離、勞動力充足以及宵禁制度取消等多個原因,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也十分發達。若人們生活狀況堪憂、社會經濟發展落后,人們忙著謀生,便也沒有多余的財力物力和時間來種花、賞花。當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時,人們才有閑情逸致來做這些事情。因此,除了用花隱喻脆弱、衰敗之外,花還可以是人們觀賞把玩的對象并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用于隱喻富貴。
(四)隱喻容貌
因其外表色彩鮮艷的緣故,花在詩歌中也常用來隱喻容貌美麗。李白有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美麗的云朵讓人想到楊貴妃穿的衣裳,花朵的美麗則讓人想到楊貴妃的容貌。除了用花直接隱喻美貌外,詩人們還會通過對比反襯人的美貌。
不同的花與花之間在詩人們的眼中,美貌等級也是不同的。此時的花比拼的不再是其內在的隱喻意義,而是人們對其外表的審美。劉禹錫的《賞牡丹》一詩寫道:“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與妖艷的芍藥和素雅的荷花相比,詩人更偏愛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開時其美貌還會引來京城的眾多人觀賞。
(五)隱喻作者的心境
花本身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并沒有限定的感情色彩,但詩人由于創作時的心境不同,詩歌中的花便有了不同的隱喻意義,也可反映詩人的各種心境。當詩人的心境是喜悅而積極向上時,花在詩歌中呈現的狀態便充滿了愉悅的氛圍。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的背景是詩人多次趕考后終于取得了功名,結果揭曉后詩人的心情極好,一掃以往落考的陰霾,眼中所見都是愉悅。此時的花就反映了作者喜氣洋洋、心花怒放的心境。
當詩人的心境是消極而傷感時,此時的花在詩歌中就隱喻詩人悲涼的心境,花開花落也不再是自然現象,而是隱喻詩人大起大落的心理變化?!都t樓夢》中有一章講到芒種時節其他的女孩子都聚集在院子里玩耍或者為節日做準備,但黛玉因為和寶玉鬧了誤會,所以便獨自一人背著把花鋤獨自在山坡上葬花。心中因矛盾產生的愁苦再聯系她自己孤單的身世,便在葬花時便念出了《葬花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在這種情境下,林黛玉眼中的花是飄落無依的,正如她自身寄人籬下、無依無靠的身世。這首詩中的花所隱喻的就是林黛玉當時孤獨悲觀的心境。
除此之外,花還常作為故鄉的隱喻被在外的游子用來隱喻家鄉是那想回又回不去的遠方。清代王中寫道:“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作者借在外地看見的梅花,抒發自己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客館中的梅花初綻,春風緩緩而來,但此時詩人在外地看到梅花卻令他想到了家鄉的梅花早已經開過又凋謝了。通過這番對比,詩人既表達了在外的孤苦情緒,也通過梅花隱喻他對故鄉的思念。
(六)隱喻命運
花用于隱喻命運的表現手法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十分明顯,各人抽中的花簽也分別對應了眾人日后的命運。薛寶釵抽中的是“任是無情也動人”,出自唐代羅隱所寫的《牡丹花》。牡丹花開色澤艷麗,是富貴的隱喻,也被稱為花中之王。薛寶釵的舉止端莊大方,在眾人眼中與牡丹也極為相配。
探春的花簽是杏花——“日邊紅杏倚云栽”。出自“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這與日后探春遠嫁“清明涕淚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的結局遙相呼應。
李紈抽中的“竹籬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的《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李紈嫁到賈府后其丈夫早逝留下一子,她便留在賈府未再嫁。《梅》詩中的林和靖是一位淡泊名利、過著自己的獨居生活的人,而性格恬靜的李紈也不參與賈府事務,和兒子平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
麝月是怡紅院中賈寶玉的丫鬟,她所抽中的花簽是:“開到荼蘼花事了”,出自宋代詩人王琪所寫的:“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陛鞭率谴禾扉_的最后一種花,而麝月也是見證賈府由盛至衰的見證者之一。在賈府破敗時,麝月是唯一留在賈寶玉身邊的丫鬟。從這種角度來看,麝月抽中“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花簽倒也與她最后的命運處境相同。
襲人本名姓花,因寶玉說“花氣襲人知晝暖”所以被稱為“襲人”。在書中她所抽中的花簽為“桃紅又見一年春”,出自宋代謝枋得的:“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辟Z府衰敗后原本想嫁給寶玉的襲人最終嫁給了蔣玉函,她的命運倒與第一句詩相符,即賈府衰敗后襲人離開賈家躲避了賈府被抄家的禍端,對應“尋得桃源好避世”,而嫁給蔣玉函則對應“桃紅又見一年春”。
香菱抽中的是“連理枝頭花正開”。此詩出自宋代朱淑貞的《落花》:“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香菱的原名是甄英蓮,原本家境良好的她小時候被人販子拐賣,后又被薛蟠奪來嫁給他為妾?;楹笏c薛蟠相處原本還算融洽,但在薛蟠娶妻夏金桂后便遇到了“狂風妒雨”受盡折磨,本就坎坷的命運更是雪上加霜。這句花簽便暗含她后來要面對的凄慘命運。
(七)隱喻志向
古往今來,以詩歌詠志的詩人眾多,有一些詩人會選擇動物或日常用品來委婉地表達自身的志向,還有一些詩人則常用花為題材。以花為主題的詩歌常見的歌頌種類包括梅花、荷花、菊花等等,因為它們生長習性的獨特性或處于嚴酷的生長環境,詩人們常借用此類花朵來隱喻個人的志向,比如宋代鄭思肖筆下的《寒菊》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詩歌中的北風指代元朝的殘暴勢力,而菊花則表達了他不愿俯首的志氣。
苔花極小,生于低地或巖縫之間不易被人察覺。但在清代袁枚的眼中它卻是“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盡管花開時十分微小,也不如其他花那樣擁有華麗的外表而獲得人們的關注,但它自立自強依舊熱烈綻放。此時的苔花就如同人生一樣,盡管沒有優越的外在條件,也沒有他人的關注和贊美,但也可以在不好的環境下靜靜綻放,創造屬于自己的美麗。這類普通甚至不引人注意的花則隱喻詩人表達想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創造屬于自己價值的期望。
三、英譯策略
完成分析隱喻的步驟后,解析隱含喻底并翻譯花名隱喻則涉及譯者自身的認知語境。根據關聯理論,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其構成因素包括邏輯信息、詞匯信息和百科知識[3]。假定在某首詩歌中出現了花名A,根據認知語境的邏輯信息,譯者要做的處理是選擇將花名A與哪一種概念聯系,比如桃花盛開既可隱喻愛情也可隱喻美麗的少女,那么譯者就要根據詩歌選擇合乎語境的概念并進行聯系,邏輯信息便是譯者作為認知主體所做的選擇。詞匯信息可對隱喻的含義進行補充說明,或用于增加修飾語。而百科知識涉及相關的背景文化,它能幫助譯者對花名做出符合語境的理解,比如“芙蓉國里盡朝暉”中的芙蓉是指木芙蓉還是水芙蓉,就應根據其具體的背景而定。
因此,譯者可從認知語境的視角選擇以下翻譯策略補充、還原或顯化隱喻信息。
(一)加注
如果原文本中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那么在翻譯這類詩歌時需要進行加注,比如上文提到的鄭思肖所寫的《寒菊》。原詩中的“北風”除了其表面意義之外,還代表從北方南下侵略中原的元朝統治勢力,而菊花就隱喻了詩人寧死不屈的志向,那么在翻譯這首詩時就需要給北風和菊花兩個詞語加注進行背景介紹,以便于讀者能更直觀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隱藏含義,以免外國讀者在閱讀時缺失原文本的隱喻意象。
(二)直譯
在詩歌未涉及特殊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在翻譯時處理隱喻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直譯,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在許淵沖先生筆下就被譯為“Her robe is made of cloud,her face of flowers made”。在譯為英文時并沒用對“花”這個字眼做其他處理,選擇直譯。但在處理某些與花相關的詩歌時還需要在選詞上注意細微的區別。《紅樓夢》中描寫寶黛共讀西廂時,作者提到黛玉專門為埋葬桃花設了一個桃花冢,而黛玉所葬的便是樹上的桃花。許淵沖將“花”譯為“blossom”而不是“flower”,這兩種同為表示“花”的英文單詞的細微區別在于:“blossom”通常指樹木上的花,尤其是果樹,而“flower”雖然也可指樹木上的花,但它更常指一叢叢生長緊密靠近的花或用于觀賞的花卉。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在翻譯時則將“花”譯為“flower”,但是在它之前加了限定詞“falling”做進一步處理,表示樹上的落花。
(三)顯化隱喻含義
如果花所表達的隱喻在翻譯時會丟失喻義,那么可以選擇將原文本中的隱喻譯為明喻將其隱藏含義顯化,以便譯入語讀者在缺少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明了詩人的隱含喻底。比如,中文詩歌中常常以花喻美人,在翻譯時,人們可以用“beauty”替代原文中的花名,以此來顯化花所隱喻的“美人”含義。
四、結語
人們在創作時,常通過隱喻來更委婉地表達感情思想,當花名被作為文學元素運用到中國詩歌時不僅為詩歌增添了意境美,其背后所蘊含的隱喻也反映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或想表達的隱藏含義。通過認知語境的視角,花名的隱喻理解可視為譯者的推理過程,其過程包括:分析隱喻和解析隱含喻底。從認知語境的邏輯信息、詞匯信息和百科知識的角度分析花名隱喻,譯者可補充、還原或顯化隱喻信息,不僅為翻譯者傳達原文作者的思想提供幫助,同時還有助于傳達詩歌中的隱喻和意象,也能讓目標語讀者深入理解中國詩歌的意境美。
參考文獻:
[1]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10,7(5):106.
[2]苗興偉.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7,(4):7.
[3]文旭,肖開容.認知翻譯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蘇美玲,湖南常德人,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翻譯。
郭濱,通訊作者,湖南長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認知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