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 隨班就讀盲生的特殊性決定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調適的必要性。教師依據普校與盲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從隨班就讀盲生實際出發,針對其信息技術學習需求,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3個方面進行課程教學調適,為隨班就讀盲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關鍵詞】 隨班就讀盲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調適
【中圖分類號】 G761
隨著我國融合教育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盲生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融合教育能夠為盲生創造更開放和包容的環境,促進盲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1]。《盲校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信息技術已成為提升視力殘疾學生學習與生活質量的基本手段,為學生在今后工作與生活中有效解決問題奠定基礎[2]。隨班就讀盲生的特殊性導致其難以適應普校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一方面,普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大多是基于圖形界面的視覺交互過程,以鼠標操作為主,所見即所得,其教學模式不適用于盲生。另一方面,普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并不涉及盲用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普校教師普遍不熟悉盲用軟件,導致盲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得不到盲用軟件的有效支持。此外,普校大班制教學的現狀也決定了教師難以分出精力關注隨班就讀盲生,無法充分滿足其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的需求[3]。
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要求注重課程教學調適,充分尊重和遵循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規律,結合每位殘疾學生的殘疾類別和程度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課程教學內容,科學轉化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對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教育的適宜性和有效性[4]。針對隨班就讀盲生信息技術學習需求,教師可立足普校與盲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3個方面進行課程教學調適。
一、調整教學目標,立足盲生實際
隨班就讀盲生在校期間的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學習上。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按照上述學科教學需要進行調整,加強學科融合,強調日常運用,做到“精、準、細”。“精”是指每一學年段的教學目標不宜太過寬泛,而應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如低年段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準確地用電腦錄入語文課本上的部分課文,而不涉及網絡、多媒體等的運用。“準”是指每個教學目標的定位要準確,要緊跟學科和生活。如“網絡基礎應用”這一內容的教學目標是學會使用一種搜索引擎,搜索問題的解決方案。“細”是指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具體而細化,避免出現目標不明確的情況。如在錄入語文課文時,目標要細化到具體的詞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盲生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根據盲生的接受程度不斷調整教學進度和課堂目標,真正實現“一生一案”。
例如,在學習“漢字錄入”這一內容時,教學目標的設置和調整要緊跟語文教學。當學習到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時,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夠準確錄入生詞“辦法、如果、腳丫、它們、娃娃、她們、皮毛、更多、知識”;2.在讀屏軟件的支持下,能夠區分每個同音異義的生字。盲生用拼音輸入法輸入“ban”時,出現“班、辦、半、板”等字,其中同音字為“辦”和“半”。在讀屏軟件支持下,盲生能夠得知“辦法”的“辦”與“一半”的“半”是同音異形異義字。在這個過程中,盲生既學習了漢字錄入方法,又掌握了同音異義的生字。即使無法觀察和書寫漢字,盲生也能夠借助信息技術辨識同音異義字,并且能夠在電腦上錄入老師和同學看得懂的漢字,而不是普校師生看不懂的盲文。這樣,除了口頭語言外,盲生又可以掌握一種能夠與普校師生溝通交流的方式,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和自信心。
二、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學以致用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應以普校和盲校課程標準為依據,及時大膽地作出調整,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效整合,但應注意教學內容不宜過于繁雜,避免增加盲生學習負擔[5]。精選的教學內容須難度適中,緊跟普校教學節奏,讓盲生學以致用,激發盲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和動力。
以廣州市某小學為例,學校根據各學年段的特點和盲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課程教學調適(見表1)。在低年級段,盲生學習運用讀屏軟件和輸入法正確分辨出同音字在不同詞語中的意義,為進一步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基礎;在中年級段,盲生學習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方法,以便能夠快速瀏覽電子版資料及上交作業,跨越盲漢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鴻溝,不再受盲文讀寫速度慢的困擾;在高年級段,盲生學習運用網絡搜索資料,并與同學老師進行網絡交流,在遇到問題時通過網絡向盲校老師尋求幫助。學科整合促進了語數英等學科知識的掌握,增強了盲生學習的自信心,幫助他們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問題,從而更加順暢地融入普校學習生活中。
三、調整教學模式,滿足個性化需求
基于個別化教育的理念,教師應該根據盲生學習特點、接受能力及教學內容來調整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無定所”“學無定法”和“練無定章”。
“教無定所”是指上課不需要限定在某個固定場所,教師可以根據盲生學習需要和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場所。例如,在學習文字錄入時,為了配合完成語文作文《我最喜歡的季節》這項作業,教師可以將學習地點選在校園的草地上,讓盲生換一種方式感受自然,并在此過程中完成對字形字義的理解以及漢字錄入練習。“學無定法”是指盲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根據自己的學習偏好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高效學習。如在學習“多媒體運用”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盲生運用“探究學習法”摸索出音頻、視頻的播放方法,激發盲生學習興趣。“練無定章”是指在課后練習中,可以為盲生設計靈活的操作練習方式、練習場所及練習目標。如在“信息生活”的課后練習中,讓盲生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場景下練習移動支付、點外賣和網購等。
教師要為盲生提供最大化的學習支持,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例如,盲生想要嘗試運用電子導航,幫助自己獨立從家里走到圖書館。該任務具有較強的挑戰性,需要將信息技術和定向行走結合起來。在出發前,信息技術老師和定向行走老師合作,利用電子導航中的導航語音提示,對盲生進行定向行走訓練。行走過程中,兩位老師全程跟蹤,對盲生行走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記錄,并在任務完成后與盲生一起進行總結分析。經過多次訓練,盲生的外出行走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通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調適,隨班就讀盲生能夠獨立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融入普校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鄧猛,趙勇帥.從“隨班就讀”走向“中國味”的融合教育[J].教育家,2021(6):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盲校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96.
[3]趙勇帥,孫云峰,鄧猛,等.殘障的“身份化”意涵與啟示——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全新理解[J].中國特殊教育,2022(7):43-51.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20-06-28)[2023-02-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006/t20200628_468736.html.
[5]李拉.融合教育課程調整的基本原則、策略及要點[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4):11-16.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一般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視障學生康復訓練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編號:20201259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啟明學校,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