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 陳菲
【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江蘇省揚中市豐裕中心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學校堅持以“普特共贏”為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特研普”為路徑,開展鄉村學校高品質融合教育實踐研究,2022年學校成功申報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設項目。
【關鍵詞】 鄉村學校;融合教育;普特共生
【中圖分類號】 G760
習近平總書記對殘疾人事業“格外關心、格外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江蘇省揚中市豐裕中心小學是一所鄉村小學,學校以鄉土為根,以學生為本,剪紙教育特色鮮明,深受農家孩子喜愛。孩子們精美的剪紙作品曾作為國禮贈送丹麥女王,受到彭麗媛女士的稱贊。學校力行融合教育,全面促進教育公平。目前,學校經醫學鑒定的特需兒童8名,分布在6個班級。為了讓特需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接受高質量的適宜教育,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2022年學校成功申報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融合教育示范校”建設項目,開展鄉村學校高品質融合教育實踐研究。
一、堅持以“普特共贏”為目標,塑造適宜普特共生的融合校園文化
學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長主持的領導小組,組建學校“融合教育辦公室”,實施“一把手”工程,把融合教育納入學校整體工作。學校將“向美好出發”作為校訓,積極構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校園文化。青磚黛瓦間一抹抹中國紅映托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剪紙長廊、行知農場、百果園、紅領巾廣場相映成趣,美麗的校園成為普特兒童相知、相遇的幸福樂園。“尊重每一個,發現每一個,發展每一個”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信條。學校開展“合作團隊”“互助小組”,每一個特需兒童都有自己的學習互助伙伴,普特兒童一起學習、一起運動、一起勞動,普通兒童在幫助特需兒童的同時,獲得同理心、責任心的教育,特需兒童在同伴互助中獲得溫暖,得到鼓勵,增強進步的信心。社團活動有了他們的身影,社會實踐有了他們的成果,藝術節上有了他們的作品。每一項活動,學校都精心設計讓普特兒童共同參與的項目,為特需兒童展示自己提供最大的可能。
二、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適宜普特共生的融合課程體系
《江蘇省“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指出:“堅持尊重差異、多元融合、促進公平,探索適應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學校從普特兒童同進步、共發展的角度,通過反復研討,探索構建“1+1+N”的融合課程體系。第一個“1”指國家基礎課程,第二個“1”指個性展長課程,“N”指融合資源教室課程。對于國家課程,學校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通過精簡、替代、調整等方法進行教學目標分解和評價任務分解,緊緊圍繞單元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科學分類、合理分層,通過任務群的實施,幫助特需兒童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素養。
為了讓融合課堂教學更具科學性、操作性,學校根據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學歷案”編制的要求,開展融合課堂教學方案編制工作。“融合學歷案”包含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指向普通兒童的學習,另一個部分指向特需兒童的學習,分別從學習目標、目標檢測、學習支持、反饋矯正等方面對不同兒童提出不同的要求。特需兒童的學習單和作業單都基于各自的學習特點單獨設計,課堂上教師通過學具準備、小組合作、雙師陪伴等方式給予特需兒童最大的學習支持。
下棋不僅是一種益智游戲,也是一種人際交往;足球不僅是一種體能鍛煉,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剪紙不僅是一種動作技能,更是對社會自然的觀察理解;演講不僅練習言語交際,更是思想的不斷迸發。在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20多個社團和興趣小組,學校征求特需兒童的意愿,從發展潛能出發,為每一個特需兒童提供他們喜歡的社團活動。在實施基礎課程和個性展長課程的同時,學校為特需兒童設置多樣化資源教室課程,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個性化教學,口語強化、數字游戲、視力矯正、運動康復、心理調適、空間思維、人際交往等課程為特需兒童缺陷補償提供強有力支持。
為確保特需兒童核心素養的基本形成,學校建立特需兒童綜合素養評價機制,通過“一日例程表”,對兒童的溝通表達、精細動作、注意力、閱讀表達等方面進行全程觀察;圍繞思想品質、文化知識、勞動技能、社會交往等核心內容開展“融合兒童綜合素養評定”,在對比性評價、增值性評價、期待性評價中促進兒童成長。融合課程體系的建立為特需兒童健康成長打下了基礎、提供了發展的路徑,真正消除了“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的現象,讓兒童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
三、堅持以“學特研普”為路徑,實現適宜普特共生的教育愿景
原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指出:“融合教育正是撬動‘適合的教育發展的一個有效支點。”“走進特殊教育學校”“發現特殊教育”成為近年來學校常態化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師愛生如子的教育情懷,用放大鏡、顯微鏡去尋找兒童進步與優勢的教育行為,極大地鞭策和啟發了每一位教師,就像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所說的那樣:“特殊教育有更多服務對象和更高精尖的專業需求,絕非‘邊緣而在‘前沿。”大家一致認為普通教育必須“學特研普”,基于生源多樣化的現狀建立科學的學生觀,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成長的機會,這是普通教育應有的擔當。
在“學特研普”上,學校一方面建立了基于評價的教學觀。評價不再是教學的終點,更是教學的起點,從評價出發,教學更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校建立了基于實證的評價觀。教師應注重觀察特需兒童課堂表現,用數據說話,用實證分析,更注重特需兒童的身心發展、道德品質養成、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在靜態評價中注重動態評價,在單一評價中滲透多元評價,在主觀評價中增加實證評價,真正促進每一名兒童充分發展、全面發展。
“學特研普”是一個新命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在踐行融合教育的路上,學校的方向更明,步子更實。
本文為2021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課程標準的區域融合教學實踐探索”(編號:2021JSQZ011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豐裕中心小學,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