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主草
培養初中生的地理地方感對于豐富其知識視野、拓展其地理思維意義重大。隨著地理新課改的實施,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地理素養以及靈活運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地方感能夠促使學生深入認知地理區域,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設計地理教學“就近發展區”。教師在設計地理教學方案時,應注重區分同一區域中地方性知識與地理基礎知識之間的區別,通過比較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應合理設計與學生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相匹配的教學方案,綜合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同時應根據不同地理教學內容靈活融入地方感培養元素,科學運用國家情懷進行深度教學。培養初中生的地方感符合地理教學的需求,教師應逐步幫助學生建構自身地方感。地理新課標中指出,地理學科對學生正確理解當前社會地理環境、形成正確價值觀有重要的意義。而當學生具備地方感之后,其對社會人口、環境、資源及可持續發展都會有更全面的認識。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方感的意義
(一)加深學生對地理環境、資源的認知程度
地理學科能夠促進學生系統理解地理環境和資源,并能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地方感能夠讓學生初步具備自主分析社會發展進程中地理綜合元素影響的能力。各地相繼開展對學生地方感的培養,學生也逐步適應了地方感培養的教學方案。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學生地方感培養元素,能夠突破學生對于地方感認識的局限性。教師可以把“旅游地理學”“環境心理學”以及“人文地理學”相關內容與初中地理教材內容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學生量身打造符合其個性化發展的地理教學方案。
(二)良好的地方感是學生深入區域認知的切入點
地方感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這樣能夠讓學生對地理區域的認知更加多維、立體化。地理教材中以區域地理知識為基礎進行框架設計,能夠讓學生逐步認識區域內容,形成正確的區域觀。而地方感既包括地方本身所獨有的特點,也包括人們對該地方的強烈依附感。地理學者把地方感與人類、地方、景觀景象投射相結合,其中涉及體會、情感、評價與信任等多重要素。首先,地方感含有學生與當地地方環境、資源、人文等要素的關系意識,并能讓學生把這種關系意識轉化為自身的系統認知,進而可以運用意識來分析、體會、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良好的地方感能夠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讓學生自主運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來理解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其次,地方感作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要素,能夠讓學生把所學的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地方感是溝通人與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
(三)幫助學生構建地理地方感綜合體系
地方感可以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情感、一個堅定的信念或一段非凡的經歷體驗,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跳出課本教材的邊界,學會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而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地方感教學元素,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構建地方感綜合體系,其中包括地方依賴、依戀、認同以及地方特有知識。如地方獨有特征包含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專有的人文景觀、特殊的紀念日或歷史人物。而地方依戀則意味著學生對某一地方產生的安全、舒適的情感。如學生對當地環境、氣候、人文風俗的接受理解程度,當學生長期處于某個地區時,能夠把自身經歷、體驗與地理環境相結合,進而實施自我界定。學生會對本地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等元素產生較深的認同,會把地理文化、環境及心理過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深入探索地理知識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聯系。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方感的培養原則
(一)堅持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地方中思考問題
地理新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地理調查,并善于提出相關的地理問題,結合所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在講述中東相關國家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地理區位、人文、民族、人口以及資源環境等方面全面審視中東這一特殊地區。讓學生結合當前世界政治、經濟與歷史客觀分析看待中東國家所面臨的問題,這樣學生能夠逐步建立中東這一地區的地方感,并在分析與該地區相關的問題時,快速結合自身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分析和客觀判斷。比如,中東地區“水比油貴”,學生在建立自身地方感的過程中會快速地把這一內容融入地方感的培養中。即學生系統利用中東的人地關系把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側重點與中東區域特性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認知。
(二)堅持生本教育理念,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地方感
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需要客觀、理性地分析“地”存在哪些問題,“地”與人之間存在哪些聯系,若只是機械地記憶相關的地理概念,則難以在短時間內看透問題的本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而地方感能夠把人與自然相聯系,讓學生置身于區域性地方去思考問題。因而在給學生講述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綜合分析地方感培養的前提,讓其了解世界各地區域性地方感形成的文化及地理環境支撐條件。例如,在給學生講述埃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金字塔”“尼羅河”等對埃及文明的影響,并從地理區域層面逐步形成正確的認知。同理,在學生學習“秦嶺—淮河”作為我國南北分界線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秦嶺—淮河區域位置、秦嶺—淮河南北生物特點與氣候特征角度出發,鼓勵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料,以培養地方感。
(三)堅持培養學生濃厚的家國、鄉土情懷
只有讓學生形成濃厚的鄉土情懷,才能鞏固學生的傳統倫理認知,進而培養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關心家鄉、國家的發展,并深入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而逐步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地方感可以由視覺、內在經歷兩個層面形成,即地方感可以作為一種“鄉土感”呈現給學生。通常而言,地方感源自家鄉,教師應落實好自身的主體責任,對學生鄉土感進行重新分類編碼并提取“原汁原味”的鄉土感材料,這樣學生才能自主地把地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其能夠“消化”的地方感內容。地方感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積累,也包括對區域地方的建構與想象。教師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再現來模擬區域場景,根據課內外教學資料來幫助學生建構地方感。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方感的培養方法
(一)強化同一地理區域的基礎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科兼具區域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為學生搜集整理區域地理的獨特資料,又要幫助學生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客觀看待地理知識內容。當學生能夠理解地理單一要素的特征,并能統籌多種地理要素綜合分析問題時,其地方感就會隨之形成并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因而教師需要把地理基礎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相結合,靈活培養學生的地方感,提升其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述西伯利亞氣候與俄羅斯地理特點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滑鐵盧事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事件,將地方性知識融入區域地理知識教學中,從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單調的地理教學課堂變為趣味生動的互動教學樂園。
(二)運用比較式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厘清地方感培養流程
由于不同的區域地理內容在地理知識、現象、規律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和共有的特征,基于此而出現的地方性地理知識也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特點,當普遍的地理知識中出現了特殊的規律,此時教師實施比較式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對地方性地理知識有清晰的認識。同時,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也可以變得生動化,學生在把抽象地理知識形象化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培養自身的地方感。比如,當學生學習“河流和湖泊”相關知識時,同樣是湖泊,不同的湖泊名字、不同分布位置,也會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教師可以把江西的鄱陽湖與青海的青海湖做比較,分別從湖泊面積、注入河流、年蒸發量以及湖泊中生物多樣性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準確分辨兩個湖泊的區別,還能訓練學生的地理思維,強化其自身地方感。
(三)構建教學與學習動機相統一的地方感培養體系
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地理教材內容,讓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需求處在相同的背景下,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心理依從感、環境熟識感中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地方依戀能夠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入手積極探索周邊的未知世界。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分析、體驗地理環境,并把學生的地方依戀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學生能夠形成更深層次的地方感,構建科學的地理學習體系。同時,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多元化的地理教學方式,把學生所學知識與地方性區域地理相結合,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地方感的作用。如教師借助地圖幫助學生構建校園平面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強化學生的地理體驗、地方認同與地方依賴
地理體驗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能夠“入心入腦”,在分析思考問題時能夠“身臨其境”,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用地理思維思考問題,用地理情感體會地理環境外溢效應。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地方感時可以借助教學案例、教學情境來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另外,教師在培養學生地方感的過程中應綜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注重體驗式教學,強化學生的創新與理解。通常來講,培養初中生的地方感能夠讓學生深入區域發展進行探索,并學會運用地理思維進行通盤思考。初中地理教材內容大多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當地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設計趣味式開放探索教學項目,鼓勵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后知識探討,進而有效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視野,逐步幫助學生形成地方感。
(五)科學運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知識體系
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地理知識體系,并把自身所學習的地理知識內容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樣學生才能在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并通過地理知識之間的相互連接來逐步形成良好的地方感。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互聯網教學的優勢,把抽象的地理知識融入趣味式教學體系之中。比如,在學習我國地形時,由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缺少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如讓學生思考《好漢歌》中的“大河向東流”、《臨江仙》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些例子中都強調了水向東流的基本事實。再利用多媒體微課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基本情況,并讓學生根據動畫視頻、照片等趣味知識來牢固記憶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典型標志。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方感的培養是新課改背景下地理教學的重要發展趨勢。教師應立足地理學情,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內容以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應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把地方感融入日常教學之中,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進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趙霞霞.適當聯系,提升實效: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學科滲透初探[J].學周刊,2022(26):163-165.
[2]王楚薇,蘇迎春,胡蓉.地方感培養導向的“城鄉空間結構”教學評一體化實踐探究:以重慶紅色教育主題情境為例[J].地理教學,2022(14):34-38.
[3]翁寧遠.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策略研究:以云南鄉土地理資源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3):50-55.
[4]葛佳浩,張建珍.基于地方感培養的鄉土地理教學策略研究[J].地理教學,2021(22):4-9.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藏族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