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君
新課標進一步強化了數學課程的育人導向,并且對“怎么教”作出了具體的指導,要求教師不斷探索并創新自身的教法,擺脫過去“口頭講解”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形式,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新課標還倡導教師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體驗,采取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確保學生可以獲得主體性發展。由此不難看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總體特點來實施教學,為學生創造愉悅、開放的學習環境,改進“學”的方式,助推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優化。
一、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
(一)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推動學生健全發展
新課標倡導教師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認為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本學科的學習,形成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關鍵品格,這為小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在新課標不斷修訂與完善的背景下,數學教師應從以往的“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所設置的課程目標也應該指向學生的綜合素養,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習得學科知識,掌握綜合技能,并積累大量的活動經驗,同時掌握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我們通過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可以發現,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導向,推動學生健全發展。
(二)以課程內容選擇為引領,融入數學學科文化
對課程內容的合理篩選是促進課程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手段。數學文化是教師實施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指南針”,在育人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設計能夠體現本學科特征的課程內容,要關注數學學科獨有的文化。適當地融入數學文化不但能拓展數學課的學習內容,而且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提供服務和幫助,也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穩步提升。除此之外,數學學科文化的融入也可以為數學課增添趣味,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數學。因此,通過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內容的選擇為引領,融入數學學科文化。
(三)以學生為核心,促進學生主體發展
課程標準中提到,有效、完整的教學活動必須包括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且學生是所有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必須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就是說,傳統以教師“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學生的主體發展需求,即教師必須擺脫以往“我講你聽”的陳舊思想,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在課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獨立思考、合作探討、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機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來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積累活動經驗,學會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從而助推其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我們通過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主體為核心,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
(四)以改進教學評價為依托,科學把握學習過程
教學評價是當前學校教育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并逐漸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關注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客觀、全方位的評價可以反映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有助于教師調整接下來的教育方向和策略。新課標倡導在具體的評價中不能單純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要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視,對他們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的內心受到鼓舞,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因此,通過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改進教學評價為依托,科學把握學習的過程。
(五)以融合信息技術為重點,豐富數學學習資源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教育領域的革新帶來了新的契機。新課標中提出應“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融合”,強調教師加強對現代技術的合理使用,以此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數學教學的有效變革。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程教學中,有助于消除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讓教學內容通過圖文、音頻以及動畫等多種載體來呈現,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的空間,讓學生“學”得更快捷、更高效,還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因此,我們通過對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解讀可以得出,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以融合信息技術為重點,豐富數學學習資源。
二、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優化對策
(一)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培養核心素養
新課標提出,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把所教的數學知識作為重要載體,引領學生挖掘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可以運用重要的思想來解決遇到的一些復雜問題,把復雜的問題變得更為簡單,從而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數學思想的掌握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這也是學好數學的靈魂。因此,教師應注重數學思想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滲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服務和指導,使他們掌握靈活運用數學思想的重要技能,從而實現對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例如,在教學“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化歸思想。就以一年級開始學習的“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為例,在教學中需要引領學生學習一些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包括“點數”“湊十法”等。其中湊十法就體現了化歸思想,即把原來式子中的大數拆分、轉化成若干小數,或者是把小數轉化成大數,和另外一個數湊成10,這樣計算起來會更簡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如學生在計算“9+3=□”和“9+7=□”這兩個式子時,就可以把3拆分為1和2,用1和9相加,最后計算10+2得出結果為12,同理,把7拆分為1和6展開計算。滲透化歸思想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湊十法,提高他們拆分、計算的能力,從而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融入趣味數學文化,豐富教學內容
數學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故事性。教師在課堂上融入趣味數學文化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這與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一方面可以起到吸引學生關注的作用,把學生的思維、精力和關注點都集中起來,使他們更好地建構新知;另一方面可以豐富當堂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數學視野得到拓寬。因此,教師要借助趣味數學文化故事來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熱情,使他們在了解故事的過程中逐步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充分了解所學的教學內容,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培養數學文化素養。
例如,在組織低年級學生認識5以內的數字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他們對新課內容的關注。首先拋出一個問題:“大家知道我們常用的數字是如何產生的嗎?”以問題來激發小學生的興趣,接著呈現趣味故事:原始社會并沒有手機、計算機這類產品,古人為了方便記錄自己養的牛和羊的數量,就嘗試用石頭或者比較尖的樹枝在地上刻下“道子”,這就是“刻痕計數”的產生,后來經過發展演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數字……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也對數字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數字就容易多了,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圓周率”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和信息,向學生講述祖沖之的故事,從而開闊小學生的視野。師:祖沖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把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的七位,這是他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而且比荷蘭人的發現要早一千多年……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知識,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的文化魅力,從而使他們喜歡上學習數學。
(三)鼓勵自主、合作學習,增強主動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在課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并習慣于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來組織活動、安排教學內容,沒有體現出“學生為主體”這一新課標理念,這是不利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鼓勵他們展開自主、合作性的學習,給學生提供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和機會,使他們從以往的“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建構者”進行轉變,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這樣不僅可以保障學生學習的權利,還能使他們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項技能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例如,在組織學習“百分數”的時候,教師改變了以往“我講你聽”的方式,而是給學生自由“學”的機會。教師先給學生公布了《長津湖》這個電影的票房占比,在抗美援朝中受傷的、犧牲的志愿軍占比等真實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呈現使學生了解到百分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學生自主搜集和調查,給他們設計了相應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任務如下:
(1)請你搜一搜、查一查:我國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可以通過報紙、圖書和網絡等途徑來搜集。
①××省(學生所在省份)的志愿軍占總志愿軍人數的百分之多少?
②所有犧牲的志愿軍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多少?
(2)你還能想到哪些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請你與小組成員交流、分享,最后進行統一整理。
這樣的學習任務給學生很大的學習自主性,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百分數的掌握,而且有利于鍛煉他們的調查能力、搜集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
(四)采取激勵性教學評價,提高數學自信
構建科學、適宜的教學評價體系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較大的意義。《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擺脫以往分數至上、只重結果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中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綜合素養的關注,通過全方位的評價將學生培養成為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因此,在研讀新課標理念的基礎上,教師還需將《方案》中的要求落實到課堂評價工作中,通過激勵性的評價方式來提高小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并使他們自己監控學習的過程,以助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過程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結合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趨勢,同時也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多方面的變化。新課標也強調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來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所以教師應順應時代的潮流,改變以往單純“口授”的方式,通過豐富的音頻、圖畫以及視頻等為學生創設別具一格的數學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體驗逐漸進入佳境,讓學生不再覺得數學課是枯燥、死板的,同時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最終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例如,在引領學生學習“旋轉”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旋轉現象的圖片,主要有游樂場的摩天輪、田地里的大風車、蕩秋千、電風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在觀察的基礎上嘗試說出這些事物運動的相似規律,使他們循序漸進地發現“旋轉”運動的特點。此過程可以升華學生學習數學圖形運動的體驗,同時也優化了“教”與“學”的過程,擺脫了教材內容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數學新課標理念有助于突破當前制約數學課教學效果提升的瓶頸,彌補以往的教學漏洞,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的熱情和效率,促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發展。因此,教師應圍繞學生發展的總體特點和學習經驗來實施教學,在課上適當地滲透數學思想與數學文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的魅力;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鍛煉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增強其自信;注重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助推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徐占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2):85-86.
[2]劉麗芬.前置性學習在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以“喝牛奶問題”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2(43):47-49.
[3]戚發旺.基于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6):12-13.
[4]趙利峰.試論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創新及對策[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37-39.
(作者單位:晉江市實驗小學鳳竹校區)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