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蘋?郭玖紅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設計作業,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中的不足,及時做好優化工作,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養成習慣、形成能力和提高素養。本文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提出了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特點與優化策略,旨在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業 優化設計 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設計,可以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提升學生參與作業的興趣,保證學生在高質量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全面和可持續發展。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作業設計的內容范圍較為狹窄,僅僅圍繞教材進行,未與實際生活及其他學科等建立聯系,導致學生在作業中的收獲十分有限。
(二)遠離生活,難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作業設計的內容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無法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和興趣的培養,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上,也難以起到促進作用,從而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評價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每個學生有其獨特個性,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對作業答案追求唯一性,強調“標準答案”,致使部分學生受到“標準答案”的束縛,從而難以激發其創新作業的興趣。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特點
(一)實踐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基本目標。”“語文即生活”,作業設計時,教師把語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將課內外資源進行整合,這是學生自學與鞏固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較為突出,尤其體現在語言、學習水平等層面,教師通過對作業內容和評價標準的科學分層,能夠使作業應有的作用更好地展現出來。
(二)人文性
批閱作業的過程,其實也是師生互動的人文過程。學生通過互動,對教師學識和修養的感知會更為全面,對和諧交流氛圍的體驗更深刻,這將使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得積極、正向的情感,在達成心智發展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鍛煉與提升,人格得以逐步完善。如此,作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三)趣味性
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不斷探尋符合學生心理的作業形式,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學生對作業有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與家長雙向互動,讓作業變得十分有趣。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從活動出發,設計出靈活多樣且易操作的作業,使每一次作業都能達到設計的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不再有反復操作的束縛感,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現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進行如下作業的設計:
(一)告別“命令式”作業,設計創新的“自主型”作業
在以往的語文作業設計中,學生只有被動接受的機會,而沒有發言的機會。而在當今語文作業設計中,無論是從作業內容來看,還是從作業完成方式來看,教師都要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進行依賴性學習,而是會進行自主性學習,這與當下教學的新要求相符合。因此,告別不適宜的“命令式”作業,為學生設計更多“自主型”作業,是語文教師作業設計時需要關注與重視的一點。
1.要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內容
當下,仍有一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注重重復作業的設計,這勢必會引發學生的反感情緒,讓學生逐漸成為作業的“奴隸”,從而導致作業的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這種作業設計現狀,教師應注重靈活作業的設計。小學生的生活是極為豐富的,設計從學生生活和活動視角出發的作業,能夠讓學生不再陷入枯燥書面作業的單一形式中,而是有了參與聽、說、讀、寫多種形式作業的機會,讓學生產生完成甚至創造性完成作業的興趣,對于作業效果的提升十分有利。
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電視節目上或者超市等場所,將已學過的漢字找出來,進行展示;又如,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創編與表演課本劇;再如,可要求學生每天收看新聞, 并選一則最感興趣的新聞和同學交流。這樣,學生面對更為多樣化、豐富化的作業,完成作業的興趣就會變得更為濃厚,自然學習的效果也就得到了保證。
2.要設計獨具個性的作業形式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對傳統一刀切的作業模式的變革就顯得極為迫切。設計獨具個性的作業形式,有利于為學生創設要求相對寬松的作業,學生對作業的自主權將進一步擴大。教師應基于學情分析設計學生能夠靈活選擇的作業。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具體的作業范圍,而不對作業題目進行具體設定,這樣學生便有了自由選擇作業的機會;還可以基于學生之間能力的不同,對作業進行層次化設計,這樣學生猶如進入了一個超市之中,能夠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難易程度合適的語文作業。
比如,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雖然這篇課文的篇幅不是很長,但如果為學生布置背誦整篇課文的作業,必然會讓部分學生感覺作業量過大,完成起來有難度。所以,教師可以將課文分為兩部分,對于前半部分描寫楊梅樹的內容,教師只向學生提出熟讀的要求;而對于后半部分描寫楊梅形、色、味的內容,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提出分層朗讀或背誦的要求。
(二)告別“復習型”作業,設計創新的“探究性”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而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對自身獨特之處展示的機會,這便是學生個性化潛能得以發揮的重要體現。所以,教師設計探究性作業十分可行。
1.觀察性作業
觀察,是幫助學生發現事物規律和本質的重要前提,同樣也是思維的窗戶。學生通過參與社會調查類、訪問類活動,能夠獲取更多課本中未記錄的知識。例如,在學生完成對《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看誰可以成為“小小環保衛士”的活動,學生在該活動的引領下,對學校附近水質進行調查與分析,并將結果以報告的形式展示出來。對于此類活動,學生感覺十分新穎,參與興致很高,通過組內分工,分別以訪問居民、拍照取證、網絡查資料等方式收集信息。在此基礎上,甚至有的小組還對《海底世界》這一課進行了創編,借海底生物的自訴,有效激發人們對海洋保護的意識。又如,在教學《詠柳》這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各種花草、樹木等,對它們的形態、顏色等多方面的變化進行了解,并鼓勵學生相互分享自己觀察的內容。當學生對生活中的事件有所感悟時,他們對學習語文樂趣的體驗會越來越深刻。
2.實踐性作業
比如,學生在學完《稱象》一課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再沿用一些傳統思路,而是設計一次實驗類作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驗構思,完成對曹沖稱象方法的有效驗證。又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為家鄉制作名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類實踐性作業,可以讓學生課后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
再如,在教學完《田忌賽馬》這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角色扮演作業,要求學生回到家中后,與父母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學生課下與其他同學自由結組,將課文內容完整地表演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及背后蘊含的深層次道理。通過對實踐性作業的合理設計,學生感受到了完成作業的樂趣與價值,從而養成課后學習的良好習慣。
3.表達性作業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幫助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比如,在教學《落花生》《田忌賽馬》《詹天佑》等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父母、朋友等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中的故事,在完成這種表達型作業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與作者表達的情感,同時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4.梯度性作業
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遵循梯度性原則,以此來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保證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真正“吃飽”“吃好”和“吃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是語文課程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設計作業量的分層、作業難度的分層時,應遵循自主性原則,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但要想充分發揮自主性作業的作用,教師必須在綜合考慮教與學的因素之后,做好科學的作業設計工作。
比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根據三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他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1)課后完成對中國神話故事的搜集與閱讀;(2)課后搜集與閱讀中國神話故事之后,將所閱讀內容講述給同學聽;(3)課后搜集與閱讀中國神話故事之后,按照題目、人物和事件的要求講故事。
這一層次化作業的設計,其難度逐漸遞增,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真實的語文水平來選做,并嘗試完成更高一層次的作業。層次化作業的合理布置,可以幫助各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這對于全體學生的共同學習與發展十分有益。
四、結語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可以最大限度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發展其獨特個性。如何通過作業的設計,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以及對其創造潛能進行持續深入挖掘,使其對作業形成濃厚興趣,仍需語文教師持續而深入地思考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吳萬秀.課改新變化——記教育之路點滴[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1(5).
[2]陳青青.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研究[J].散文百家,20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