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迎迎

【摘 要】近年來,融合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發展趨勢。目前約有49.15%的有特需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普通教育學校就讀。科學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夠作為改善特需兒童執行功能的有效手段。特需兒童融入學校體育課程,需要體育教師根據特需兒童的身心特點,研究制訂科學、適切、精準的個別化教學策略,促進“普特融合”,助力普通兒童和特需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全面發揮體育的綜合育人功效。
【關鍵詞】融合教育 特需兒童 體育課程 個別化教學
融合教育是保障特需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途徑,主張讓特需兒童與非障礙學生共同學習成長。特需兒童融入學校、融入課堂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高度重視不同程度、不同障礙類型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評估、診斷并制訂個別教育計劃。而體育運動具有促進特需兒童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獨特作用,如何根據特需兒童的特點更好地幫助他們融入體育課堂中,需要體育教師認真學習、實踐、總結,促進“普特融合”,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一、我國融合教育實施現狀
融合教育也稱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1994年在“世界特殊教育大會”所頒布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正式提出。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種教育理念,指通過不同程度的教育設計與調整,使特殊兒童順利進入普通班進行無差異學習。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部署各地加快推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指出: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適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結對幫扶共建、集團化融合辦學,創設融合教育環境,推動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的融合教育。
目前,我國特殊學生的分類相對簡單,主要指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與智力殘疾三大類。我國對殘疾的定義較嚴格,如閱讀障礙、情緒障礙以及階段性可糾正的障礙并不定義為特殊學生,大批輕度障礙人群并不屬于特殊人群,不能安置在特殊教育學校。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這些學生大部分正常就近入學,被稱為特需學生。特需學生是指在學習、生活中需要特別的關注、指導和幫助的學生,可能是輕度智力障礙、多動癥、情緒障礙或弱視等學生。
融合教育通過讓特需兒童在自然的環境中適應教學常規、提升認知技能、增強社會互動等,幫助特需兒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對于普通兒童,融合教育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平等、尊重、接納、包容的思想,同時培養他們善良、友愛、同理他人以及樂于助人等優秀品質,也為他們成年后對多元化世界的理解包容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是讓特需兒童和普通兒童相互成就的“雙贏”教育模式。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學生的身心特點
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學校特需兒童大都屬于多動癥、孤獨癥、低智力、情緒障礙等。近年來,學校著力推進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建立了南京市審批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初步發現、梳理和指導部分潛在的特需兒童。目的不是貼標簽、下定義,而是發現這些兒童真正的內在需求,并進行系統性的支持幫扶。
科學研究顯示,特需兒童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有助于提升感統、情緒、體能、技能、社交等綜合能力。自2020年起,筆者在教學中逐漸開始關注體育課上的特需兒童。特需兒童在各年級均有分布,且身心特點各不相同,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分析和判斷,并找到有效的溝通方法。其中,在筆者任教的六年級,就有一個特需兒童萌萌。經過特殊教育學校專家團隊利用專業評估量表的評估,屬于輕度智力障礙。在體育課上,萌萌主要表現為性格基本穩定,但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在遇到同學嘲笑時,會生氣輕微拍打同學。平時上課時,經常會聲稱自己不舒服,要休息。休息時,主要是閑逛或者坐著休息。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能較弱,只能初步做出所學動作,但不能達到合格水平。在教師的鼓勵下,有時愿意參與體育活動。
三、特需兒童體育課程個別化教學策略
特需兒童進入普通班級參與體育課程學習,不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挑戰。體育課一般是針對普通學生設置,并未對特需兒童進行個別化的調整設置。由于特需兒童的運動能力一般偏差,往往不能完全適應普通體育課,嚴重影響了特需兒童體育課的學習質量。體育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需要根據特需兒童的實際情況制訂個別化的教學策略,幫助特需兒童和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在參與特需兒童的個別化教學集體研討時,結合不同特需兒童的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性格、語言、行為等相關發展水平,制訂個別化教學策略,幫助特需兒童逐漸融入普通體育課程的學習。
(一)聚焦關注——團隊精準引領
結合全校不同年級的特需兒童的實際情況,學校體育組利用教研活動時間,結合課程本位評估理念,利用觀察法、測驗法和主觀印象進行研究分析,分別制訂了適切的教學策略。
教師對特需兒童課堂問題行為預防和處理措施要進行專業、系統、全面的學習。如特需兒童發生問題行為,教師要適當應對,及時進行前期處理,避免問題升級,影響課堂教學秩序。根據特需兒童的實際情況,教師初步制訂了體育課上將特需兒童的位置調整到第一排右側。既讓特需兒童盡量不影響周邊學生,又方便教師隨時觀察特需兒童的表現,并及時做出正確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利用語言、眼神和手勢等,加強體育課對特需兒童的示范引導。同時,靠前的位置也方便特需兒童進行觀察學習,有利于其掌握運動技能。
教學時,教師要不斷評估學習成果,配合學生需求,改變教學策略,實現特殊教育目標。教師可利用巡視指導時間,重點對特需兒童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和幫助,實行因材施教,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愛護,以及體育學習的成就感。
(二)伙伴矩陣——構建學習共同體
特需兒童由于自身的特點,對班級同學缺乏相關了解,導致缺少同伴。有時,部分學生還會對特需兒童產生語言、行為的歧視,傷害了特需兒童的感情,導致其難以融入班集體。
為了幫助特需兒童更好地融入體育課堂,教師在班級選擇有愛心的2~4個學生,站在特需兒童的前后左右,建立伙伴矩陣,構建學伴支持共同體。當特需兒童遇到問題時,小伙伴們可以及時上前幫助指導,提供知識、運動技能、情感、互動等支持,體現班級伙伴的力量。
教師通過建立良性的體育課學習生態,讓特需兒童在體育課中感受到伙伴的關愛,進而更加愿意參與體育活動,助力特需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普通學生在關愛特需學生的過程中,也培養了自身樂于助人、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行。
(三)家校聯盟——校內外協同養成
教師根據特需兒童的實際情況,結合體育課、大課間等綜合表現,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建立家校聯盟制度,共同助力特需兒童的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教師將特需兒童課堂上的優秀表現及時與家長分享,肯定特需兒童的成長。
同時,教師爭取家長的支持,對家長進行指導幫助,鼓勵家長在家帶領孩子進行科學性、針對性、補償性的體育鍛煉內容,幫助特需兒童進一步提升綜合運動素養。在家校聯盟和校內外協同養成體系的支持下,特需兒童得到體育學科系統的支持幫助,讓特需兒童感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愛與幫助,從而完善部分運動功能。
(四)沉浸體驗——助力融入活動
以往,在學校舉行大課間活動、校運會、冬鍛比賽、拔河比賽、團隊比賽等活動時,特需兒童經常成為旁觀者,根本沒有機會參與活動,缺乏活動的經驗與體會。學校體育組根據特需兒童的身心特點,設置符合他們特點的比賽項目或者增加相關比賽環節,主動幫助特需兒童融入體育活動。
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在校運會開幕式方陣進場時,特需兒童要參與,并處于方陣之中,具有觀察運動會的第一視角,幫助其了解運動會。在拔河比賽和團隊接力賽時,特需兒童也要為班級貢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的體驗,都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對比賽的主觀體驗,激發運動興趣,從而更加愿意參與體育活動和比賽。
(五)榮譽激勵——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時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教師要根據特需兒童的階段性表現,進行系統評估分析,設置多種形式的榮譽激勵機制,幫助特需兒童建立自我效能感。通過不同群體的榮譽激勵機制,特需兒童感受到自我的成長與進步、伙伴的幫助與支持、教師的關愛與指導、家長的呵護和接納。
體育教師可以不定期地進行語言鼓勵、小獎勵肯定等。教師要幫助特需學生自由參與活動,建立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而實現自驅型成長,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以體育人——讓陽光體育溫暖每個學生
(一)運動改造大腦——助力體能技能同步提升
《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指出,運動可以明顯增加大腦神經纖維、樹突、突觸的數量,促進大腦的發育;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和加快反應時間,提高注意力,對抗情緒失調,提高心理素質,增加愉悅感等。科學研究初步揭示了體育運動能夠作為改善特需兒童執行功能的有效手段。
特需兒童融入體育課堂后,運動參與時間明顯增加,其運動技能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通過主動練習也能獲得較大提升。根據特需學生的階段表現,教師科學評估并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同時,爭取家長支持,布置個性化的體育家庭作業,形成家校合力。為特需兒童設計個別化課程,采用一對一的私人定制課程,系統全面地提升特需兒童的體育綜合能力。如筆者任教班級的萌萌同學,跳繩數量比原來有了很大進步,其跑步耐力和速度也有明顯提升。同時,積極參與投擲、籃球等各類活動,體育鍛煉的興趣明顯增強,體能和技能得到同步提升。
(二)“家校社”協同育人——助力特需兒童健康成長
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協調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學生是“家校社”共育的主體和中心。學校只有加強與學生家庭、與社會組織的緊密聯系,不斷優化協作方式,才能使教育合力最大化,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樣態。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近期,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 (2021—2025年)》,推動“十四五”時期家庭教育高質量發展,其中指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師積極構建教師、伙伴、家長三位一體的關愛體系,共同助力特需兒童融入體育課程,讓特需兒童獲得更好的體育課堂體驗。同時,爭取家長的支持,利用補償性體育家庭作業促進特需兒童綜合體育素養的養成。積極引導、鼓勵家長與社區積極聯系,打破傳統思維,主動利用社區內的鍛煉資源,更好地支持特需兒童融入社區,融入社會。
(三)社會適應——讓陽光體育溫暖每個學生
特需兒童融入班集體,創建了良好的社交平臺,不但構建了特需兒童的社交空間,提升了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培養了普通學生的愛心和同理心。學校通過普特融合,讓普通學生和特需學生共同學習,促進體育品德的培養和升華,充分發揮體育育體、育智、育心的綜合育人功能,展現體育的人文關懷。學生們在陽光體育活動中,感受到同伴、教師的關愛,彼此溫暖,健康快樂成長。
沒有心理健康作為保障,“立德樹人”和“全面發展”就會徹底淪為空談。體育不僅僅是讓學生變得更高、更快、更強,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通過體育項目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需兒童融入普通班級的過程當中,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積極交流,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互相關愛,更加團結。通過體育活動能夠提升特需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在活動中相互間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同時,教師要彰顯教學的藝術魅力,讓特需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接納。教師應塑造良好的班級體育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融合教育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經過近幾年的實踐研究,筆者發現特需兒童融入體育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構建“頂層在學校戰略規劃,構建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中層在教師團隊協作,開發適切的個別化課程體系;底層在家校社協同,共建尊重包容”的社會生態。只有全方位、立體式、個性化的精準幫扶,才能助力特需兒童無障礙融入普通學校、普通班級和普通課程。體育教師要創新融合課堂教學管理,實施個別化教學策略,打造溫暖課堂,發揮體育學科以體育人的功能,促進普通兒童和特需兒童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