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清
〔摘? ? 要〕?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得到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著重圍繞“優化小學科學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展開闡述,旨在幫助小學科學教師改進教學策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動手能力;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139-03
動手能力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前提,小學科學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才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小學科學教師應高度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基于此,筆者提出如下有效策略,以期對小學科學教學有所助益。
一、優化小學科學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素質教育強調對個體全方位的基礎素質進行教育,在科教興國背景下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在小學階段,高質量的科學教學對于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尤其是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小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認知結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理解深奧的科學知識。教師創新教學路徑,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計劃性,向學生傳授豐富的科學知識,能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為其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求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動手能力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需求。當代教育改革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教師應當順應小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興趣需求完善優化教學活動,統籌全局,以促進現代小學生實現更好發展為目標,為其提供廣闊的成長空間。小學科學教師不斷優化完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見識,豐富認知結構,開闊知識視野,有利于學生向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進步。
(三)有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踐行新課改要求、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培養動手能力為目標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科學知識。同時,動手能力的培養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內容單一
基于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教師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更易吸引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但目前,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單一、缺乏趣味性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小學科學教材大多數內容都是單一、煩瑣的知識點,不夠豐富多彩,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甚至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二)實踐教學不足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都不夠成熟,他們需要通過實踐來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而缺乏實踐教學會導致學生的理解能力差,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也不夠深入。同時,科學知識的本質是為人類服務的,缺乏實踐教學會導致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感到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脫節,缺乏實用性。
(三)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小學科學教師教學技能不足,缺乏教學經驗,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評價方法單一
小學科學教育評價方法單一,大多是基于考試成績進行評價。評價方法單一,會忽略學生不同方面的表現和能力,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如此,學生將缺乏學習動力,只關注考試成績,而忽視科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缺乏跨學科融合
小學科學教學缺乏跨學科融合,容易導致不同學科之間知識孤立,不能形成有機的知識體系,不能促進學科知識的互通。同時,學生的學習視野容易局限在學科范圍內,不能全面了解和認識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原則
(一)互動原則
小學科學教師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就必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身放在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位置上。互動生成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條件。教師和學生之間應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和掌握科學技能。因此,為保障科學教學有效、有序地開展,教師設計各項教學活動,應遵循互動的原則,通過多樣、新穎、有趣的活動落實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使學生在和諧生動的氛圍中接受科學知識的熏陶,提高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
(二)生活化原則
科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認知結構存在局限,無法直接理解抽象復雜的科學知識。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和出發點,盡可能地把科學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參與動手操作的意愿,培養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是科學”的觀念,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和動手能力。
(三)實踐性原則
小學科學教學應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實驗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并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同時,也應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注重實踐性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
四、優化小學科學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一)創設情境教學,營造良好氛圍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實施教學活動,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實現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目標。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情境,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同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等工具,創設場景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體驗科學知識的應用和實際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模擬情境,如模擬電路、模擬實驗、模擬機器人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可以運用比賽情境,如制作小發明、設計機器人、組織科技競賽等,讓學生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四季更替”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創設場景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引發學生思考,如:“一年之中有四個季節,不同的季節會對動植物產生不同的影響,你知道四季更替帶來哪些變化以及它們是怎么產生的嗎?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一探究竟。”通過情境創設營造良好的氛圍,能為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創造有利條件,促進他們主動配合教師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提高科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發揮集體力量,倡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法是新課改背景下大力推廣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運用合作學習法實施教學,不僅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問題探究實驗設計,讓小組內的學生相互討論、協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與學生共同分析問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與操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小組,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實物制作,讓小組內的學生相互協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物制作,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教師也應注意小組之間的交流分享,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從而更好地凝聚集體的力量,吸引學生積極探究科學奧秘,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是小學科學中常見的內容,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法來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內的學生共同探究如何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等方式,研究討論如何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協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和總結結論。同時,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案。自主探究完成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本小組探究實驗的成果,交流彼此的經驗和思考。在分享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探究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規律和原因,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斷提高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科學趣味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一種有效策略。可以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游戲元素相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例如,在教學《通電的線圈》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實驗游戲,事先準備好材料,包括銅線、繞線器、鐵芯、電源、導線等,引導學生使用繞線器將銅線繞在鐵芯上,制作成線圈,然后將線圈的兩端分別連接到電源的正、負極上,將另一根導線沿著線圈的外側緩緩移動,觀察電壓表的讀數變化。當導線靠近線圈時,電壓表的讀數會出現變化,當導線離開線圈時,電壓表的讀數又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開展實驗游戲,看哪個小組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獲得最多的電壓變化次數。這樣的實驗游戲,既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電磁感應原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以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應充分發揮小學科學教學的價值,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借鑒上述策略,將其應用于教學活動,在實踐探索中創造新經驗,凸顯課程的價值,更好地實現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一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J].當代家庭教育,2022(15):76-78.
[2]程世軍.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141-142.
[3]高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趨向下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1(8):66.
[4]亢相首.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漫畫月刊,2021(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