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英
〔摘? ? 要〕? 課堂是幼兒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主要場所,在課堂上通過對支架式理論和相關實踐進行研究,能夠激發幼兒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本文從支架式教學理論概述入手,分析了支架式教學的具體含義、理論基礎及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當前幼兒科學教育現狀并給予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的具體策略,一、科學搭建教學支架,有效助力幼小銜接;二、提升教師素質水平,突破幼小銜接關鍵點。
〔關鍵詞〕? 幼小銜接;支架式教學;科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094-03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改革越來越深入,課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教師教知識與幼兒學知識之間的“一對多”模式。支架式教學成為新時代所提倡的新型教學方式。該方法以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出發點,通過為幼兒提供“支架”來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在促進師生間情感交流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支架式教學理論概述
“支架”來源于建筑行業的專業術語腳手架,原指人們在建造房屋的過程當中,為他們提供支撐的平臺或柱子。后來被應用于教育領域當中,指的是教師在幼兒學習的過程當中為他們提供暫時的幫助或支持。教師的支持并非一直存在,而是循序漸進地將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幼兒,由幼兒獨立完成。因此支架可理解為教師為幼兒的學習提供的臨時性的幫助,在教師的幫助之下,幼兒能夠更好地提升其知識水平。支架式教學的根本在于要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發揮幼兒的創造性,進而建構幼兒自己的知識體系?;经h節有以下五個步驟,一搭建支架,二創設情境,三獨立探索,四協作學習,五效果評價。
學術領域并未對支架式教學進行統一界定。但是通過對眾多學者的支架式教學的相關研究分析。本研究認為,支架式教學不單單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而是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和學交互的本質過程。在教育領域支架式教學被當作教學理論逐漸應用,支架實質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在起步階段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支撐。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師逐漸將學習的任務完全轉移到幼兒身上,教師所提供的支架不斷地退去。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應注意,明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學習目標,并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在情境中培養幼兒問題意識、探索能力。教師在幼兒學習的過程當中起到的是啟發、引導、幫助和支持的作用。教師要及時解答幼兒的困惑,也要對幼兒的學習結果給予有效反饋。總的來說,支架式教學實質上是教師結合幼兒自身發展水平采用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含兩大理論,一是最近發展區理論,二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幼兒當前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幼兒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的教學應該走在幼兒實際發展水平之前,而不應該有所滯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到緊張,跳一跳才能夠摘到桃子。圍繞幼兒最近發展區開展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更好地促進幼兒向前發展,同時增強幼兒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幼兒具有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幼兒學習是在特定環境之下,教師以及同伴的幫助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在腦海當中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則是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幼兒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生成新的知識。從建構主義視角來看,支架隱喻教和學之間的關系,在該關系之中,幼兒是學習主體,教師是幼兒學習的輔助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盡可能地創設探索的氛圍,讓幼兒能夠提升學習能力。
二、支架式教學理論背景下幼兒科學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發展性
支架式教學理論背景下的幼兒科學教育應該著眼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事先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基于其發展水平創設合適的教學主題以及相應的問題情境,給予適宜的評價和指導使教學過程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幫助幼兒更好地習得知識。
(二)動態性
幼兒的學習能力是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將幼兒視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視為支持者。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教師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應學會靈活調整教學節奏,在適宜的條件之下提供支架,有針對性地評價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設置不同的教學策略,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性,要意識到教師支架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升降有所變化。
(三)自主性
支架式教學理論下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并非傳統理念之下課堂上的權威,并非主導著整個課堂,而是引導和幫助幼兒自主展開學習。應充分意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精心設計適于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問題情境,激發其潛能,同時引導幼兒展開探究。通過合作等形式,自主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知識。
(四)互動性
支架式教學理論下,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課堂當中唯一的權威,但也并不意味著幼兒的學習僅僅是靠幼兒自己,教師完全放任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充分地與幼兒進行互動,為幼兒提供支架,給予有效指導,同時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讓幼兒充分地思考和探究,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專業素質不高
支架式教學理論下,科學教育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掌握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在幼兒發展水平之上開展教學。但是在實際的幼兒科學教育過程之中,教師普遍存在過于注重教學結果的問題。忽視了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缺乏對幼兒的針對性觀察,從而無法有效地了解幼兒實際的科學學習能力以及智力發展水平。除此之外,部分教師無法深刻地理解支架式教學理論,對于支架式教學理論的理解僅僅是浮于表面。俗話說,教師要想給幼兒一壺水,自己首先就要具備一桶水。言下之意是指教師自身必須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才能夠教出更好的幼兒??茖W教師自身首先要掌握廣博的知識,在教學過程當中,抓住教學時機,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讓幼兒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經驗。
(二)教學目標和內容不當
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幼兒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多數教師并未全面認識科學教育目標,存在著目標定位不當的問題。目標是教師教學的導航,大多數教師在科學教育的過程當中,僅僅將重點放在科學知識的掌握上,而忽視了最根本的目標——人的培養。教學內容忽視幼兒實際發展水平。大多數幼兒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教材,并未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有效結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生搬硬套地通過教材展開教學,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導致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效果不佳。在創設任務時,存在著任務難度不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狀況,有時難度過大,導致幼兒缺乏學習興趣。
(三)支架搭建缺乏科學性
支架式教學理論下科學教育與情境息息相關,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學習熱情以及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的幼兒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著教學活動單一、材料不夠豐富、不能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欲望的問題。在科學教育過程當中,豐富的材料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如若材料不夠豐富、種類單一,材料的特殊價值就很難實現。除此之外,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也過于簡單。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需要讓幼兒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幼兒認知沖突。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當中,幫助幼兒吸收新的知識,完善舊的知識。然而,大多數幼兒教師創設的情境很難激發幼兒的認知沖突,幼兒在教學情境當中體驗不夠豐富,最終很難啟發幼兒的學習。
四、支架式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策略
(一)科學搭建教學支架,有效助力幼小銜接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所搭建的腳手架應該走在幼兒的發展水平之前。實際的支架類型應該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與幼兒的水平來進行選擇,如在教學觀察一棵植物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式支架。教師可以以幼兒非常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小豬佩奇來串聯整堂課的情境,以小豬佩奇游玩植物園的方法來帶領幼兒進入情境。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細致地指導幼兒展開觀察,讓幼兒運用眼、鼻、手等感官進行體驗,從而了解某一植物的具體特征。觀察比較的科學教育課可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幫助幼兒展開觀察,如以幼兒感興趣的恐龍圖片為例,讓幼兒先比一比哪一個恐龍更大,接著讓幼兒說一說理由。為了能夠更好地鍛煉幼兒的能力,接著可以呈現出四只恐龍,讓幼兒來比一比誰更大,問一問幼兒打算怎么來比較四只恐龍的大小。這一問題對于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更好地調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討論,記錄自己的比較過程,最后呈現比較結果。這樣既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還鍛煉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后,在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既要評價幼兒在討論過程當中的表現,還要評價幼兒最終的結果。評價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激勵,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未來發展。
(二)提升教師素質水平,突破幼小銜接關鍵點
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要意識到學前階段兒童正處于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他們擁有著十足的探究欲望,同時還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直觀、具體、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教師要基于幼兒的自身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出現根、莖等與科學有關的詞匯,教師可以像1~2年級語文教學那樣,帶領幼兒反復地閱讀,以實現識記的目的。為了使支架式教學理論更好地助力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該教學理論,加強學習,通過多途徑掌握支架式教學理論的有效策略,設定更加科學的教學目標、更加完善的教學內容。
學前時期的科學教育實質上是對幼兒的引導與啟蒙,良好的科學教育能夠為幼兒的未來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支架式教學理論,并將支架式教學理論應用到科學教育過程之中,讓幼兒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具備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何繼鵬.支架式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科學教育幼小銜接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1):58-63.
[2]蘇潔彩.支架式教學理論下幼小科學銜接策略分析[J].新一代(理論版),2021(7):2.
[3]沙莎.發展適宜性實踐及對我國幼小銜接課程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