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語境詩學”的理論定位與學理基礎

2023-06-19 01:22:09徐杰
關鍵詞:反思性

徐杰

摘 要:語境詩學將“語境”作為文學理論的本體范疇、元話語和先驗結構,重新反思文論體系的基礎概念和理論觀念。其自身作為一種詩學話語具有批判哲學、后批判哲學和“后理論”的理論品性:語境詩學是一種“反思型”文學理論,既重視主觀概念和理論對經驗事實的整合和同化,又對文學的經驗事實動態性地開放;語境詩學是一種“默會性”的理論話語,它關注文學的言說和未言說、“焦點覺知”和“附屬覺知”之間的意義互動關系。文學語境帶有“原初自明性”的默會性,也即“內居”于世界之中,而非超然世界之外地思考世界;在“后理論”思潮之中,文學理論開始拒斥“大理論”或“宏大敘事”,強調以小理論化或者“語境化”的理論進路面對文學現象。語境詩學關注文學事實或文學作品的“具體性”,以及文學自身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價值。

關鍵詞:語境詩學;反思性;默會性;具體性;后理論

中圖分類號:I0-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9684(2023)02-0093-07

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存在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挑選一個要素或范疇作為理論的本體,于是便出現“作品中心論”“作者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等。有中心必然有邊緣,新的范疇成為中心的前提便是對“前中心范疇”的批判,也有了“作者之死”“讀者之死”等“死亡現象”。西方文論從根源上受到古希臘哲學實體論傾向的影響,比如將世界本源歸于“水”“火”“原子”等可見、可說或可觸的對象,所以文論中不自覺攜帶了實體論中的靜態性和要素性思維。中國哲學則用不可見、不可說和不可觸的“道”“無”“一”等范疇作為世界本原,中國詩學也對動態性、關系性和不可言說性更為注重,比如“味”“氣”“象”(區別于實物的“像”)“意境”等。面對西方文論的問題,筆者先后在系列論文①之中提出:我們需要建立一種主張整體性、動態性、關系性的詩學理論,即“語境詩學”。語境詩學反對將文學經驗與日常話語、人和世界、身體與環境等進行區分和割裂,主張有機的、動態的、連續性的和具象化的詩學觀念,強調審美對象的生命性、整體性、生成性和非語言性;它認為文學的存在本質上是在場與不在場的綜合、語言世界與非語言世界的交織、顯性與隱性的意識和情感的融合;它將“語境”作為文學理論的本體范疇、元話語和先驗結構,重新反思文論體系的基礎概念和理論觀念;它重構著當代文學理論的核心論題,如情境性、表演性、非語言性、不在場性、氣氛、活態、多媒介性、事性、關系等,消解文學審美維度與意識形態維度,文學文本論與世界論之間的爭論。當我們完成語境詩學的內部理論體系構建之后,不禁會思考一個宏觀性問題:語境詩學作為一種詩學理論具有什么樣的理論品性?我們試圖探討語境詩學與康德批判哲學、波蘭尼的后批判哲學、哈貝馬斯的后形而上學以及后理論詩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思考其在當下話語體系中的知識譜系和理論品格。理論定位為語境詩學的出場提供了有力的哲學話語支撐。

一、語境詩學之于批判哲學的“反思性”

文學理論的呈現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文學知識和文學命題之間的邏輯推演而形成的文學理論體系,以此為基點規范文學批評和實踐,比如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此種文學理論研究路數背后是古希臘的本體論哲學:重“理性”和永恒不變的真理,輕感性經驗。這一種源自古希臘時代的思辨形而上學,世界被古希臘哲學家門分為現象與本質:現象是感官感知的、變動不居的,當然也是非真實的;現象背后的本質才是世界的本來面貌,因為它才是永恒的[1]。思辨型形而上學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走向其反面。經驗主義強調具體個人經驗和感官體驗,認為理論必須是通過具體個人感官體驗和經驗歸納產生。這便滋生出第二種文學理論形態。在穩定的經驗材料基礎上,以實證方式抽象和概括出的經驗性文學理論,如瑞恰茲的《文學批評原理》。其哲學基礎根源于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以及后來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來自感覺經驗的歸納,而不必依賴“永恒真理”。這種哲學思維特別貼近文藝理論,因為文藝理論的對象必須是感性和體驗的。但是問題出現了,文學經驗太過繁復和混雜,并非對文學的感覺經驗都是具有個人性和偶然性的。以這樣的文學經驗作為起點并不能建立作為普遍性的文學知識。那么怎樣可以規避以上兩種文學理論的弊端,結合它們的長處呢?這種思考產生了第三種文學理論形態。以文學理論發展過程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的“反思型”文學理論,即對理論的理論。一方面,反思型文學理論具有第一種文學理論本體論方式的特點,即重視主觀概念和理論對經驗事實的整合和同化;另一方面又不是將文學理論作為“僵硬的規則”而盲從,而是具有闡釋學品格的“前見”性質,同時它有對文學的經驗事實動態性地開放[2]。這種文學理論根源于王元驤先生對康德哲學的審視。他認為康德批判哲學對經驗派和理性派的統一,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可以作為我們思考文學理論品性的基礎。康德提出先驗論解決了唯經驗主義和唯理性主義各自的理論盲區:經驗必須經由先驗的知性形式的“規約”和整合,也就是不存在離開知性的感性,也不存在離開感性的知性。康德的批判哲學對思考文學理論的理論屬性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語境詩學屬于“反思型”文學理論。語境詩學的提出,宗旨并非僅僅是對文學批評實踐進行指導,其理論品性不局限于對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進行解釋的“工具性”;而在于對文學理論本身的認識和反思(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對思想的思想”),它思考文學理論體系之中并未被前人所關注的“語境”的維度。透過“語境”范疇,我們到底能在文學理論之中發現什么新的現象,這又對文學理論的建構提供哪些新的思考?當語境詩學提出后,它反對了什么樣的文學觀念?改變了文學理論的什么?語境詩學自我的定位,是試圖創造一種可以包打天下的理論,還是在原有文藝理論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完善?

語境詩學作為一種理論歸納和抽象,必不可少帶有一種宏大性、體系性、抽象性和邏輯性。在文學理論研究之中,終結文學理論的呼聲近年較高,其重要的依據是文學理論是以取消文學為前提的理論,文學理論無法指導文學批評。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文學批評主要強調的是文學理論的工具性,而“文學理論”主張的是文學理論的反思性。文學批評指的是具有較高文學審美素養的閱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和解讀[3]13。對文學的反思,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具體的文學經驗和現象,而是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也就是說,文學理論對文學批評實踐作出預設、批評和反思,即“批評的批評”抑或“元批評”[3]12-13。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理論從詞源學上本身就與文學實踐有著距離。威廉斯研究了“理論”這個英文詞匯的歷史意義演變,發現它主要是指“俯察直觀到的流動外表背后穩定不變之真相的方式。因而,理論與‘存在、同一性和可認知性優越于‘生成的特權相聯系”與“實踐”經歷了從明顯不同到形成對立的過程[4]486。同樣地,哈貝馬斯在《后形而上學》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理論世界是超越于日常生活實踐和自然世界觀察的,也即屬于超驗世界[5]31-33。

語境詩學是作為批判哲學的反思性而存在的。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就認為本質并非從感覺經驗中得來的,因為他堅信一切事物從一個本原生成,但是“本原”本身不是生成的[6]。正如神學中的思辨邏輯一樣,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神造的,神不可能是由他者創造,它是自為地存在的。柏拉圖眼中的“本原”或者理式也是自為地存在的,永恒存在的。面對這樣的將本質抽象化和靜態性的思辨傾向,康德提出先驗哲學予以反駁。他認為主體先驗地具有一系列“先天的知性概念”,經驗必須經過先驗范疇這些“有色眼鏡”過濾、分解和組合,從而才能得到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可見康德的“先天的知性概念”,不是“僵化、凝固、絕對不變的供推論的現成的結論,而只不過是供反思的原則:目的只在于為了引導人們去探尋真理,發現真理,如同黑格爾說的:‘理性只是真理的規則,而不是真理的工具,理性只能提供知識批判而不能提供關于無限者的理論。”[6]。因而,文學理論除了工具性的維度,還有“批判哲學”式的反思前提或者“反思的判斷”。

因而,語境詩學并非首要地去印證理論自身具有多大的闡釋力,能夠對文學作品有多大的解剖力。相反,它為文學提供一種完全不同的認識方式;是一種讓認識“可能進行的手段”。文學語境也不是文學理論建構的目的,它只是文學理論的“一個可能的出發點”。“一個理論不是認識,它只是使認識可能進行的手段;一個理論不是目的地,它只是一個可能的出發點;一個理論不是一個解決方法,它只是提供了處理問題的可能性”[7],所以說,語境詩學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文學理論反思的理論支點和理論前提,讓我們意識到“語境”在所有文學活動之中存在卻被忽視的狀態。同時,“語境”在無意識之中參與著文學意義的生成,甚至整個文學理論的建構。因而,文學語境論是作為一種“反思型”的理論而存在的。反思性的理論是怎樣的理論呢?反思性的文學理論將文學知識進行語境化和問題化,追問其生成的場域、目的和知識邏輯等等[8]。語境詩學建構的重要價值維度就在于,為文學理論提供新的眼光,帶來新的評判尺度的標準,讓我們有了看待文學理論體系的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文學語境論作為反思性的理論,也就是具有了伊瑟爾所說的“建構性”的理論框架;它是“加諸于作品之上的一組坐標體系以對其進行認知”,而非操作性的,不是“為了解釋事物的生成過程而構造的一套網絡結構”[9]。

二、語境詩學之于后批判哲學的“默會性”

我們并非生活在自然狀態的世界之中,而是處在一種被文化浸潤和洗禮之后的“偽自然”世界之中。人類通過語言將物理世界轉換為符號意義,再將意義世界建構成自然狀態[10]。我以為,我們已經通過符號或者語言將物理的世界轉化為“意義”環繞的文化世界,這種“意義世界”反過來把物理世界的非自然化現象逐漸變成自然現象,即巴爾特的“偽自然”現象。純粹的物理世界是無所謂“語境”現象的。語境只針對將對象語言化之后的意義生成或生產過程而言。“偽自然”是意義被語言生產出來之后,反過來賦予對象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之中,意義是不斷增值和裂變的,而變化的依托就是參與“偽自然”形成的所有因素的動態活動帶來的。這一過程不知不覺就形成了,或者說與意義相伴而生,互相構成了。巴爾特提及的“偽自然”現象其實就是對象“意義化”之后所形成的語境,它以默會知識的形式存在著。

何謂默會知識?經過長期訓練掌握復雜游泳技巧的人卻說不清自己如何飄浮起來的。這種現象存在于普通人騎自行車、醫生做手術和品酒師品酒等無數“技能”現象之中。“技能性行為的目標是通過遵循一套規則而實現的,但遵循這套規則的人卻并不理解這套規則”[11]58-60。現實生活之中,大量需要通過技能才能完成的事情,包含著能被言述和傳授的內容,更多地還有大量未能被言述的知識。這些知識即默會知識,它只能通過師徒制的親授才能完成,也即是波蘭尼所說的“我們知道的要比我們能夠言說的多”。他從“附屬意識”和“焦點意識”的角度來來論證。當我們用錘子釘釘子時,意識可以關注釘子,也可以關注錘子。但是錘擊的一瞬間,我們覺知到的不是錘柄震動手掌,更多的是錘頭擊中釘子。前者就是“附屬意識”,后者是“焦點意識”。人的“感覺”本身就像“錘子”,常常是作為注意力的工具,我們極少意識到“意識”本身。同樣地,我們使用語言,語言通常具有透明性。人們少有意識到“語言”本身的存在,因為我們是以附帶方式覺知語言的。文學閱讀中,在獲取精彩的故事、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之后,我們似乎同樣會因為“得魚忘筌”而忽視文學語言本身。但是,文學自身具有凸顯語言的沖動,即什克洛夫斯基主張的“讓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的陌生化天性。故而,文學獨特性就較為明顯了:文學語言表達的對象和語言本身都作為“焦點”被交替地覺知著,而文學語境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附屬知覺”存在著。“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于這些細節之上,我們的行為就會崩潰。我能可以把這樣的行為描述為在邏輯上不可言傳,因為我們可以表明,在某種意義上對這些細節所作的詳細說明會在邏輯上和該行為或語境所暗含的東西相沖突”[11]66,按照波蘭尼的說法,“默會知識”相對于“焦點知識”就是一種“語境”和“對象”的關系。

語境詩學關注文學之中言說和未言說之間的意義互動關系。文學是以“焦點覺知”的方式存在于文學活動之中,而文學語境則是以“附屬知覺”的方式存在的。在以文字作為承載物的印刷文學中,文學語境表征為字里行間的文本語境和歷史-文化語境;以語音作為承載主體的口頭文學,文學語境更多地呈現為極具現場感的情景語境之中。“一組落入我們的附屬知覺中的細節如果全部從我們的意識中消失,我們可能會最終把它們全部忘記,并無法回憶。”[11]73所以,文學語境作為附屬知覺中的細節具有不可言傳性,文學對象和文學語言作為焦點知覺可以被言述和傳授的。無論是哪種語境,在文學被感知和閱讀過程之中都是以隱在的、默會的和非可言說的方式存在著的。波蘭尼認為,“語言層面和理性層面的知識需要以非語言、非理性的默會知識或者意會知識作為基礎”[11]6。文學知識的重心和基石不是可以言述的東西,而是不可以言述的語境維度的東西。最為突出的是文學作為一種技能,即“寫作”的默會性。如果我們視文學為動詞(“寫作”和“技能”)而非名詞“文本和作品”,文學非可言述的默會性立馬表現出來。文學的“寫作”不可教、“大學中文系培養不出作家”等就變為可理解的了。文學寫作作為一種“技能”并非可以通過言語和理性傳授出來的。如果可以的話,作家的孩子必然很容易成為作家,但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作家將所謂的“秘笈”像傳授知識那樣傳授給自己孩子,因為我們想象中的“秘笈”是一種默會知識,不可言傳。

文學語境的默會性使得我們逐漸將語境思維變成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我們通過感覺去感知對象而不會意識到“感覺”自身一樣,我們無時不在以“語境”思維理解著文學卻忽視它的存在。就像波蘭尼所說,當我們用“工具”行事時,以附屬知覺方式隱藏的工具“必然存在于我們這一邊,成了我們自己即操作主體的一部分。我們把自己傾注于它們之中,把它們吸收為自身存在的一部分。我們寄居于它們之中從而在存在上接納了它們”[11]67-70。文學語境思維“內居”主體之中,從而將文學的所有“環境”語境化。文學語境并不是文學世界,而是一種“生活世界”,因而文學語境帶有“原初自明性”的默會性。對世界的思考方式有兩種:一種將世界作為主體的對象,這種思維方式的前提就是將認識世界的主體與整體世界切割開來,然后才有所謂的一個對象對另一個對象的認識行為,即在世界之外超然地思考世界。但是,問題來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具有“無外性”,即萬事萬物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包括人都不可以在世界之外來面對世界,更不用說言說和思考世界。“世界之為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頑固地拒絕進入人們的意識框定,拒絕被意識對象化,拒絕成為意識的中心。世界總是化各種事物入其內,納各種事物進其中,但是世界本身恰恰不被任何事物所劃入、所納入”[12]46,于是引出第二種思考世界的方式:“在之中”(海德格爾),它并非意味著空間上的邏輯先后寓居關系,即先存在一個對象,再包含一個對象;相反是一種“融身在世界之中”的關系[13]。這種思考方式認為主體不是面對的一個客觀、靜止和超然的“世界”存在。相反,主體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主體對世界的一舉一動甚至思考,都改變著世界本身,因為主體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并不存在一個離開主體而存在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邏輯意義上的世界,而是內在了主體的“生活世界”。我們常常是以“直覺”和“常識”的方式融身于“生活世界”,以至于它的存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前理論”狀態[5]37。

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對應到文學理論之中來,我們發現,文學“世界”說是秉承傳統的“反映論”,認為文學是對世界的模仿,世界是文學的意義之源。這種思維將“世界”理解為一種外在于文學的抽象的自在之物或者客觀意義上的“永恒實體”。但是,文學是在社會-歷史語境之中的,因而文學的任務“并不是展示一個外部對象世界”,而是“呈現使人類現實生活在其中得以展開的‘語境本身”[14]90。文學語境是一種“生活世界”狀態,就像迪萊所說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與語境比較接近,都顯得“理所當然”[15]20。或者說“生活世界”以一種“底層性”托顯著語境,“生活世界的背景知識具有不同的表現條件,不能通過意向而表現出來;它是一種深層的非主題知識,是一直都處于表層的視界知識和語境知識的基礎”[5]77。作為一種“生活世界”,擺脫了主體外在于世界,并對世界進行概念和思考的方式,因為文學永遠是“在語境之中”,就像“此在是一個在世界中的存在”一樣。脫離開生活所理解的“存在”并不存在,生活世界才是人類的根基。這讓文學語境成為前科學的、前概念的和前理論的“原初的自明性的領域”[16]。這種直觀性、直覺性、前邏輯性,與后批判哲學所強調的“默會性”有著同樣的理論思考點。其一,波蘭尼強調一種與海德格爾相似的“內居”(即前面所說的“在之中”),只不過,海德格爾強調“在世界之中”,而波蘭尼強調“在身體之中”。“默會認知理論堅持內居與身體使我們能從內部出發,注意到外部事物”[17]156。正如波蘭尼所說,“內居就是在世。每一個默會認識的行動,都會改變我們的存在,限定我們對世界的介入,給我們對世界的參與以新的方向。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在其他名目下已經探討了這些過程,現在,我們必須用更為具體的默會認識結構,來重新詮釋這些觀察”[18]。其二,默會性強調人類認知之中“未被表達的”默會知識,這種知識不能被“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因而默會知識具有非語言性和邏輯性,這使得知識默會性理論的哲學思考與“生活世界”建立的思維是一致的。因而,文學以“在之中”的方式與文學語境同時存在,這讓文學語境成為“生活世界”;又因為“生活世界”理論和后批判哲學都強調“去邏輯化”和非分析性,故而語境詩學進而具有與后批判哲學相近的理論品格。

哲學上對“在之中”的思維模式帶來我們對文學和文學語境關系的全新思考。非語境的文學思考,是文學的非真實的存在,是文學的單維度。文學天生就與文學語境是共生、共在的關系。我們從純文學或者“自主性”文學之中脫身出來,反觀真實狀態下的文學,即語境中的文學,發現了文學的多維性和關系性。表面是文學的語境思考恢復了文學的豐富性,其實不能叫“恢復”,只能稱為“還原”。因為文學本然如此,只不過長期主客二元的哲學觀念使得我們“反認他鄉為故鄉”。獨立的文學與語境中的文學的差別,就像我們具身化看這個世界與通過圖片看這個世界一樣,似乎都差不多,但是這是有根本性的區別的:一個是以全息的“在世之中”的狀態存在于世界之中,感知世界;一個是以“非在之中”的客觀角度認知世界。

三、語境詩學之于“后理論”的“具體性”

“后理論”是文藝理論界新近提出并持續闡釋和建構的詩學進路。按照賴大仁先生的考證,雖然有著“理論之后”“反理論”和“新理論”等三種完全不同的意思,但是“后理論”轉向主要針對具有本質主義、普遍主義和邏各斯主義的“大理論”,尋求差異性、具體性和語境化的“反理論”路徑[19]。反觀語境詩學,它反對“大理論”或“宏大敘事”,同時又帶有“具體化”和“小理論”性。因而,語境詩學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后理論”的傾向。

文學理論作為一種理論話語,其話語權很多從哲學那里“申請”而獲得的,比如文學理論之中的概念: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人物形象的個性與共性;文學現象和文學本質等等。這些術語其實就是從哲學借用到文學理論的。因而,文學理論作為一種形而上的建構,得到哲學的“恩典”才可能具有知識學或者學科話語的權力。然而,作為獨特對象的“文學”,其具體性和感性維度恰好與哲學抽象和思辨是悖逆的。后現代理論之中的“小敘事”成為這種對哲學反叛的標志性口號[20]。

語境詩學正好是順應著這種思潮,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更“文學化”的理論思考。這主要體現在語境詩學對傳統“宏大敘事”的拒斥:面對問題時,這種理論進路的思考方式永遠是小理論化或者“語境化”的。按照李春青先生的話來說,文學理論是在“具體問題”的追問和探究之中產生的,我們要區別文學理論之中的“偽問題”和真問題。“偽問題”往往追問的是一般規律、原則和本質問題,“真問題”則是落實在具體文學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21]。從語境意義上來說,文學理論不是一種抽象的、漂浮于空中樓閣的理論,而應該誕生于具體的文學語境,比如宋代文學觀念在哪些方面和怎樣受到儒學、道學的影響,而不應該去追問哲學與文學的關系,因為脫離具體文學現象和個體情境的文學探討是一種無意義的思辨。

文學研究的對象,較之于其他所有學科不同,它強調具體個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個人生活經驗與細節)。當對象非抽象地呈現時,相對于其他學科的對象的“平均數”狀態,文學則最需要情景語境的解釋。文學關注的是個體命運和日常生活,而政治學、社會學和法學等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社會,個人被規約為原子化的“同質”人。南帆先生認為即便是與文學最為接近的歷史,其最小的分析單位也是社會,而文學的最小分析單位是個人[20]。

在這種“具體化”和“語境性”的理論研究過程之中,文學理論自然需要擺脫科學化傾向。理性化和科學化的文學理論對描述而非闡釋文學事實,甚至將其作為“定理、公式、模型”來把握,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個性的、差異的和獨創的文學被同質化[19]。文學語境論特別關注的就是對文學事實或文學作品的“具體性”對待和研究,更強調文學自身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價值。這正是伊格爾頓眼中“后理論”所追求的:“局域性的、部門性的、從主體出發的、依賴個人經驗的、審美化的、自傳性的、而非客觀主義的和全知性的。”[24]文學的審美性、價值性并非一種從內到外的文學性表征,更不是一種永恒靜止的超然屬性,它是文學語境包蘊之中的文學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具體性”。

同時,反觀文學理論本身,其理論的建構不是一種概念和范疇的堆砌,而是從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現象和思潮的情境之中豐富和建構起來的。語境詩學認為文學理論當然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理論體系并非永恒靜止不變的,而是在面對不同的文學情境之時,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質、關系和范疇,并且它持續地、自反地抵抗著自身的抽象性,以期返回到現象和作品的情境中,從而實現所謂的“文學”的研究,而非“文學研究”,正如周憲先生所說,后理論告別和拒斥著“大敘事”,走向一種“小理論”研究[23]。文學現象和文學事實的復雜化、多變性,這種現象的多樣性使得文學理論本身走向小理論化或者“語境化”傾向,比如網絡文學理論、大眾文學理論等。文論既需要正視當下語境中的新文學現象,也需要回溯“歷代經典化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24]。所以說,語境詩學必然屬于“大理論”反面的“小理論”話語范疇。按照李西建、賀衛東的說法,“小理論”提供的不是文學批評的方案或立場,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行動和實踐[22]。語境性的“小理論”也許讓我們重新思考“文學性”,讓文學理論回歸到與政治和公共文化的共生共存的狀態。文學并不能將自身緊鎖于文本的內部,而是與當下的文化語境有著緊密的關聯[25]。

與此同時,“大理論”的宏大敘事言及的是文學“背景”,“小理論”的情境敘事言說的是文學“語境”。文學“語境”不同于文學“背景”:“語境”遵循特殊性規律,“背景”遵循一般性原則;“語境”遵循差異性原則,“背景”遵循同一性前提。換句話說,“語境”一定是與“具體某個文本”發生直接關聯的;“背景”則是可以與“無數文本”發生間接關聯或強行被關聯。春秋戰國的文學思想必然會涉及一般性的時代背景:禮崩樂壞或百家爭鳴等,但是這種普遍性陳述無法解釋為何同時代儒家和道家差異那么大。因此,李春青、史鈺認為我們需要區別文學的“背景”與“語境”的差異:“背景”是一種宏大敘事的“大理論”;“語境”則是微觀的“小理論”[26]。

在“理論”的地方化追求上,語境詩學和所謂的“后理論”確實具有同樣的品格。但是,當我們把語境詩學和“后理論”并舉的時候,其實是把“后理論”視為與“語境詩學”同樣的具有確定內涵所指和價值取向的理論觀念。在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后理論”并非具有具體思想指涉的觀念,它只是預示著文學理論的一種趨向和轉折[27]。所以,“后理論”并非獨立的一種理論,而是一種理論傾向,就像具有形狀的陶罐,它可以包容很多具有思想的理論,但是這些理論必定在品格上是符合陶罐的“形狀”的。語境詩學則是以語境作為自己的本體概念,重新思考文學理論,試圖將作為宏大敘事的文學理論,以語境化的思維方式重新建構。語境詩學擁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范疇體系,具有明確的觀念所指、思維路徑和理論認知。因此,語境詩學不能等同于文學“后理論”,而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意義上的文學“后理論”。

四、結語

語境詩學作為一種詩學話語內在地存有批判哲學、后批判哲學和“后理論”的理論品性。反思性讓語境詩學擺脫理論工具論的束縛,為文學理論自身提供一種反身的基點,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種種理論范疇、觀念和思潮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其遮蔽或忽視的部分。默會性賦予語境詩學以新的話語范式,它將文學理論從可言說推向不可言說的境地。“不可言說”并非讓理論消失,而是以“源初自明性”的實踐知識替代邏輯知識。語境詩學便生成迥異于傳統的理論論域和言說方式,比如從印刷文本走向多模態文本,從靜態文本走向活態文本,從語言信息接受走向審美氛圍感知等等。“具體性”與“語境性”某種意義上可以同義互換。語境詩學讓試圖建立普遍或普世的詩學體系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強調“此時此地”的情境性、當下性和特殊性。

[責任編輯:蔣玉斌]

注釋:

① 筆者關于語境詩學的系列論文包括:《現狀、困境與出路:文學語境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載《當代文壇》2014年第1期;《“文學語境”的本質與本體言說》,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文學語境的實踐表征》,載《閱江學刊》2014年第3期;《文學語境的三層境遇及其階段性特征》,載《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語境與文學理論之關系》,載《武陵學刊》2014年第6期;《空間的邏輯:文學語境空間層域的內部關系》,載《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1期;《何謂語境:對語境本質的批評性考察》,載《學術論壇》2015年第2期;《藝術語境的本體意義與理論表征》,載《學術論壇》2018年第6期;《語境詩學的哲學基礎與學理合法性》,載《學術論壇》2019年第4期;《語境詩學生成的歷史邏輯與知識譜系》,載《武陵學刊》2022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王元驤.讀張江《理論中心論》所想到的[J].文學評論,2017(6):80-87.

[2] 王元驤.對于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功能的思考[J].文學評論,2012(3):191-199.

[3] 安托萬·孔帕尼翁.理論的幽靈——文學與常識[M].吳泓渺,汪捷宇,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4] 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5] 于爾根·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東,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6] 王元驤.文藝理論:工具性的還是反思性的?[J].社會科學戰線,2008(4):137-145.

[7] 郄智毅.“后理論”時代文學理論建構方式的思考[J].求索,2017(12):153-160.

[8] 肖明華.文學理論的未來:走向反思性的文學理論知識生產[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11):149-152.

[9] 沃爾夫岡·伊瑟爾.怎樣做理論[M].朱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南帆.意義生產、符號秩序與文學的突圍[J].文藝理論研究,2010(3):2-11.

[11]邁克爾·波蘭尼.個人知識——朝向后批判哲學[M].徐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2]田義勇.審美體驗的重建——文論體系的觀念奠基[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3]徐為民.“非之中”與“在之中”——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主體思想比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93-99.

[14]王德峰.藝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15]DILLEY R M.The problem of context[M].New York.Berghahn Books.1999.

[16]夏宏.生活、世界與生活世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10-117.

[17]鄧線平.波蘭尼與胡塞爾認識論思想比較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18]郁振華.默會知識論視野中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之爭——論波蘭尼對斯諾問題的回應[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9-45.

[19]賴大仁.“后理論轉向”與當代文學理論研究[J].學術月刊,2015(2):100-106.

[20]南帆.文學理論能夠關注什么?[J].文藝爭鳴,2017(8):96-99.

[21]李春青.對文學理論學科性的反思[J].文藝爭鳴,2001(3):42-44.

[22]李西建,賀衛東.理論之后.文學理論的知識圖景與知識生產[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1-18.

[23]周憲.文學理論、理論與后理論[J].文學評論,2008(5):82-87.

[24]賴大仁.當代中國文論的學科反思與建構的理論基點[J].學術月刊,2017(9):102-108.

[25]張羽華.新時期文化語境與鄉村文學心理敘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47-53.

[26]李春青,史鈺.徘徊于理論與歷史之間——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路徑討論之一[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41-53.

[27]段吉方.理論的終結?——“后理論時代”的文學理論形態及其歷史走向[J].文學評論,2011(5):166-174.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textual Poetics”

XU J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The contextual poetics takes “context” as the ontological category,metadiscourse and transcendental structure of literary theory,and rethink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the literary theory system.As a kind of poetic discourse,it has the theoretical qualities of critical philosophy,post-critical philosophy and “post-theory”:The contextual poetics is a “reflexive” literary theory,which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the empirical facts by subjective concepts and theories,but also opens to the empirical facts of literature dynamically.The contextual poetics is also a kind of “tacit” theoretical discourse,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meaning between literary utterance and non-utterance,“focus awareness” and “accessory awareness”.The literary context has the tacit nature of “original self-evidence”,that is,it “lives within” the world,rather than thinks about the world outside of the detached world.In the “post-theoretical” trend of thought,literary theory began to reject “big theories” or “grand narratives”,and emphasized the use of small theorizing or “contextualized” theories to approach literary phenomena.The contextual poetics pays attention to the literary facts or the “concreteness” of literary works,as well as the “uniqueness” and “uniqueness” value of literature itself.

Key words:contextual poetics;reflectiveness;tacitness;concreteness;post-theory

猜你喜歡
反思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臨床反面案例分享的反思性教學研究和實踐
芻議小學中年級學生數學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談培養中學生反思性學習生物能力
摭談數學教學中的反思性學習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8
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淺談用“講學案”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
反思性學習環境的支撐體系設計與實踐研究*——以《電子商務》課程為例
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現狀調查
反思性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生物學(2005年5期)2005-04-29 00:44: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日韩午夜片|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国产欧美网站| 综合色婷婷|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伊人天堂|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青青操国产|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先锋资源久久|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免费黄色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97se亚洲综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亚洲综合二区| 自拍欧美亚洲| 免费在线观看av| 狠狠色综合久久狠狠色综合| 日本国产精品| 日本91视频|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小视频网站|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a毛片免费看|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91福利在线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