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長華 馬曉華
摘 要: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教育著手,以中高貫通班級所學的食物單元為例,探討如何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時候,既能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異同點,又能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認識,進而在學習、討論和表達中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飲食文化;文化自信;在線討論
作者簡介:姬長華(1979.02-),女,山東棗莊人,上海市經濟管理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修辭文體翻譯;馬曉華(1972.11-),女,遼寧阜新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目前,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已融入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中。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國教育的使命,是要依著燒煤的過程,點著中華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痹谔招兄磥?,教育始終應該體現家國情懷和社會道義,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國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體現在英語學科的各種素材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滲透在英語語言之中。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英語教師作為將外國語言知識文化傳授給中國學生的橋梁,在課程思政中應發揮重要作用。除了傳授英語語言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和分析,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孟子·告子上》 中說“食色,性也”。英語教學必然離不開“食物”這個話題。正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教師在傳授與各國食物相關的知識時要緊扣課程思政這根紅線。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與食物相關知識的學習,發掘與飲食有關的文化內容和價值觀內涵,以此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一、生活中飲食文化的教育——食育
日本著名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食育”,即通過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讓國民形成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從本質上講,食育是以食物為載體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食育的背后也是尊重勞動的教育。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怎樣看待飲食”,即家長和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方法時,還應強調制作這些食物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并且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加食物的制作,以加深他們對“只有勞動才有收獲”的體驗,從而促使他們形成“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觀念,最終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歷來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作為民族的驕傲。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啟迪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勤儉節約、浪費可恥的觀念。
二、英語教學中的飲食文化教育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淵源
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成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人重視吃,注重“天人合一”,認為“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講究吃,不僅僅是為了解渴充饑,其中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中國人講究“和諧”,注重食物色香味俱全,把對美味的追求上升到對意境的追求。西方人從天人分離與形式結構出發,認為菜肴是充饑之物,注重“以人為本”,更看重食物的營養,在食物制配上追求個性和理性,強調以凸顯各種原料特有的美味為最高追求,因此食物顏值普遍遜色于中國食物。
(二)西方飲食文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沖擊
盡管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膳食平衡傳統利于人體健康,但隨著以洋快餐為代表的連鎖門店的快速擴張,眾多青少年開始崇尚西方的快餐文化,導致對本土飲食文化的了解不足。長此以往,有損中國飲食文化的根基。因此,英語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隱性飲食文化教育,在比較中西方飲食風俗習慣的同時,肯定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對西方飲食文化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起民族飲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三)英語教學中的中西飲食文化教育課例
絕大多數英語教材會涉及飲食文化的內容,其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理清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明白其中的中西方哲學和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1.課例內容。所選課例為上外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內容圍繞食物展開。精讀部分比較了法國和美國飲食文化的差異;視聽部分提到了中國、日本、印度、中東、意大利的飲食習慣和飲食器具;擴展閱讀部分探討了食物和文化的關系;寫作部分,通過寫信的形式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的飲食習慣。
2.教學形式。所謂隱性教育即潛移默化式教育,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隱性教育的重要性。隱性思政教育相較于純粹以知識灌輸為主的顯性思政教育,側重于對學生情感、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情操、磨煉意志。教師應該從現有教學內容中深挖思政元素并在教學中進行隱性飲食文化教育。教師要把課時的教育意向和目的隱藏到教學活動過程中,在講授各國飲食文化的過程中把中國元素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植根于學生心靈深處﹐從而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整體素養的形成。
3.教學環節。
(1)導入食物話題。在課程導入環節,以刺激視覺感官和味覺感官的精美食物圖片吸引學生把目光轉向食物這個話題。學生很容易被吸引,但只限于表面認識,只限于對食物的色香味產生迷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乘勝追擊,繼續引出本課的重點內容。
(2)飲食文化沖擊曲線(culture shock wave)。進入正式教學之后,通過閱讀和解析,引導學生比較美國和法國的飲食習慣,讓學生學習和理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從第三方的角度經歷作者所感受到的文化沖擊,最后形成一種包容通達的人文意識。課文最后一段點出人們體驗異域文化的情感歷程,即文化沖擊曲線。面對異域文化,經歷者一開始均會覺得其新鮮刺激,體驗一種所謂的蜜月期(honeymoon phase)。拋開課本,以肯德基等洋快餐為例。改革開放后,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快餐進入中國市場,引起了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捧。之后的幾十年中,洋快餐雖然滿足了中國人對飲食多樣性的追求,但是也對民族經濟產生了排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國人對異域文化的新奇產生了迷戀。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人逐漸認識到快餐文化的本質,不再對其感到新奇,對快餐文化的存在開始完全適應(adaptation)。但是在適應和認清之前,人們還是經歷了一種快餐文化認同的低谷期(low point),即在舍與不舍之間產生了矛盾。國人對于洋快餐的接受過程就是經歷文化沖擊的曲線變化過程。
(3)飲食習慣的文化淵源。在本課的視聽部分,學生通過任務導向式學習了解了印度人愛吃咖喱、不用左手拿食物吃,英國人愛吃甜點,日本服務員不收小費等。通過觀看視頻了解了食物和記憶之間的關系,從而強調食物代表的不僅僅是營養成分,更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寄托。課文B以“What food tells us about culture”為題,直接探討了食物與文化的關系,從之前的舉例描述升華到探討事物的本質。語篇結構層層遞進,論述了食物與個體生命體驗、群體文化傳承以及國家歷史文化的關系。食物既能反映一種個體記憶,也能反映一種身份認同,更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積淀的價值觀。課文最后一段重申,國人應主動了解世界各國飲食文化,同時要深入理解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4)中國飲食文化走出去。本單元的Moving Forward部分要求學生以電子郵件形式向外國學生解釋在中國可能遇到的文化沖擊并向外國學生傳授應對辦法。教師可以把這一任務作為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抓手,適當擴展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中國飲食習慣和餐桌禮儀中的體現,并探討可能讓外國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文化因素。其目標是使學生明白,中國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淵源。針對該任務,依托線上教學平臺,讓學生就中國餐桌禮儀中的餐桌就坐順序進行總結,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
(5)利用線上平臺開展飲食文化教育。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便于學生進行互相交流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線上平臺組織學生討論。教師設置與飲食文化相關的話題,要求學生思考并跟帖分享并思考。教師可以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任務。起初可以要求學生翻譯菜名。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研究中國菜名如何英譯,而且能讓學生積累相關知識,熱愛民族飲食,增強對外交流的信心。接著讓學生從自身角度描述一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經歷,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并思考隱藏其背后的意義。隨著教學的推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飲食與情感的話題上。某些特定家常菜往往給人們留下的不僅是其美味,更多的是一種與之相關的記憶,這種記憶又往往涉及家人之間的關愛,比如父母之愛、祖輩之愛等。臨近單元教學尾聲,在了解了中外各國飲食文化后,要求學生討論飲食文化是否有優劣之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否能放棄本民族飲食文化去接納自己一時崇拜的外來飲食文化,以此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把對飲食文化的學習上升到最高層次。經過教師一系列的引導之后,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完成了從羨慕西方飲食文化到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轉變,樹立了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三、結語
在英語課堂進行飲食文化教育有其學科特色。飲食雖然是人類共同的生存依靠,但是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因而各國飲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國人重視“天人合一”,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便重視食材搭配、色香味俱全,同時又賦予飲食特色風俗和內涵,讓食用者在享受食物的同時又能動情思人。西方人重視“以人為本”,追求食物營養,理性飲食。同時,以滿足口腹之欲和個體需求至上,因而在食物烹制上略顯單調,西方飲食文化只得在形式和意境上尋求提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多模態教學形式不斷挖掘育人元素,有利于學生理清中西方文化風俗習慣,明白中西方飲食文化背后的哲學意蘊和思維習慣,從而感受到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參考文獻:
[1]余子俠.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陶行知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中英倫葩.論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以盧梭作品中的飲食觀為例[J].武陵學刊,2019(1):119-125.
[3]楊晶,肖子薇.論中西飲食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8(1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