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陜西省作為西北重地,要加快農業強省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經過研究分析,陜西省依然存在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科技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強及農村居民收入低且差距較大等問題。因此,在立足陜西省地理環境和資源特點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業品牌、強化科技創新和促進農民增收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旨在為陜西省譜寫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農業品牌;產業結構;科技創新;農村居民收入
本文索引:白雨荷.<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1):-157.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6(a)--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正順應這一趨勢,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戰略,是協調穩健可持續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生產要素成本低、資源配置合理、質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收入分配公平合理、農業供給能力有保障,能夠長期有效地滿足人民的各種需求。高質量發展既是發展觀念的轉變,又是增長模式的轉型,是多個維度的增長和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全面的、均衡的、高效的發展模式,是以產業增產、增效、社會增收、生態增值為目標的農業發展方式。陜西省位于我國內陸腹地,是西部地區的農業大省,全省自然條件復雜,包括大巴山地、漢江盆地、秦嶺山地、關中平原、黃土高原和風沙過渡區六種地形,縱跨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個氣候帶,涵蓋不同氣候條件與地理環境區域,主要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區域。近年來,陜西省注重區域統籌、完善應對機制、強化政策供給,農業發展取得了卓越成效,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都發生了改變,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都得到了顯著改善,農業發展卻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的特征?;诖?,陜西省有必要進一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打好基礎,為全面建設農業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1 陜西省農業發展現狀
1.1 經濟發展水平
2021年,陜西省生產總值為29800.98億元,比2020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409.39億元,增長6.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第二產業為13802.52億元,增長5.6%,占46.3%;第三產業為13589.07億元,增長7.3%,占45.6%。人均生產總值為75360元,比2020年增長14.41%;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745元,較2020年增長10.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71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9年的2.93:1降為2021年的2.76:1(以農村居民為1),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
1.2 農業發展狀況
陜西耕地面積5974.35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515.78萬畝。全省鄉村人口1475.9萬,占常住人口的37.3%。陜西省屬于糧食緊平衡、肉類基本自給和水果調出的大省。2021年,全省糧食產量1270.43萬噸、蔬菜及食用菌2012.82萬噸、園林水果1896.46萬噸、肉類127.97萬噸、水產品17.07萬噸。2021年,陜西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04.34千公頃,比2020年增長0.1%。其中,夏糧1104.68千公頃,增長0.1%;秋糧1899.66千公頃,增長0.1%。2022年,陜西省夏糧總產量475.9萬噸,播種面積1105.1千公頃。
根據2021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陜西省農業增加值1845.75億元,比2020年增長4.1%;林業增加值59.93億元,增長14.1%;牧業增加值482.41億元,增長13.4%;漁業增加值21.29億元,增長4.7%。農業和牧業是陜西省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農業增加值和牧業增加值分別占73%和1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為122.77億元,約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5%,漁業占比約為1%,林業占比約為2%,占比較?。ㄒ妶D1)。
1.3 農產品品牌概況
近年來,陜西省建成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數量達到12個,位列全國第七。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代表的區域公用品牌達到117個,其中洛川蘋果的品牌價值位居全國果品類第一,其價值評估高達687億元。陜西省渭北具有高原光照充足、溫差大、海拔高等特點,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是全球集中連片種植蘋果的最大區域。同時,陜西省是世界最大的獼猴桃集中連片產區,擁有眉縣獼猴桃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陜西省關中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資源充沛,具有良好的農作物種植條件,因此關中地區是全省糧食生產的主要集中區域,也是全國唯一的奶牛、奶山羊“雙奶源”基地。陜南地區是我國第二大富硒區,有豐富的天然富硒土地資源,農產品中的硒含量普遍較高,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陜南地區盛產茶葉、中藥材、食用菌和魔芋等。
截至2022年底,陜西省經農業農村部門認定的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108家,其中國家級55家、省級650家,輻射帶動的農戶數高達60.34萬戶。培育出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陜西羊乳、大荔冬棗、陜北小雜糧、涇陽茯茶、陜南食用菌等在全國影響力大、輻射帶動范圍廣的區域公用品牌。根據陜西省統計局官方網站數據,全省蘋果面積924.10萬畝、產量1302.71萬噸,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獼猴桃面積99.91萬畝、產量138.85萬噸,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奶山羊存欄265萬只、產奶量72萬噸、羊乳制品產量14萬噸,存欄、羊奶產量、羊乳制品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8.2%、61.4%和80%。
1.4 農業機械設施情況
2019年,陜西省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全省農業機械化普及,推進農業機械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提高農機設施質量和作業效率,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2021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1%,糧食主產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陜西省農業機械總動力情況如圖2所示,近年來陜西省農業機械規模整體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202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2431.21萬千瓦,較2020年上漲了1.81%;而2020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增長率為2.42%,明顯高于2021年的增長速度。陜西省農業機械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并未出現停滯的狀況,但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農業現代化發展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 陜西省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陜西省農業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逐步推進,專業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但當前農業產業結構仍需優化。陜西省應以融合發展為路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陜西省農業產業內,第一產業比重最高,而以農副食品加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二三產業的比重較低,未形成促進產業循環發展的合理比例關系。根據陜西省統計年鑒,2021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4313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為3036億元,占比高達70.38%。牧業總產值所占比重沒有明顯增長,由2020年的22.02%下降到2021年的21.28%,林業生產總值為100億元,服務業生產總值為225億元,分別占2.32%和5.22%。陜西省位于西北內陸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點不利于發展漁業,林業、漁業和服務業在省農業經濟總值中占比較低,尤其是漁業,占比不足1%。林業產值占比連年下降,由2018年的3.23%下降至2021年的2.32%,林業、漁業和服務業發展緩慢。陜西省農業內各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于產業的循環發展和風險分散。
2.2 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近年來,陜西省培育出蘋果、獼猴桃、茶葉等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綠色、特色農產品,但品牌建設仍然有待加強。目前,陜西省“三品一標”認證數量3000多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420個、綠色食品292個、有機農產品262個、地標農產品等級87個,占全國比例不高,且產地較為集中。認證農產品主要為果產品類,畜禽、糧油、蔬菜等類別較少。此外,省內資源未得到充分配置,部分地區制定品牌策略時未結合當地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導致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外,由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成熟,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欠缺,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市場競爭力較弱,陜西省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均有待提高。
2.3 科技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強
陜西省科技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低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基礎設置不夠完善。陜西省地貌多樣化,各地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需求差異化,農業技術設施的推廣和引進難以形成統一的模式,很難滿足相關的需求。二是農業科技人才難引進、留不住。農業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數量較少,相關人才隊伍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農業科技人才存在難引進、留不住的問題。農業科技供給與農民需求脫節,缺乏龍頭企業的帶領,農民采用新技術的意愿普遍不高,導致科學技術對陜西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不足,農業技術轉化為科技成果的效率較低。三是農民的科學素養低,陜西省現有農村勞動力多為留守老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接受先進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發展進程。
2.4 農村居民收入低且差距較大
陜西省農村居民收入較低,且區域差異明顯。根據統計年鑒,2021年陜西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4745元,僅高于貴州、云南、甘肅和青海等省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53元。就陜西省內部三大區域而言,關中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21年為15153元,陜北其次,陜南最后。2021年,陜南地區三市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僅為1256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61元,收入最低的商洛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為11969元,僅占西安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省內不同區域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差異較大,低收入地區的收入增長速度較慢。整體來看,陜西省農民收入水平仍處于落后地位,貧富差距、地區差異明顯,農業發展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
3 推進陜西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3.1 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不協調不利于陜西省農業發展,應立足實際,延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相比其他產業,陜西省的林業、漁業的占比非常低,因此應調整農林漁牧副業比重,且重點關注林業和漁業。首先,應加大對林業的扶持力度。陜西省應堅持生態建設與生態價值轉化“兩手抓”,加大對林業龍頭企業的培育,積極創建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從而推進全省林業產業發展。其次,陜西省應重點扶持漁業。完善水產養殖政策體系,加快轉型升級,依托秦嶺、長江、黃河資源稟賦和陜南、陜北、關中區域特色,優化產業布局。最后,種植業和畜牧業應朝著追求高品質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要提高產品的產量,還要重點關注產品質量的提高,聚力打造優勢產品、特色產品,提高產品價值,調動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收益。
3.2 發展農業品牌
首先,加強品牌觀念,科學制定品牌策略,打造品牌文化。政府應加強品牌觀念,針對農村開展農產品品牌培育科普活動,牢固樹立各農業企業的品牌意識。由于陜西省具有地域多樣性,各地區應提高對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重視程度,根據不同地區自身的發展現狀和資源優勢,科學制定品牌策略,構建特色鮮明的區域品牌發展模式,開拓營銷市場,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其次,加強品牌保護。政府應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品牌授權管理機制。同時,應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把控,為品牌建設與發展打好基礎。最后,加強品牌宣傳。線下開展品牌宣傳會或利用電商平臺等網絡途徑大力宣傳品牌文化,提高品牌認知度,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本土農產品“走出去”。
3.3 強化科技創新
首先,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陜西省要加快普及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同時提高農業機械裝備質量,逐步提高農機農具的財政補貼。政府應出面整合平整土地,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工程,逐步補齊農產品運輸、包裝、倉儲、保鮮等短板。另外,陜西省應依托互聯網技術完善農業信息平臺,因地制宜,對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作出針對性規劃,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決策和精準管理。其次,加大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陜西省應鼓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農機生產企業深度融合,圍繞重點經濟作物、設施農業、養殖、農產品初加工和農業廢棄物處理等農機作業領域,協同開展農機裝備創新研發。同時,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進體系,積極引進農業科研團隊,加大相關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農業就業,提供補貼,支持高學歷人才落腳農業,從而提高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率,促進農民生產與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有效結合,擴大農業機械化生產的覆蓋范圍,提高生產效率。最后,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農民是農業發展最主要的力量,陜西省應注重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重點培訓返鄉大學生、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合作社等群體,鼓勵外出務工者與返鄉人才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強化農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積極鼓勵高學歷人才、相關領域專家下鄉指導。
3.4 促進農民增收
首先,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對于外出務工或農業經營能力弱的農民,保障這部分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民通過有償退出、互換耕地、入股合作等方式參與集體經濟。同時,應優化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健全土地流轉機制,規范土地流轉市場,打消農民疑慮,保證后期想要收回流轉土地的農民能夠順利收回。其次,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培育龍頭企業,實現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起到聯農帶農的作用,大大促進農民增收。此外,大力支持農民自愿組建合作社,加強對家庭農場培育,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業市場化特征更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更高,從而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最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應針對農民提供更多勞動保護、養老方面的福利政策,為農民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加大對農民醫療和子女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優化農村醫療環境,擴大疾病的補償規模,減少農民的剛性支出。完善集體經濟的分配制度,使得老年農民依然能夠獲得一定分紅。
參考文獻
楊念,王蔚宇.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2,38(19):26-30.
杜志雄,陳文勝,陸福興,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筆談)[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51(3):10-26.
冷功業,楊建利,邢嬌陽,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5):1-11.
王衛衛,張應良.區域品牌賦能: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有效路徑:基于四川省眉山市廣濟鄉的案例調查[J].中州學刊, 2021(5):36-43.
黃讓.新時期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21(1):18-20.
黎新伍,徐書彬.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6):78-94.
劉濤,李繼霞,霍靜娟.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格局與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10):1-8.
黃修杰,蔡勛,儲霞玲,等.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4):124-133.
孫江超.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導向及政策建議[J].管理學刊,2019,32(6):28-35.
趙劍波,史丹,鄧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辛嶺,安曉寧.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測度分析[J].經濟縱橫,2019(5):109-118.
寇建平.新時期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8,3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