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研習任務的設計要從“包辦課堂”“自主課堂”向“對話、活動的課堂”轉變;要設置恰當的課堂支架;除此以外,要考慮教學目標的設置和單元目標是否有聯系。因此在進行研習任務設計的時候,應以“邏輯、量規、本土化”為設計的基本原則,落實相關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與單元學習任務,推進單元教學。特別是在底層邏輯上,則需依據新課標,確定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與活動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則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活動評價量規,同時結合“本土化”的原則創設真實情境,通過充分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梳理學習經驗,鞏固已有成果,形成思維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研習任務;邏輯;量規;本土化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四個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分別是“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人文主題對應理論的價值(寫作任務:議論文)、苦難與新生(寫作任務:議論文)、歷史的現場(寫作任務:人物評論)、豐富的心靈(寫作任務:申論)。
從研習任務設計操作的角度來看,重點是如何清晰地呈現單元設計脈絡,合理分配9課時的研習任務,突出環節之間較強的關聯性,突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恰當選擇群文閱讀的角度,有序開展語文學習活動。難點是有效地結合學情,讓學生“產生”興趣,“悅納”學習。如何更好地落實單元研習任務設計,筆者以選擇性必修中冊單元研習任務設計為例,從“邏輯、量規、本土化”三個角度談自己的思考。
一、單元設計邏輯主線的意義
筆者的教學主張“悅生語文”中提到,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規劃語文學習活動,有序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我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關鍵點就是單元設計的邏輯主線。
同一個單元,從不同的角度看教材編排,設計的側重點就會不相同。如第二單元人文主題是“苦難與新生”,學習任務群是“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本單元的六篇課文,從作品屬性看分為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兩大類,從作品的文體體裁特征看分為散文、報告文學和小說三組。在著手單元研習任務設計前,就務必要縷清邏輯主線。邏輯主線的說法與張華院長在《讓學生創造著長大——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核心理念解析》中理解性教學觀的理念相吻合。
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制訂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教學目標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起到指引性、規定性作用。踐行理解性教學觀,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教師要根據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結合當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發展特點,充分研究學生的發展需求,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具體化,提出供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意義的單元主題。其次,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提取供學生理解和應用的核心概念,并在核心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學生學習該單元后可普遍遷移的大觀念。再次,圍繞單元主題內容和大觀念提出貫穿始終的引導問題。這些問題可分為:事實性問題(factual questions)——指向關鍵學科事實;概念性問題(conceptual questions)——指向大觀念;辯論性問題(debate questions)——更加開放的哲學性問題(philosophical questions)。最后,圍繞大觀念和引導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設計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親身經歷知識的誕生和應用過程。
我們的研習任務設計能否有清晰的邏輯主線串聯教材,是能否順利完成設計工作的前提。
二、活動評價量規的價值
活動評價其實就是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觀是核心素養時代逐漸成為主導趨勢的評價理念和方法。我們在單元研習任務設計中,開發植根真實情境的表現性任務,研制表現性任務的評價量規,以評價學生完成一個單元之后對大概念的理解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將表現性評價及評價量規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活動。
如第三單元環節(三)任務2的評價量規:召開班級展示分享與評比會,進行優秀作品大比拼。
活動提示:
1. 通過朗讀優秀作品的方式展示分享。
2. 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篇優秀作品參加班級評比。
3. 學習小組長和語文老師對優秀作品評價打分及評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史家對筆下人物的認識和評價,把握論者的觀點和論述方式,對文本進行思辨性閱讀。
好的評價量規是多元的,學生能在評價項目中,通過研究量規就會初步形成結構化能力。一個好的量規設計標準,是學生必須知道做什么,必須理解表現的方式,必須領會判斷。好的量規可以轉化和提升學生的能力。
三、研習任務的本土化實踐
研習任務設計面向的學生群體比較大,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層次也不相同,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尊重教學發展的規律,研習任務設計要有適度拔高的梯度。筆者負責設計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二稿出來后,找到高二級丁山老師的教學班進行實踐。實踐是檢驗研習任務設計的最好方式。普通中學在落地單元研習任務設計過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難。學校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整體層次偏低,落實第4—5課時環節(二)的500字的札記訓練時,一部分學生產生了怕難心理,通過支架講解、小組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得到更多理解,更多交流,學生克服了困難,最終在規定的上交作品時間內,交齊了創作札記。研習任務設計時考慮到了設置一定的梯度,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語文學科思維能力。最后“紅色作品”的成功編排,是學生從“預寫作”到“札記創作”“遷移創作”的能力提升。
研習任務設計是團隊的集體智慧,新課標下的新教材必須立足于具體的學情,抓住文本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去調整、改進和提高,二度開發,才能讓學生在悅納中學習語文,享受探求成果的內悅,悅悟思維、審美與文化交織,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使整個的語文學習達到愉悅的高度,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滿春燕.微屏時代的經典閱讀——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下冊第四單元學習任務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24).
[3]張華.讓學生創造著長大——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核心理念解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本文系梅州市第十一屆教育教學科研課題“多元化評價方式在山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MZ1102-WHX2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