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國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體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進行啟蒙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各個領域也越來越關注學前教育,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不斷尋求各種有效的教育措施。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應通過生活化教育將知識教學與幼兒的生活聯系起來,調動幼兒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生活化教育主要是指將教育內容與生活元素相結合,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加深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分析了學前教育生活化的意義和這種教育方式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探討了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生活化教育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學前教育生活化的意義
(一)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最早是從生活開始的,人類對一切事物的認知,包括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都源于生活,因此,學前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生活。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實施生活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增強幼兒的參與性
幼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扮演觀察者、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在幼兒園實施生活化教育,能夠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給幼兒帶來良好的活動體驗,使幼兒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明事理、辨是非。同時,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增強幼兒的參與性,使幼兒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這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二、學前教育生活化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足夠的耐心與愛心
由于幼兒年齡小,專注力維持時間較短,對此,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具備充足的耐心和愛心,包容、理解幼兒的各種行為和表現。基于生活化教育模式,教師應做到以德服人、以身作則,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引導幼兒逐漸改進自己的不足,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二)具備生活化教學的能力
在運用生活化教育模式時,教師應具備生活化教學的能力,主動為幼兒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投放生活化的活動材料,使幼兒在積累生活經驗的同時,改善他們對于生活的認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幼兒園實施生活化教育的方法
(一)環境創設方面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接受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但在此階段,幼兒各個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因此,教師需根據課程內容為幼兒設計生活化的活動場景,讓幼兒在熟悉、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增強其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創設商場、醫院、集市、工廠等生活化場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角色,模仿、設計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可能會發生的故事,并與其他幼兒進行合作表演。這不僅可以讓幼兒掌握一些生活常識,還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思維、表達、合作能力。
(二)材料投放方面
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資源,通過投放生活化的材料來吸引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與“保護環境”相關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先通過網絡搜集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教育資源,并利用多媒體將其播放出來。接著,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的手工藝品,引導幼兒觀看這些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為幼兒提供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如雪糕棒、塑料瓶、藥盒、吸管、紙杯、硬紙板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制作出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教師帶領幼兒開展“廢物利用”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還能幫助幼兒積累有關環保的知識,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
(三)課程教育方面
教師應將生活化教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將各個學科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積累生活經驗,實現全面發展。首先,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藝術素養。藝術來源于生活,教師應充分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以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例如,在舞蹈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將一些生活化的動作融入其中,如揮手、跺腳、拍巴掌等;在美術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并將它們畫下來等。
其次,科學課程是學前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從自然規律、生活現象等方面入手,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教育中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冬天的時候,樂樂小朋友發現脫外套時會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他還發現玩滑滑梯時,會跟其他小朋友“電”一下。這個時候,筆者引導樂樂觀察女生的頭發,樂樂發現女生的頭發在玩滑滑梯時會豎起來。樂樂很好奇,他大聲喊道:“好神奇呀,她的頭發豎起來了!”從而引發了其他幼兒的好奇心。基于此,筆者組織了科學小實驗,將吹好的氣球放在幼兒頭發上摩擦,再讓幼兒把氣球放到墻壁上觀察,幼兒發現氣球被吸住了。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幼兒清楚、直觀地了解什么是靜電,使幼兒更好地認識了這一科學現象。
最后,安全教育是學前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給幼兒創設“安全過馬路”這樣的交通場景,并演示各種各樣的不當行為,如闖紅燈、跟機動車搶行、和同伴打鬧等。面對這些熟悉的情境,幼兒會積極指出場景中出現的不當行為,并在教師的引領下認識不同交通標志的意義,逐漸理解過馬路的相關安全規則。
(四)游戲活動方面
1.主題游戲生活化。幼兒對未知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有著求趣、喜新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為幼兒設計生活化的主題游戲活動,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實現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例如,在“車展”的主題活動中,為了加深幼兒對生活中各種汽車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相關游戲。教師可以先將幼兒分為多個游戲小組,并利用多媒體呈現不同場景,讓每一組的幼兒根據場景聯想回答相匹配的車輛,比一比哪一組的幼兒回答得又多又準確。如大屏幕上呈現醫院的場景,幼兒會爭先恐后地回答“救護車”;當出現著火的圖片時,幼兒會大喊“消防車”;當出現警察局的場景時,幼兒則會在思考后說出“警車”;等等。
2.區域游戲生活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常規的教學活動之一,幼兒可以在不同的活動區域中獲得愉快的體驗。例如,在進行“有趣的動物”這一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美工區呈現各種黑白的動物形象圖片,讓幼兒利用彩筆進行涂色游戲,并鼓勵幼兒一邊涂色,一邊觀察不同動物的特征。當幼兒完成涂色之后,教師可以展示不同動物的輪廓,開展趣味游戲“動物猜猜猜”,鼓勵幼兒結合自己之前積累的經驗,說出自己的猜測和依據。如看到獅子輪廓的時候,有的幼兒會說“這是大獅子,因為頭很大,頭上的毛很多”;看到大象輪廓的時候,有的幼兒會說“這是大象,因為它的鼻子很長”。這種生活化游戲不僅能夠使幼兒始終保持著活動熱情,也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
3.戶外游戲生活化。從場地上來說,幼兒園活動可以分為戶外活動和室內活動。戶外活動的高效開展不僅能夠增強幼兒的體質,也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開展“切西瓜”戶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先給幼兒講解“切西瓜”活動的游戲規則,讓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圈,再選擇一名幼兒來“切西瓜”。每兩個幼兒的手之間是“切西瓜”的“點”,“切西瓜”的幼兒伴隨著音樂隨機選擇“切西瓜”的“點”,當幼兒將“西瓜”切開,這名幼兒就要回到“西瓜隊伍”中,被“切開”的兩名幼兒則要表演節目。如果這名幼兒沒有“切開”西瓜,他就要為大家表演節目,并再隨機選擇一名幼兒出列“切西瓜”。
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游戲規則進行創新設計。如有的幼兒提出“可以在第一次沒有切成西瓜的時候再來一次,如果第二次沒有成功就表演節目”;有的幼兒提出“可以讓兩個或者三個人一起切西瓜,這樣游戲會更好玩”;還有的幼兒提出“當西瓜被‘切開的時候可以先逃跑,如果被抓住了再表演節目”;等等。這種充滿生活元素的戶外游戲,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創新、合作能力,還能夠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五)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質量對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教師的責任,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斷探究各種有益于孩子發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鼓勵家長在家中落實生活化教育,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例如,家長可以在春天帶領孩子去踏青、露營,讓孩子親近自然,給孩子講解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在夏天,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海邊,讓孩子欣賞日出日落,給孩子講述太陽東升西落的原因;在秋天,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農業基地采摘果實,感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培養孩子節約糧食的美好品質;在冬天,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堆雪人、打雪仗、欣賞雪景,讓孩子在大自然的饋贈中開闊眼界。
結語
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增強幼兒的探索能力,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還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作為新時代教師,應明確幼兒學前教育生活化的意義,提高自身的生活化教育水平,并從環境創設、材料投放、課程教育、游戲活動、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發,將五大領域教育與幼兒的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在滿足幼兒發展需求的同時,使幼兒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多彩的童年。
(作者單位:
東營市東營區勝利街道中心幼兒園)